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方山诸葛营村发展民族文化生态旅游的思考

方山诸葛营村发展民族文化生态旅游的思考

时间:2023-03-0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云南省楚雄彝族自治州永仁县方山诸葛营村拥有丰富的旅游资源,开发旅游产业、发展旅游经济是大势所趋。这些积极因素为方山诸葛营村加快发展带来了重大机遇,相关部门应该审时度势,乘势而上,实现文化旅游产业的大发展和大跨越。
方山诸葛营村发展民族文化生态旅游的思考_楚雄民族文化论坛(第八辑)

何莉芳何莉芳(1982— ),女,云南剑川人,楚雄师范学院地方民族文化研究院讲师,研究方向为民族社会学。

摘 要:永仁县方山诸葛营村民族风情浓郁、人文景观丰富、自然风光秀丽,本文立足于方山诸葛营村丰富的旅游资源以及开发的背景和现状,探讨该村未来旅游的发展之路,应该立足资源优势,围绕“民族、文化、生态”做文章,大力发展民族文化生态旅游业,促进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关键词:旅游 民族 文化 生态

当前,全球旅游产业已经成为“朝阳产业”,楚雄、云南、中国乃至世界旅游经济正处在大发展时期。云南省楚雄彝族自治州永仁县方山诸葛营村拥有丰富的旅游资源,开发旅游产业、发展旅游经济是大势所趋。对此,笔者结合方山诸葛营村旅游业发展的背景和开发现状,作了一些调查思考,认为要依托方山得天独厚的生态环境和历史民族文化优势,发展民族文化生态特色旅游,把旅游业真正培植成一个优势产业,实现诸葛营村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促进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一、旅游发展的背景

诸葛营村隶属于云南省楚雄彝族自治州永仁县永定镇太平地村,位于风景名胜区方山之巅。方山景区自然环境优越,动植物资源十分丰富,森林覆盖率达70%以上。景区有古树、稀树、古藤,巨石、奇石、怪石,传说、民俗、遗迹;景区题字、诗文、摩崖石刻等人文景观丰富,集险峻、古朴、幽雅秀丽于一山,熔山川、自然、历史、人文、宗教、民俗于一炉,素有“天然氧吧”“佛教名山”“诸葛胜地”之美誉。1982年被列为州级自然保护区;1993年被列为省级风景名胜区;2001年被列为国家AA级旅游区。

诸葛营村东与四川省会理县隔江相望,北与攀枝花市平地镇山水相依,是一市(攀枝花市)两县(永仁县、元谋县)唯一的避暑胜地,占地面积1.04平方公里,距县城22公里,海拔2400米,现有96户农户288人,地形主要为山地。诸葛营村具有得天独厚的自然气候条件,泉水清澈、果蔬甜美。该村种植的主要经济作物有萝卜、洋芋及樱桃、桃、李、苹果、梨等经济林果和各种无公害蔬菜。在诸葛营村可以欣赏到旖旎秀美的自然风光与淳朴敦厚的田园风情,可观高山生态农业,忆五千年农耕文化。

诸葛营村有“诸葛南征”等悠久的历史文化及浓郁的民族风情,地方特产、旅游资源丰富。诸葛营村是永仁县太平地村委会人口最多、最具有代表性的彝族村落。该村彝族自称俚濮,生活在这里的彝族老百姓,在风光秀丽的自然生态环境下,孕育了彝族独特的人文风情,自然风光与民俗风情活动两者水乳交融般地神合在一起,这种“天人合一”的神奇境界,构成了彝族民俗文化独具特色的无限魅力。地处方山之巅的诸葛营村素有历史渊源,相传是当年三国时期蜀汉政治家、军事家诸葛武侯五月南征渡金沙江时,因士兵水土不服大量生病,在这里休整军队、设防抵御追兵,由留驻兵士建立的村庄,迄今已有1800多年的历史。

