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其特点为发病缓慢,症状隐匿,眼压虽然升高但前房角始终是开放的,并有特征性的视盘变化和视野缺损表现,最后可导致失明。
【护理评估】
1.健康史及相关因素 询问有无家族史;有无糖尿病、心血管疾病、近视、视网膜静脉阻塞等病史,此类人群属开角型青光眼的高危人群;评估病人发病年龄,多分布于20~60岁。
2.病因 尚不完全明了,可能与遗传有关。
3.发病机制 一般认为由于房水排出通道变性所致,房水外流受阻于小梁网-Schlemm管系统。
4.临床表现
(1)症状及体征:多数病人早期一般无自觉症状,少数病人眼压升高时出现眼胀、雾视等症状。中心视力一般不受影响,视野逐渐缩小。单眼发病者病程已到晚期尚未被发现,有的视野损害影响到行动时才引起注意。
(2)早期眼压不稳定,波动幅度大。测定24h眼压可发现高峰和较大的波动值。随着病情发展,眼压逐渐增高,一般不出现突然增高的急性发作。前房角镜检查,前房角宽而开放。
(3)典型的眼底表现
①视盘凹陷进行性扩大加深。
②双眼视盘凹陷不对称,C/D(杯盘比,即视杯直径与视盘直径的比值)差值>0.2。
③视盘上下方局限性盘沿组织变窄,垂直径C/D值增大,或形成切迹。
④视盘上或盘周浅表线状出血。
⑤视网膜神经纤维层缺损。
正常人C/D多在0.3以下,且双侧对称。若C/D>0.6或两眼C/D差值>0.2,多视为异常,应做进一步检查。
(4)视野改变:视野缺损是开角型青光眼诊断及病情评估的重要指标。典型的早期视野改变多表现为孤立的旁中心暗点、弓形暗点。随着病情进展,围绕注视中心可出现鼻侧阶梯,同时周边视野呈向心性缩小,晚期仅存颞侧视岛和管状视野(图3-1)。采用计算机自动视野计作光阈值定量检查,可发现青光眼较早期的视野改变。
图3-1 开角型青光眼视野改变
(5)黄斑功能改变:过去认为开角型青光眼对中心视力的影响不大,部分晚期甚至仅存管状视野的病人,中心视力仍可保留在1.0左右。近年来发现,开角型青光眼除视野改变外也损害黄斑功能,表现为获得性色觉障碍、视觉对比敏感度下降以及某些视觉电生理异常等。
5.辅助检查
(1)24h眼压测定:在24h内,每2~4h测量眼压1次并记录。最高与最低差值正常不应>5mmHg,若≥8mmHg者为病理状态。
(2)饮水试验:早晨空腹或禁饮食4h以上测眼压,于5min内饮完1000ml温开水,然后每隔15min测量1次眼压,共测4次。如果眼压升高≥8mmHg或顶压达30mmHg,即为阳性。高血压、心脏病、肝肾功能不良、消化道溃疡出血及穿孔史者禁忌做此试验。
6.治疗原则 根本原则是控制眼压升高,防止或延缓视功能进一步损害。药物治疗为主,滤过性手术可作为首选的治疗手段。近来有人主张早期手术比长期药物治疗失败后再行手术者效果好。
7.心理和社会支持状况 开角型青光眼患者除视野改变外,黄斑功能也受损,且难以恢复,将严重影响病人的生活和工作,病人常常表现焦虑和悲观。
【常见护理诊断/问题】
1.感知紊乱 视力下降、视野改变与眼压升高、视神经纤维受损有关。
2.焦虑 与担心本病预后不良有关。
3.知识缺乏 缺乏本病相关的防治知识。
【护理目标】
1.眼压控制良好,视野及眼底改变不再进展。
2.病人情绪稳定,积极配合治疗。
3.病人及家属获得本病的治疗与护理知识。
【护理措施】
1.药物治疗的护理,同急性闭角型青光眼的护理。
2.手术护理,同急性闭角型青光眼的护理。
3.防止病人意外受伤,同急性闭角型青光眼的护理。
4.心理护理,应评估病人的发病经过,及时给予心理疏导:主要为解释性支持性心理治疗,护士对病人进行心理沟通,了解病人的心理社会因素及病人住院期间的心理变化,告知病人不良情绪不利于眼病康复。
【护理评价】
1.病人视神经损害是否减轻,视野不再呈进行性缩小。
2.病人能否自行采取有效方式缓解焦虑,保持情绪稳定,恢复正常社交。
3.病人是否获得本病的防治知识。
【健康教育】
强调合理用药和按时复诊的重要性,定期了解眼压和视功能变化,以便调整治疗方案。晚期青光眼眼压控制应比一般低,注意严密监测24h眼压,以防病情恶化。视野缺损明显者,鼓励其寻求日常生活上的帮助,严禁独自外出,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同时病人要注意饮食有规律,不暴饮暴食,控制饮水量,一次少于300ml,同时进水进食速度应慢,不要睡前饮水,防治夜间眼压升高。有高血压者,应注意控制血压。
(孙 璐)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