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是一个有机的整体。中医理论不仅注重每一个脏与腑各自的生理功能,而且非常重视脏腑之间在生理功能上的相互协调与联系,强调这种协调与联系关系着人的健康与疾病。因此,研究脏腑之间的关系,也是藏象学说的重要内容。
(一)脏与脏之间的关系
1.心与肺 心与肺的关系,主要体现在心主血与肺主气,以及血液循行与呼吸之间的相互协调与促进。心主血,推动血液运行,以维持肺的呼吸功能;肺主气司呼吸,朝百脉,能促进、辅助心血运行。另外,心肺居于胸中,宗气亦积于胸中,并有贯心脉和司呼吸的功能。因此,宗气又加强了心与肺之间的联结作用。
2.心与脾 心与脾的关系,主要体现在血液的生成和运行两方面的相互协调与促进。一方面,心血靠脾气转输的水谷精微化生,而脾的转输功能又赖心血来滋养。脾气健运,化源充足,心血充盈;心血充足,脾得濡养,脾气健运。另一方面,血液在脉中运行,既有赖于心气的推动而不致迟缓,又依靠脾气的统摄不致逸出脉外,心脾协同,血液运行正常。
3.心与肝 心与肝的关系,主要体现在血液及精神情志两方面的相互协同与促进。心主血,肝藏血。心主血功能健旺,则血供正常,肝才能有所藏;肝储血充盈,并随着人的动静需求而调节之,心才能有所推动。心肝两脏在血液循行调节方面密切联系,相互协同。其次,心主神明,肝主疏泄而调畅情志,在这方面两脏也相互协调与促进,以维持精神情志活动的正常。
4.心与肾 心与肾的关系,主要表现为“心肾相交”的关系。心,属火,位于上焦;肾属水,位于下焦。心火下降于肾,温煦肾,使肾水不寒;肾水上济于心,制约心火,使之不亢。从而使心肾的生理功能协调平衡。心肾之间的这种关系,称为“心肾相交”,也称“水火既济”。
5.肺与脾 肺与脾的关系,主要体现在宗气的生成和水液代谢两方面。宗气的生成,有赖于肺的呼吸以吸纳清气和脾的运化,以提供水谷精气。水液的代谢,由脾的运化输布,肺的宣降通调共同参与。故脾、肺两脏的功能协同和协调,是维持体内水液正常代谢的重要环节。
6.肺与肝 肺与肝的关系,主要体现在对气机的调节方面。肺气以肃降为顺,肝气以升发为调。肺与肝,一升一降,对全身气机的调畅起着重要作用。
7.肺与肾 肺与肾的关系,主要体现在水液代谢与呼吸两方面。肺主通调水道,为水之上源;肾为主水之脏。肺的通调水道功能,有赖于肾阳蒸腾气化;而肾的主水功能,亦有赖于肺气宣发肃降。两脏相互协同,以保证人体水液的正常输布和排泄。此外,肺司呼吸,肾主纳气,在呼与吸过程中两脏协调配合,维持呼吸深度,以共同完成呼吸功能。再者,肺的肃降,利于肾之纳气;肾气摄纳,又有助于肺气肃降。故有“肺出气也,肾纳气也。肺为气之主,肾为气之本”之说。
8.肝与脾 肝与脾的关系,主要体现在两脏对血液的调控以及消化吸收功能的协同协调方面。一方面,肝主藏血,储藏血液并调节血流量;脾主统血,使血液在脉管中运行,不逸出于脉外。肝脾协同,保证血液的正常运行。另一方面,肝主疏泄,调畅气机,分泌胆汁,有助于脾的运化功能;脾气健旺,运化功能正常,则有利于肝之疏泄。
9.肝与肾 肝与肾的关系,主要体现在肝血与肾精、疏泄与封藏以及肝肾阴阳之间的依存协同作用等方面。一是肾藏精,肝藏血。精与血之间存在着相互滋生与转化关系。即肾精有赖于肝血之滋养,肝血有赖于肾精之化生,故有“精血同源”之说。这又称作“肝肾同源”或“乙癸同源。”二是肝主疏泄,使肾之封藏开合有度;肾主封藏,则可制约肝之疏泄太过。两者相反相成,相互制约、相互为用的关系,又称之为“藏泄互用”。三是肝肾阴阳息息相通,相互滋生,相互制约,从而维持肝肾阴阳的充盛与平衡。
10.脾与肾 脾与肾的关系,主要体现在3个方面:一是先后天之间相互滋生,相互促进。肾藏精,源于先天,主生长发育与生殖,为先天之本;脾运化水谷精微,化生气血津液,充养人体,为后天之本。两者相互资生,相互促进,为人体生命活动之根本。二是脾的运化与肾精、肾阳之间的相互依存关系。脾主运化,吸收水谷精微,不断充养肾精;而脾的运化功能,又必须得到肾阳的温煦,才能健运。三是体现在水液代谢方面。脾运化水液,关系到人体水液的生成与输布,又须有肾阳的温煦;肾主水,主持全身水液代谢平衡,又须赖脾气的制约。脾肾相互协同,相互为用,以保证人体水液代谢正常。