二、旅游发展的现状

为充分发挥方山旅游资源优势,围绕“中国和谐城乡游”主题发展民族文化乡村生态旅游,自2007年开始,永仁县县委、县政府整合各级、各部门的建设资金,不断完善诸葛营村基础设施。2008年“8·30”地震,造成诸葛营村90%以上民房严重损毁,56户464间民房倒塌,163间民房严重损坏,3人轻伤;旅游基础设施和服务设施(水、电、主干公路、步行游路、旅游厕所等)遭受严重破坏。在省、州领导及各级、各部门的关心、支持下,永仁县委、县政府立足方山资源环境,以民房重建为重点,以旅游开发为核心,按照“民族、文化、生态、旅游”的规划定位和“一年打基础、两年见成效、三年树品牌”的目标要求,紧紧围绕诸葛营村历史文化背景进行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努力打造“全省民族文化生态旅游示范村”。通过几年的努力,在完成了《方山诸葛营村恢复重建形象策划》《方山诸葛营村地形图测绘》《方山诸葛营村恢复重建规划》《方山诸葛营村恢复重建修建性详细规划》等规划的基础上,完成了景区至诸葛营村入村主干柏油路的铺筑、108国道至方山景区公路的修筑、挖断路至新开田至诸葛营村公路的路基铺筑;村间主干道的青石板路铺筑;入户道路的硬化铺筑;方山景区到诸葛营村的步行游路的铺筑;太阳能路灯的安装;游览路线图、标识标牌的制作安装,卫生室、文化室和景点景观绿化等基础设施和公共设施的建设;并结合彝族文化、诸葛文化打造诸葛审案、人生道、桃园结义、月下老人、行走江湖、养心池、夫舅摩苏等14个特色景点;开发了彝族全羊汤锅、糯米血肠、燕麦炒面、脆嫩仔鸡、坨坨肉、豆生、永仁凉粉、烤全羊、烤乳猪、树花等特色美食和苴却砚、彝绣、橄榄油、菜油、块菌酒、蜂蜜、核桃、永桥酒等名特产品。2010年5月1日开村以来,诸葛营村共接待以攀枝花市民为主的游客41.5万人,其中美国、澳大利亚、英国等外国游客达500余人(次),如今的诸葛营村,继续积极努力打造成为彝族民居独特、民族风情浓郁、人文景观丰富、自然风光秀丽、气候清新宜人的“中国彝族第一村”,成为方山风景区的重要组成部分、永仁县的一张名片。

三、发展民族文化生态旅游的思考

方山诸葛营村民族文化生态旅游的发展面临千载难逢的重大历史机遇,从国内形势看,国务院下发了《关于促进旅游业改革发展的若干建议》,提到拓展旅游发展空间,大力发展乡村旅游,要依托当地区位优势、资源特色和市场需求,挖掘文化内涵,发挥生态优势,突出乡村特点,开发一批形式多样、特色鲜明的乡村旅游产品。推动乡村旅游与新型城镇化有机结合,合理利用民族村寨、古村古镇,发展有历史记忆、地域特色、民族特点的旅游小镇,建设一批特色景观旅游名镇名村,为方山旅游产业的发展争取更多支持带来了宝贵的政策机遇。从省内形势看,云南面向西南开放的桥头堡和滇中城市经济圈的建设,为楚雄州文化旅游业加强区域合作、加快发展创造了宽松的政策环境。从州内形势看,“十二五”期间全州交通设施体系将更加健全和完善,一批旅游重大项目将先后建成,酒店业将会得到较快发展,楚雄的知名度和影响力将进一步提升。这些积极因素为方山诸葛营村加快发展带来了重大机遇,相关部门应该审时度势,乘势而上,实现文化旅游产业的大发展和大跨越。

(一)强化组织领导

到现在为止,方山旅游景区设立了两个管理部门,一个是方山风景区管理处,另一个是景区派出所前身即万马林区派出所,两个管理部门相互协作,对景区进行管理。在诸葛营村则以“村党支部+农户”为主要经营模式,组建诸葛营村旅游管理协会,下设农家乐管理协调小组、马匹营运管理协调小组等。在下一步的旅游业发展中,各级政府要加强组织协调和宏观指导,确保乡村旅游各项政策措施落到实处。将乡村旅游管理、营销、策划、规划等专业技术人才和从业人员培训纳入统一培训工程。推进旅游公共服务下乡,促进城乡旅游人才与资源共享。加强对村旅游管理协会的指导,提高行业自律水平,加强诚信经营、食品生产、餐饮服务的监督检查,推动诸葛营村民族文化生态旅游健康发展。

