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麻疹病人的护理

麻疹病人的护理

时间:2023-05-0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麻疹是由麻疹病毒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分离麻疹病毒的最佳方法是进行组织培养。通常6个月至5岁小儿发病率最高,6个月以内的婴儿因具有来自母体抗体的保护,极少发病。麻疹活疫苗预防接种后可获得有效的免疫力。大多认为麻疹病毒直接侵犯中枢神经系统所致。可用直接荧光抗体检测剥脱细胞内麻疹病毒抗原。

麻疹(measles rubeola)是由麻疹病毒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临床上以发热、咳嗽、流涕、眼结膜充血、口腔麻疹黏膜斑(Koplik′s spots)和皮肤出现红色斑丘疹为特征。

【护理评估】

(一)健康史和相关因素

1.病因

(1)病原学:麻疹病毒属副黏液病毒科,电镜下呈球形或丝状,直径100~150nm。病毒核心为由负链单股RNA和3种核衣蛋白组成的核壳体,外有一层脂蛋白包膜。分离麻疹病毒的最佳方法是进行组织培养。病毒经组织细胞培养连续传代后,逐渐失去致病性,但仍保持抗原性,故常用人羊膜或胚胎细胞培养传代而制备减毒活疫苗。

麻疹病毒在外界生存能力不强,对紫外线和一般消毒剂均很敏感,不耐热,56℃、30min即被破坏,在流通空气中或日光下0.5h即失去活力,但耐寒、耐干燥。

(2)流行病学

①传染源:病人为唯一的传染源。一般认为自发病前2d至出疹后5d均有较强传染性。

②传播途径:主要经空气飞沫传播。病人咳嗽、打喷嚏时病毒随飞沫排出,直接到达易感者的呼吸道或眼结合膜而引起感染。

③人群易感性:人群普遍易感,病后获得较持久的免疫力。通常6个月至5岁小儿发病率最高,6个月以内的婴儿因具有来自母体抗体的保护,极少发病。麻疹活疫苗预防接种后可获得有效的免疫力。

(3)流行特征:多发生于冬春两季。但全年均可发病。

2.病理生理 麻疹病毒侵入上呼吸道、眼结膜上皮细胞内进行复制、繁殖,通过局部淋巴组织进入血流(称初次病毒血症),病毒被单核-巨噬细胞系统吞噬,并在该处广泛繁殖,大量病毒再侵入血流,造成第二次病毒血症,出现临床症状。目前认为,麻疹的发病机制有两方面:一是由于麻疹病毒侵入细胞,直接引起病变;二是麻疹病毒感染后发生Ⅳ型变态反应所致。病理变化特点是全身淋巴组织(如咽部淋巴组织、扁桃体、支气管旁及肠系膜淋巴结、阑尾等)单核-巨噬细胞增生、浸润,形成多核巨细胞。呼吸道病变较显著,有充血、水肿、单核细胞浸润,黏膜可坏死形成溃疡;肺泡壁增生及透明膜形成等。皮疹为真皮层毛细血管内皮细胞肿胀增生、淋巴细胞浸润,血管扩张,血浆、红细胞渗出所致。

(二)身体状况

1.临床表现 潜伏期平均约为10d(6~18d),曾接受主动或被动免疫者可延长至3~5周。

(1)典型麻疹:病程可分为3期。

①前驱期。从发病到出疹,一般3~5d。主要表现有发热、咳嗽、流涕、打喷嚏、畏光、流泪、结膜充血、头痛、全身乏力、食欲缺乏、呕吐、腹泻等症状,婴幼儿偶有惊厥。发热2~3d时,约90%病人在口腔两侧颊黏膜近第1磨牙处可见直径0.5~1.0mm的灰白色小点,周围红晕,称麻疹黏膜斑(Koplik′s spots)。该黏膜斑也可见于唇内、牙龈等处。黏膜斑出现2~3d即可消失,对早期诊断有重要的意义。

