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毒的定义是指用化学、物理、生物的方法杀灭或消除环境中的致病微生物,达到无害化。消毒是传染病防治工作中的重要环节,是有效切断传染病的传播途径,控制传染病传播的重要手段。不仅可以防止病原体播散到社会引起流行发生,也可以防止再被其他病原体感染,发生交叉感染,同时也保护医护人员免于感染传染病。
(一)消毒的种类
1.预防性消毒 是指未发现传染源情况下,对可能被病原体污染的物品、场所和人体采取消毒措施。如饮水消毒、餐具消毒、手术室和医护人员手的消毒等。
2.疫源地消毒 是对有传染源(病人或病原携带者)存在的地区进行消毒,以免病原体外传。包括随时消毒和终末消毒。
(1)随时消毒:随时对传染源的排泄物、分泌物及污染的物品进行消毒,以及时杀灭从传染源排出的病原体,防止传播。
(2)终末消毒:是指传染源已离开疫源地,如转院、痊愈或死亡后,对其原居地点进行的彻底消毒,以期将传染病所遗留的病原微生物彻底消灭。消毒范围除对病人所处环境、接触物品和排泄物消毒外还包括病人治愈后出院前的一次自身消毒或病人死亡后的尸体消毒处理。
(二)常用消毒方法
不同的传播途径引起的传染病,使用不同的消毒方法,消毒效果有所不同。肠胃道传染病,病原体随排泄物或呕吐物排出体外,污染范围较为局限,如能及时正常地进行消毒,切断传播途径,中断传播的效果较好。呼吸道传染病,病原体随呼吸、咳嗽、喷嚏而排出,再通过飞沫和尘埃而播散,污染范围不确切,进行消毒较为困难。必须同时采取空间隔离,才能中断传染。虫媒传染病则采取杀虫灭鼠等方法。
常用的消毒方法有物理和化学消毒两种。
1.物理消毒法 包括机械、热、光、电、微波、辐射等。
(1)机械消毒:常用方法有涮洗、清扫、拍打、通风等,此种方法只能清除或减少细菌,对病毒或立克次体无效。
(2)热消毒:常用方法有煮沸、焚烧、高压蒸汽灭菌、预真空型压力蒸汽灭菌和脉动真空压力蒸汽灭菌、巴氏消毒法和干热灭菌法等,此种方法可杀灭各种病原体。
①煮沸消毒。可杀死细菌繁殖体,不易杀灭细菌芽胞。可用于处理传染病病人的剩余食物、污染的棉织品、食具及金属、玻璃制品等。一般煮沸10min即可,乙型肝炎病人污染的物品,应煮沸15~20min。
②高压蒸汽灭菌。能彻底杀灭细菌芽胞,达到灭菌的效果,是医院最常用的灭菌方法。用于耐高温、高湿的医用器械和物品的灭菌。一般蒸汽压力为103.4k Pa,温度为121.3℃,15~20min。
③预真空型和脉动真空压力蒸汽灭菌。蒸汽压力达205.8k Pa(2.1kg/cm2),温度达132℃,是效果更可靠的新型灭菌法,在大、中型医院应用广泛。
④巴氏消毒法。温度一般为65~75℃,10~15min,不能杀死芽胞,能杀灭细菌繁殖体。
(3)辐射消毒法:分为非电离辐射和电离辐射消毒两种。
①非电离辐射,包括紫外线、红外线和微波消毒。光波波长为250~265nm的紫外线,杀菌作用最强可以杀灭各种微生物,但对真菌孢子效果最差,细菌芽胞次之,对乙型肝炎病毒无效。主要用于室内空气和一般物品的表面消毒。直接照射人体能发生皮肤红斑、紫外线眼炎和臭氧中毒等。红外线和微波穿透能力差,只适用于小件物品的消毒。
②电离辐射,包括γ射线和高能电子束两种。有广谱杀菌作用,在常温下对不耐热的物品灭菌,灭菌效果可靠。由于设备昂贵,常用于精密医疗器械、生物医学制品(人工器官、移植器官等)和一次性医用品的灭菌。
2.化学消毒法
(1)氧化消毒剂:常用的有过氧乙酸、高锰酸钾、过氧化氢等,此类消毒剂主要靠其强大的氧化能力来灭菌,但有较强的腐蚀性和刺激性。
(2)含氯消毒剂:常用的有含氯石灰(漂白粉)、次氯酸钠、氯胺、84消毒液等,此类消毒剂在水中产生次氯酸,具有强大的杀菌作用,杀菌谱广、作用快,其余氯毒性低、价廉,但对金属制品有腐蚀作用。
(3)醛类消毒剂:常用的有甲醛、戊二醛,特点具有广谱、高效、快速的杀菌作用,适用于精密仪器、内镜的消毒。
(4)碘类、醇类消毒剂:常用的有2.5%碘酊、0.5%碘仿、75%乙醇等,具有广谱和快速的杀菌作用,适用于皮肤、食具和医疗器械的消毒。
(5)杂环类气体消毒剂:主要有环氧乙烷、环氧丙烷等,为一种广谱、高效消毒剂,适用于医疗器械、精密仪器及皮毛类消毒。
(6)其他消毒剂:常用的有石炭酸、甲酚皂溶液(来苏儿)、苯扎溴铵(新洁尔灭)、氯己定等。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