(二)整合民族生态旅游资源,做活旅游产业

目前,应对诸葛营村的民族生态旅游资源进行全面的调查分析,了解民族生态旅游资源状况,作出科学的规划,注重民族文化的保护、传承、开发和利用,为该村旅游产业的发展打好思想、组织、舆论基础。该村应立足于丰富的民族文化资源和良好的民族生态旅游资源,进行很好的整合。一是尽显彝族文化和诸葛文化的艺术与风情。依托诸葛营村丰富的文化资源,了解刺绣、民俗、传统歌舞等工艺制作流程及诸多诸葛文化的历史渊源,深入挖掘、整理和开发利用民族歌舞、民俗民风、历史遗迹、宗教文化、饮食文化、民间工艺品等各种形态的文化旅游产品,以农村生态旅游、手工制品加工生产、民俗活动展示、民间文艺展演等载体挖掘农村文化资源,从“卖景点”向“卖文化”转变,适应旅游需求从单纯注重观光旅游向注重民俗文化体验转变。如通过歌舞联欢、赛歌、篝火晚会等游客参与性强的互动项目,打造新的亮点和卖点,增加游客的参与性、趣味性,提高景区景点的吸引力和竞争力。在此过程中,注意把握好差异化发展,避免同质化的低水平开发,同时注意处理好资源的保护与开发、利用的关系,防止资源的破坏和浪费,全面提升景区景点的文化内涵和品位。二是突显民族饮食文化。方山诸葛营村人民凭借彝乡多彩的自然环境、丰厚的自然资源,用勤劳、智慧创造着幸福美好的生活,传承着独具特色的饮食习俗,书写着丰富多彩的饮食文化。诸葛营村的饮食文化,既有特别的民族习惯,也具有山里的芬芳。极力打造民族便宴、民族小吃等系列民族饮食文化品牌,真正让旅客在“吃”中尽领民族韵味,陶醉其中。三是凸显生态环境优美。保持良好的自然环境和社会人文环境是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前提,因而在旅游开发中生态环境保护应成为贯穿整个过程的主导思想,体现于旅游开发的各个方面。旅游开发工作者应树立起全新的旅游发展观,并在新的旅游发展观指导之下对旅游资源进行保护性开发。当然在对方山诸葛营村的旅游资源深度开发时也需要遵循这一原则。进一步打造民俗生态美景,打造宜游乡村。扎实做好历史文化村落的保护利用工作,对村内生态资源自觉地加以保护,在注重民族文化保护与开发的同时,要高度重视生存环境和自然风景的有效开发,让游客到大自然中来陶冶情操,吸收新鲜空气。四是注意休闲旅游农业的开发。在诸葛营村,优美的田园风光、古朴的农耕情调是农耕文化的载体和韵味,也是休闲农业与生态旅游的基础,而与此同时,休闲农业与生态旅游又传承农耕文化的理念。在此,可以利用乡村自然环境、田园风光、农牧业生产、农家生活等资源条件,通过合理改造、适度开发,以农业生产为依托,使农业与自然、人文景观以及旅游业相结合,为城镇居民提供观光、休闲、度假、体验、娱乐、健身等服务。通过这种新型的旅游形式,不仅为休闲农业与生态旅游注入丰富多彩的文化,还可以唤醒人们重视生态环境,增强环境保护意识,进一步丰富旅游的文化内涵,提高旅游品位,使休闲农业与生态旅游成为传承农耕文化的载体。

(三)加大产业调整,发展生态经济

民族文化生态旅游业的发展必须依托特色农业才能实现。诸葛营村要拓展生态农业,为发展旅游业寻找载体。诸葛营民族文化生态旅游示范村自2010年5月1日开村以来,经济快速发展,初步形成了以旅游服务业、经济林果业、特色种植业、特色养殖业等四大产业主导的经济发展格局。村党支部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走旅游富民、产业富村、服务强村之路,从“民族、文化、生态、旅游”4位一体统筹思谋,从“管理、服务、发展、招商”4个方面强化落实,在全村形成以旅游服务业为龙头,经济林果、特色种植、生态养殖三大产业为支撑的产业发展格局。该村在下一步的发展建设中,要结合实际,因地制宜,改变传统的种植模式,加大产业结构调整,积极寻求新的经济增长点,一方面增加经济收入,另一方面形成生态旅游景观,大力发展以提高资源利用率的立体种植生态模式,有计划地发展各种花木、果林种植,逐步形成立体种植和养殖业的格局,使之组成各种生物间共生互利的关系,合理利用空间资源,促使物质循环再生和能量的充分利用,同时进行生物综合防治,少用农药,避免有害物质进入生态系统,积极推进节能、节水、节地、节材和资源综合利用、循环利用,尽可能地把经济活动对生态环境的影响降到最小范围,实现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的和谐统一,有利于民族生态旅游的开发。