②出疹期。发病3~4d开始出现典型皮疹,从耳后、发际开始,渐及前额、面颊、颈部、躯干及四肢,最后达手掌、足底,2~5d出齐。皮疹初为淡红色斑丘疹,直径2~5mm,呈充血性,高出皮面,压之退色,疹间皮肤正常。出疹高峰期皮疹增多,部分融合,呈暗红色。此时全身中毒症状加重,体温高达40℃左右,精神委靡,嗜睡,重者出现谵妄、抽搐,频繁咳嗽,结膜充血,面部水肿,全身浅表淋巴结、肝、脾轻度增大。肺部可闻湿性啰音。X线胸片表现为肺部弥漫性浸润病变。出疹期为3~5d。

③恢复期。皮疹出齐后病情有所缓解,体温开始下降,12~24h体温降至正常,症状减轻,皮疹按出疹顺序消退,留浅褐色色素斑,伴有糠麸样脱皮,持续1~2周消失。无并发症患者病程约10d。

(2)非典型麻疹

①轻型麻疹:表现为上呼吸道症状轻,低热,麻疹黏膜斑不典型,皮疹少,色淡,无色素沉着,病程3~5d,并发症少,多见于曾接种麻疹减毒疫苗者或婴儿体内母体免疫力尚未消失。

②重型麻疹:见于病毒毒力较强、营养较差、免疫力较低或继发严重细菌感染者,病情重,病死率高。可表现为中毒性,休克性,出血性等形式。体温高达40℃以上,中毒症状重,皮疹呈暗红色,融合成片,或为疱疹样,可融合大疱。呼吸脉搏增快,发绀、谵妄、抽搐、昏迷。有的患者皮疹未出齐而骤然隐退,或皮疹稀少、色淡,迟迟不能诱发,面色苍白,唇、指(趾)发绀及四肢厥冷、脉搏弱、第一心音低钝、心率快、血压下降等循环衰竭症候明显。有的病人呈出血性麻疹常伴有黏膜、内脏出血及严重中毒症状。

还有异型麻疹,表现为全身中毒症状较重,体温高,达40℃以上,热程长,约15d。皮疹多样,呈荨麻疹、疱疹、斑丘疹或出血疹。多数无麻疹黏膜斑及呼吸道卡他症状。成年人患麻疹时,一般中毒症状较儿童重,但并发症较少。

(3)并发症

①支气管肺炎:最常见,病情多不严重,但若并发肺部细菌感染则病情加重。表现为皮疹出齐后体温不退或下降后又升高,咳嗽加剧,呼吸急促,发绀,肺部啰音增多,重者可出现昏迷、惊厥,心力衰竭。常见的病原体为金黄色葡萄球菌、肺炎球菌、流感杆菌、腺病毒等,也可多种病原体混合感染。

②心肌炎:婴幼儿较多见。表现为呼吸气促、烦躁、肢端发绀、面色苍白、心率增快、心音低钝和肝、脾大等急性心力衰竭表现。

③喉炎:多见于2~3岁儿童。严重者声音嘶哑、吸气性呼吸困难、犬吠样咳嗽、缺氧等呼吸道梗阻的表现。

④麻疹脑炎:多见于2岁以下幼儿。大多认为麻疹病毒直接侵犯中枢神经系统所致。多发生于出疹期,主要表现为发热、头痛、呕吐、惊厥、嗜睡、昏迷,少数病人出现精神症状及肢体瘫痪。多数预后好,少数病人留有智力障碍、瘫痪等后遗症。

2.辅助检查

(1)血常规检查:白细胞总数在正常范围或减少,淋巴细胞相对增高。

(2)多核巨噬细胞、麻疹病毒抗原检测:初期取病人鼻咽部分泌物、痰、尿沉渣涂片可见多核巨细胞。可用直接荧光抗体检测剥脱细胞内麻疹病毒抗原。

(3)血清抗体检测:可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检测病人血清中特异性抗体Ig M,是一种早期诊断方法。IgG抗体恢复期较早期增高4倍以上为阳性。