(二)腑与腑之间的关系
六腑以“受盛和传化水谷”为其生理功能特点,主要表现在消化、吸收、排泄3个方面。因此,六腑之间的关系,也主要体现为对饮食物的消化、吸收和排泄过程中的相互协作、相互为用的关系。
消化方面,由胃的腐熟,胆汁的参与,小肠的化物作用等来共同完成。吸收方面,由小肠的泌别清浊以吸收精微,大肠的传导以吸收水分来完成。排泄方面,由大肠的传导以排粪便,膀胱的气化以排尿液来完成。消化、吸收、排泄虽然是3个不同的阶段,但又是相互依赖、相互为用的。三焦是水谷和水液运行的道路,参与了消化、吸收、排泄的整个过程。六腑以通为用,既分工又合作,相互协同,相互为用,共同完成消化、吸收和排泄功能。
(三)脏与腑之间的关系
脏与腑的关系,主要是五脏配五腑的关系。脏属阴,腑属阳;脏为里,腑为表。一脏一腑,一阴一阳,一表一里,相互配合,其间有经络相互络属,从而形成了脏腑之间的密切关系,简称为“脏腑相合”。
1.心与小肠 心与小肠通过经脉的相互络属,构成了脏腑表里关系。生理上心阳之温煦,心血之濡养,使小肠功能得以正常。小肠的分别清浊,将清者吸收,经脾气升清而上输心肺,化赤为血,以养其心。病理上,心火炽盛,移热于小肠,出现尿短赤,尿道热痛,甚或尿血;小肠有热,亦可循经上炎于心,出现心烦、舌赤、口舌生疮。
2.肺与大肠 肺与大肠通过经脉的相互络属构成脏腑之间的表里关系。肺气肃降,有助于大肠的传导;大肠传导功能正常,亦有助于肺的肃降。肺失肃降,津液不能下达,则大便干结;肺气虚弱,推动无力,则大便艰涩难出;大肠实热,腑气不通,影响肺气肃降,肺气上逆,则胸满、喘咳等。
3.脾与胃 脾与胃通过经脉相互络属构成脏腑之间的表里关系。胃主受纳、脾主运化。共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脾与胃的关系具体表现在3个方面。
(1)纳运协调:胃主受纳和腐熟水谷,为脾之运化奠定基础;脾主运化,消化水谷,转输精微,为胃继续摄纳提供能量。纳运协调,共同完成饮食物的消化吸收及精微物质的输布。脾失健运,则胃纳不振;胃气失和,则脾运失常,出现纳少脘痞、腹胀泄泻等证。
(2)升降相因:脾胃居中,为气机上下升降之枢纽。脾主升清,胃主降浊。脾气升,则水谷精微得以输布,胃气降则水谷及其糟粕得以下行。胃受纳腐熟,将初步消化后的饮食水谷下传小肠,从而保持肠胃虚实更替的生理状态。脾主运化,将水谷精微,上输到心肺,化生气血以养全身。故脾胃升降相因,是脾胃的正常生理状态。
(3)燥湿相济:胃属阳,脾属阴,胃喜润恶燥,脾喜燥恶湿,两者燥湿相济,阴阳相合,方能完成饮食物的消化过程。
脾胃在生理上的相互联系,在病理上也是相互影响的。如脾为湿困,运化失职,清气不升,可影响胃的受纳与和降,出现食少、呕吐、恶心、脘腹胀满等症;饮食失节,食滞胃脘,浊气不降,亦可影响脾的运化与升清,而见腹胀、泄泻等症。
4.肝与胆 肝与胆,通过经脉相互络属构成脏腑之间的表里关系。肝主疏泄,疏畅胆汁;胆主储藏,排泄胆汁。两者相互配合将胆汁排泄到肠道,以帮助脾胃消化饮食物。肝之疏泄功能正常,胆才能储藏、排泄胆汁;肝的疏泄失常,则影响胆汁的分泌与排泄;胆汁排泄不畅,亦会影响肝的疏泄,因此,常出现肝胆同病。
5.肾与膀胱 肾与膀胱通过经脉互为络属构成表里关系。肾司开合,为主水之脏;膀胱储藏尿液,排泄小便,是为水腑。膀胱的气化功能依赖于肾的气化,肾气促进膀胱的开合以控制尿液的排泄。肾气充足,固摄有权,膀胱开合有度,则尿液能够正常储存和排泄。肾气不足,气化不利,小便不利或癃闭;气化失约,尿频或小便失禁等。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