首页 理论教育 急性血源性骨髓炎多久治愈

急性血源性骨髓炎多久治愈

时间:2023-05-0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慢性血源性骨髓炎多继发于急性血源性骨髓炎;少数为低毒性细菌感染,在发病时即表现为慢性血源性骨髓炎。慢性血源性骨髓炎基本病理变化是病灶区域内有死骨、无效腔和窦道。

化脓性骨髓炎(suppurative osteomyelitis)是化脓性细菌引起的骨膜、骨皮质和骨髓组织的炎症。好发于儿童干骺端。以急性血源性骨髓炎、慢性血源性骨髓炎多见。

【护理评估】

(一)健康史和相关因素

1.病因 急性血源性骨髓炎多为身体其他部位的感染灶或外伤史引起。最常见致病菌是溶血性金黄色葡萄球菌,其次为乙型链球菌和白色葡萄球菌。慢性血源性骨髓炎多继发于急性血源性骨髓炎;少数为低毒性细菌感染,在发病时即表现为慢性血源性骨髓炎。

2.病理生理 急性血源性骨髓炎基本病理变化是骨质破坏、骨吸收和死骨形成,同时出现反应性骨质增生。慢性血源性骨髓炎基本病理变化是病灶区域内有死骨、无效腔和窦道。

(二)身体状况

1.临床表现 急性血源性骨髓炎起病急骤,表现为寒战、高热,体温达39℃以上,烦躁不安、呕吐或惊厥等症状;患肢有持续、进行性加重的疼痛。慢性血源性骨髓炎在病变静止阶段可无症状,患肢增粗变形,邻近关节畸形;急性发作时局部皮肤红、肿、热及压痛,闭合的窦道口开放,流出脓液或排出死骨。

2.辅助检查 实验室检查血白细胞和中性粒细胞计数升高。X线显示髓端散在虫蛀样骨破坏并向髓腔扩散,密质骨变薄,并依次出现内层和外层的不规则,可见死骨形成。CT检查可以较早发现骨膜下脓肿。

(三)处理原则

早诊断、早治疗。非手术治疗包括支持治疗、抗感染治疗、局部制动。手术治疗包括局部钻孔引流或开窗减压术、病灶清除术。

(四)心理和社会支持状况

病人和家属对疾病的过程、治疗和护理的了解和期望程度。病人和家属对此病预后的心理承受能力。

【常见护理诊断/医护合作问题】

1.疼痛 与炎性刺激及骨髓腔内压力增高有关。

2.体温过高 与急性感染有关。

3.皮肤完整性受损 与脓肿穿破皮肤形成窦道有关。

【护理目标】

1.维持病人体温在正常范围。

2.病人疼痛减轻。

3.病人感染得到控制,创面得到有效护理,逐渐愈合。

【护理措施】

(一)术前护理

1.饮食与休息 给予高热量、高蛋白、富含维生素食物。抬高患肢,限制患肢活动。

2.病情观察 严密观察体温、意识状态及病变局部有无红、肿、热、痛或脓液出现。

3.控制感染 联合应用抗生素,注意药物的配伍禁忌、药物的浓度及静脉滴注的速度。并注意抗生素的毒副作用,警惕双重感染。

4.局部皮肤护理 有窦道形成时,加强局部皮肤的护理,预防窦道周围皮肤糜烂。

(二)术后护理

1.患肢制动 卧床休息,抬高患肢,限制患肢活动,必要时用石膏托或牵引固定于功能位。

2.保持引流通畅 对术后做药液冲洗和负压引流的病人,应注意:①观察引流液的量、颜色和性质,保持引流管通畅;②保持引流管与一次性负压引流袋或负压引流瓶紧密相连处于负压状态(图42-1);③引流袋或瓶位置应低于患肢50cm。

图42-1 闭式冲洗、负压引流术

3.维持合适的冲洗速度 创口冲洗量一般每日3 000~5 000ml,根据冲洗后引流液的颜色和清亮程度调节灌注速度。

【护理评价】

1.病人体温是否维持在正常范围。

2.病人疼痛是否减轻或消失。

3.病人的感染是否得到控制,创面是否逐渐愈合。

【健康教育】

1.向病人和家属告知急性血源性骨髓炎治疗不彻底或机体抵抗力低下时,易转为慢性骨髓炎,因此必须坚持使用抗生素至体温正常后2周。

2.保持患肢功能位,防止过早负重而致病理性骨折。

3.改善卫生条件,加强营养,增强机体抵抗力。

4.骨髓炎病人易于复发,出院后应注意自我观察,定期复诊。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