(三)治疗原则

1.对症治疗 对高热病人酌情使用小剂量解热药;咳嗽者用祛痰、镇咳药;烦躁不安者可应用镇静药。

2.并发症治疗

(1)支气管肺炎:主要为抗菌治疗,根据药敏试验选用抗菌药物。常用青霉素、氨苄西林、红霉素、复方磺胺甲唑等。

(2)心肌炎:有心力衰竭者宜及早应用毒毛花苷K或毛花苷C。重症者可同时应用糖皮质激素。

(3)喉炎:应尽量使患儿安静,给予雾化吸入以稀释痰液,选用敏感的抗菌药物。重症者应同时用肾上腺皮质激素以减轻喉部水肿。喉梗阻者应及早行气管切开。

(4)脑炎:与病毒性脑炎治疗基本相同。

(四)心理和社会支持状况

麻疹病人起病急,常有高热,婴幼儿可有较多并发症,家属往往焦急、紧张,并担心大面积皮疹会影响孩子个人形象。故护士应给予心理支持和帮助,耐心解释病情,细心护理,以利病人尽快恢复。

【常见护理诊断/医护合作问题】

1.体温过高 与麻疹病毒感染有关。

2.皮肤完整性受损(皮疹) 与皮肤血管受损等有关。

3.清理呼吸道无效 与麻疹肺炎所致痰液增多、黏稠不易咳出有关。

4.知识缺乏 与病人及家属缺乏隔离、护理知识有关。

5.营养失调(低于机体需要量) 与高热消耗、食欲缺乏有关。

6.潜在并发症 肺炎、心功能不全、喉炎等。

【护理目标】

1.病人体温下降至正常,不适感减轻。

2.皮肤保持完整性,皮疹消退,皮肤无感染,不留瘢痕。

3.呼吸道通畅,痰液易咳出,痰液减少或消失。

4.病人、家属了解本病的隔离及护理知识,能严格执行隔离措施、配合治疗。

5.营养良好,食欲恢复,满足机体需要量。

6.不发生并发症或减轻并发症。

【护理措施】

(一)一般护理

1.呼吸道隔离 隔离至出疹后5d,有并发症者延至出疹后10d。

2.休息 病人应卧床休息。病室内保持空气清新、通风,室温以18~20℃为宜,相对湿度应维持在50%~60%。室内光线不宜过强,以防强光对病人眼的刺激。内衣柔软宽适,勤换洗,保持床褥干燥、清洁、平整。切忌用厚被捂汗发疹。

3.饮食 给予营养丰富、高维生素、易消化的流质或半流质食物,补充充足的水分,可饮用果汁、鲜芦根水等。脱水或摄入过少者应给予静脉补液,注意保持水、电解质代谢平衡。

(二)病情观察

应注意观察体温、脉搏、呼吸和神志状态。如出现体温过高或下降后又升高,呼吸困难、躁动不安、发绀等,均提示可能发生并发症。出疹期应注意观察出疹顺序、皮疹颜色、分布情况,如出疹过程不顺利,提示有发生并发症的可能,需向医师报告,及时处理。对重症患儿要观察有无出血性皮疹、皮疹骤退、四肢厥冷等周围循环衰竭的表现。

(三)治疗与护理

1.对症治疗与护理

(1)发热:应注意麻疹发热的特点。如体温不超过39℃可不予处理,因体温太低将影响发疹。如体温过高,可用湿毛巾敷于前额,或用温水擦浴,禁用乙醇擦浴。

(2)皮疹:具体措施见第1章第六节中“传染病的常见症状及护理”。

(3)眼、鼻、口腔的护理:麻疹病人可有结膜炎,故每日用生理盐水或硼酸溶液冲洗双眼2~3次,冲洗后再滴入滴眼液,以预防细菌感染。随时清除鼻腔分泌物,保持鼻腔通畅。每日清洗口腔2~3次,每次进食后用温水漱口腔,保持口腔清洁、湿润。如有口唇或口角干裂者,可局部涂以甘油或润唇膏。

