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社会因素包括社会制度、经济和生活条件、文化水平以及生产劳动中的各种保障措施等,直接影响人的健康及免疫状态,对传染病流行过程有决定性的影响。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坚持以预防为主的防治传染病国策,并有执行政策的防疫组织机构,为控制各种传染病的流行发挥了决定性的作用。
(一)自然因素
自然因素包括地理、气象和生态等,对流行过程的发生和发展发挥着重要的影响。传染病的地区性和季节性与自然因素有密切关系,例如,血吸虫病必须有钉螺的存在才能患病,由于钉螺只能生活在气候温和、雨量充足且有杂草丛生的河湖水网地区。所以,我国血吸虫病有严格的地区性,只流行于长江及其以南的地区。而疟疾、乙型脑炎和丝虫病等,是由蚊虫传播的,因此,多发生于夏、秋季,寒冷地区和季节是不会发生的。某些自然生态环境为传染病在野生动物之间的传播创造良好条件,如鼠疫、恙虫病、钩端螺旋体病等,人类进入这些地区时也可受感染而发病,称为自然疫原性传染病或人兽共患病。
(二)社会因素
社会因素包括社会制度、经济和生活条件、文化水平以及生产劳动中的各种保障措施等,直接影响人的健康及免疫状态,对传染病流行过程有决定性的影响。
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坚持以预防为主的防治传染病国策,并有执行政策的防疫组织机构,为控制各种传染病的流行发挥了决定性的作用。如实行计划免疫,控制了结核、白喉、麻疹、脊髓灰质炎等多发病的流行;传染性非典型肺炎流行期间,由于政府高度重视,采取有效措施,使传染性非典型肺炎流行得到了有效控制。又如洪水、地震等重大自然灾害发生时,在抢险的同时进行防病、治病,使我国多次大灾之后无大疫。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