2.病原治疗与护理 对麻疹病毒尚无特效抗病毒药,单纯麻疹重点是对症治疗,加强护理,预防并发症的发生。如出现肺炎、喉炎等并发症应选用敏感有效的抗生素。

(四)并发症的观察及护理

并发症是麻疹病人的主要死亡原因,应密切观察。如体温过高或下降后又升高,咳嗽频繁、呼吸急促、躁动不安等,提示可能发生肺炎。发生肺炎时应采取抗菌治疗,按一般肺炎做好护理;皮疹未出齐而骤然隐退,或皮疹稀少,迟迟不能诱发,面色苍白,唇、指(趾)发绀及四肢厥冷、脉搏弱、血压下降等应警惕发生循环衰竭。如发生循环衰竭,则应立即按休克病人进行治疗护理;如声音嘶哑、犬吠样咳嗽等,提示有发生喉炎的可能。发生喉炎时,应给予雾化吸入,以稀释痰液,减轻炎症。喉炎病人发生喉梗阻时,可增加雾化吸入次数,并加用地塞米松以减轻喉部水肿,同时做好气管切开的术前准备。另外,还要观察是否有心肌炎、脑炎发生。

(五)心理护理

告知病人家属大多数麻疹会痊愈的,一般不会遗留色素沉着。及时进行沟通,让病人及其家属了解病情、病程及可能发生的并发症,积极配合医护工作,让病人早日康复。

【护理评价】

1.病人体温是否下降至正常,不适感是否减轻。

2.皮肤是否保持完整性,皮疹是否消退。

3.呼吸道是否通畅,痰液是否易咳出,痰液是否减少或消失。

4.病人、家属是否了解本病知识,是否能严格执行隔离措施、配合治疗。

5.营养是否良好,能满足机体需要量。

6.是否未发生并发症或并发症已被及时治疗、护理。

【健康教育】

1.对病人的指导 告知病人及其家属该病传染性强,对儿童健康有严重威胁。单纯麻疹可在家中进行隔离、治疗及护理。重症病人应及时去医院救治。

2.预防疾病指导 宣传预防麻疹的措施,讲述麻疹的传播特点,在流行期间应做好呼吸道防护。注射麻疹病毒减毒活疫苗对预防麻疹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附] 风疹病人的护理

风疹(rubella)是由风疹病毒感染引起的急性传染病,临床以发热、全身性皮疹、淋巴结肿大为主要特点。冬春季较多见。

【护理评估】

(一)健康史和相关因素

1.病因

(1)病原学:风疹病毒为一种小球形包膜病毒,含单股正链RNA。对外界环境抵抗力较弱,能被紫外线、多种消毒剂、乙醚、去氧胆酸等杀灭,但对寒冷和干燥环境有一定耐受力。

(2)流行病学:风疹病人、无症状带病毒者是传染源,出疹前7d至出疹后5d传染性最强。主要经空气飞沫传播和经胎盘传给胎儿,人与人之间密切接触也可传染。多见于1~5岁儿童,成年人多数有抗体,但偶可发病,育龄妇女对风疹较易感,病后有较持久的免疫力。人群感染率很高,我国曾对20个省育龄妇女进行调查,风疹抗体阳性率高达90%以上。世界性流行,四季均可发生,以冬春季发病较高,常6~10年出现1次周期流行。自广泛使用风疹疫苗后,流行已很少见。

2.病理生理 风疹病毒主要侵犯上呼吸道黏膜,导致上呼吸道炎症,侵入耳后、枕部、颈部等浅表淋巴结,进一步发展为病毒血症,引起低热、上呼吸道感染、皮疹、淋巴结肿大、疼痛等临床表现。

孕妇在妊娠早期感染风疹病毒时,病毒可经胎盘感染胎儿,影响胎儿的生长发育,引起流产、早产、死胎、胎儿畸形等。妊娠头4个月感染风疹,可引起宫内发育迟缓和胎儿先天性器官畸形,包括白内障、视网膜病变、心脏及大血管畸形、听力损害等,也可出现活动性肝炎、紫癜、贫血、脑膜炎等并发症,其长期影响还包括精神发育障碍、糖尿病等严重后果。总称为先天性风疹综合征。出生后婴儿病死率高,重者导致死胎、流产或早产。

(二)身体状况

1.临床表现 潜伏期12~19d。低热,可伴有咽痛、轻咳和流涕。耳后、枕部、颈部淋巴结增大伴触痛。皮疹于发热1~2d后很快出现,呈淡红色、充血性斑丘疹,直径2~3mm,多见于面部和躯干部位。皮疹一般经2~3d消退,多不遗留色素沉着。出疹期间全身症状轻微。

2.辅助检查

(1)血常规:白细胞总数减少,淋巴细胞增多,并可出现异型淋巴细胞及浆细胞。

(2)血凝抑制试验或补体结合试验:检测患者血清中抗风疹病毒抗体,如滴度显著升高或前后2次效价升高4倍以上,有助于临床诊断。

(3)确诊:从细胞培养分离出风疹病毒。

(三)治疗原则

目前尚无特效的抗风疹病毒药物。主要是对症治疗及护理。

(四)心理和社会支持状况

本病虽然症状轻微,但伴有浅表淋巴结肿大,也可引起心理紧张。特别是孕妇患风疹,影响胎儿发育,更给病人带来心理压力。因此,应耐心解释指导。

【常见护理诊断/医护合作问题】

1.体温升高 与病毒感染有关。

2.皮肤完整性受损 与风疹病毒和继发细菌感染有关。

3.焦虑 与疾病知识缺乏有关。

【护理目标】

1.病人体温下降至正常,不适感减轻。

2.组织损伤情况改善,皮肤消退、皮肤无感染。

3.病人能了解疾病有关知识,积极配合治疗。

【护理措施】

(一)一般护理

1.休息 卧床休息,保持室内空气新鲜。

2.呼吸道隔离 隔离期为出疹后5d。

3.饮食 给予易消化、清淡、高热量、营养丰富的流质或半流质饮食。

(二)病情观察

注意发热情况;观察皮疹的颜色、大小、分布及数量;淋巴结增大的程度、部位,疼痛等;注意全身状况如精神状态、食欲等。

(三)治疗与护理

1.对症治疗与护理

(1)发热:如出现高热,可用温水擦浴、头枕冰袋或服用小剂量解热药。

(2)皮疹:具体措施见第1章第六节中“传染病的常见症状及护理”。

(3)先天性风疹:指导患儿及家长加强智力与肢体功能锻炼,克服先天缺陷。

2.病原治疗与护理 目前无特效药。

(四)并发症的观察及护理

风疹一般症状多轻,并发症少。仅少数病人可并发脑炎、心肌炎、关节炎、中耳炎、咽炎、支气管炎等,应注意观察。一旦出现,及时做相应的处理。

(五)心理护理

对风疹病人要耐心解释风疹疾病相关知识,特别是对孕妇风疹病人、先天性风疹患儿,要给予积极的建议与指导。

【护理评价】

1.病人体温是否下降至正常,不适感是否减轻。

2.组织损伤情况是否改善,皮肤是否消退、皮肤有无感染。

3.病人是否了解疾病有关知识,积极配合治疗。

【健康教育】

1.对病人的指导 指导风疹病人要注意呼吸道隔离,对确有风疹病毒感染早期孕妇,建议终止妊娠。对先天性风疹患儿及其家属,要给予积极的教育指导。

2.疾病预防指导 风疹的传染性很强,因此,妇女最好避免在风疹流行期妊娠,或在妊娠前进行全程风疹减毒活疫苗接种,可有效预防疾病。未进行风疹疫苗接种已妊娠的妇女,在风疹流行期要尽可能避免与风疹病人接触。同时,少去车站、码头、舞厅、剧场等人口稠密的场所,以减少感染风疹病毒的机会。

孕妇早期注射丙种球蛋白能减轻风疹症状,但不能避免胎儿受感染。应用风疹减毒活疫苗能有效地保护儿童、育龄妇女,特别是对育龄妇女更具有重要意义。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