(四)重视基础设施建设,开发民族生态旅游产品

一是完善乡村旅游基础设施。各级政府应尽快实现重点旅游项目基础设施和配套设施大改善、旅游服务水平大提升,促进产业要素均衡发展、区域协调发展。进一步规范管理,完善基础设施建设,完善乡村旅游服务功能,设置规范化指引标识。完善旅游停车场、旅游购物场所、游客中心、卫生医疗等配套设施建设,不断提升乡村旅游接待和服务设施质量。切实加强乡村生态环境保护,推进乡村旅游的健康可持续发展。要加大协调和推动力度,完善通往主要旅游景区、旅游集散地、乡村旅游地的道路交通;强化咨询服务、信息提示、紧急救援等旅游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加强旅游集镇、游客中心、旅游公厕、高速公路和地方公路标识标牌、宣传资讯服务等相关旅游服务配套设施建设,加快推进旅游线路统筹的实施,高标准围绕在建项目整合线路资源,完善自助游配套服务设施建设,发挥旅游线路统筹整合优势。其次,强化旅游商品开发,促进民族文化生态旅游产业链延伸。要使得方山旅游景区的旅游实现真正的生态旅游就必须对其旅游资源进行深度开发,完善其民族生态旅游产品,使其实现可持续发展。首先,在产品的种类上,建立完整的产品体系,加快旅游产品创新步伐,适应现代旅游消费者的需求,做精做活“吃、游、购、娱”的文章。积极创造条件,有计划、有目标地在游客途经的地方建立旅游商品超市;展示地方特色产品的生产过程;展览诸葛文化、民俗文化、民族服饰等。其次,利用好诸葛营村得天独厚的资源优势,开发具有传统和地方特色的旅游商品,提升传统农业、手工业、餐饮服务业附加值。积极开发绿色生态食品,要向规模化发展,提高科技含量,扩大种植面积,理顺销售环节,开展深加工,提升名特优农产品的旅游价值。对刺绣、旅游小件等民族工艺品进行深度开发,提高档次,精美包装。创作发行展现方山风土人情的书籍、摄影作品、音像制品等文化产品。依托当地民俗工艺品或标志物制作实用、新颖、多样的特色纪念品和农具模型纪念品。最后,在景区应该开发森林观光生态旅游产品、农业体验生态旅游产品、休闲度假生态旅游产品等旅游产品,增加其生态旅游产品的多样性,给游客多种旅游体验。强化旅游项目的参与性。在民族文化生态旅游开发中,将项目的文化性与娱乐性、趣味性充分结合,使游客有机会亲身参与和体验民俗农事活动。

(五)加强市场营销

目前方山诸葛营村的客源市场以四川攀枝花和楚雄州为主,了解该景区的主要是附近城市的居民,景区知名度有待提高。诸葛营村要强化全方位宣传促销,扩大乡村旅游知名度和影响力。一是加强与旅游企业合作,加大乡村旅游推介力度,创新旅游推介方式,统筹城乡旅游资源,充分挖掘市场潜力,将更多的乡村旅游景点纳入旅游项目和线路,延长游客逗留时间。吸引客源,扩大诸葛营村乡村旅游的市场份额。二是深化乡村旅游网络营销平台建设,实现在线预定、在线支付等功能,拓宽乡村旅游客源市场。鼓励旅行社与乡村旅游点合作,开展专业的市场营销和网络促销,拓宽乡村旅游销售渠道。支持农家乐集聚区成立合作组织,开展整体策划、包装和营销。三是利用电台、电视台、报刊、网站等多种手段,开展多元化媒体宣传,开设乡村旅游专版和专栏,增加乡村旅游专题和时段,实现产品与市场对接。

(六)强化人才队伍建设,提升旅游服务品质

在民族文化旅游产业发展中,必须实行旅游人才工程。要重视人才的培养和引进,为文化旅游发展提供可靠的智力支撑。在县级有关部门的支持下,方山诸葛营村有针对性地开展了“千名青年农民星火带头人”“万名妇女学科技”“专家乡村讲坛”等科技培训。为提高村民的旅游服务水平和意识,开展了农家乐环境卫生管理,客房餐饮接待服务、接待礼仪、餐桌餐具规范等知识培训,村民的综合素质和旅游服务技能大幅提高。在以后的发展中要进一步加强从业人员培训;落实人才优惠政策,引进高端人才;重视发现和启用民间人才、乡土人才,让广大群众广泛参与,使民族文化生态旅游成为诸葛营村全民创业的亮点和特色;加强乡村旅游人才培训,包括餐饮、娱乐、住宿、旅游、购物、导游等各项服务活动的人员教育培训,通过现场观摩、送教上门、集中办班等多种方式,开展多层次、多渠道的培训;重点培训乡村旅游经营户、服务人员、乡村旅游带头人和乡村旅游管理干部,着力培养一支高素质的乡土旅游实用人才队伍;加强培训教育工作。大力开展行业“创先争优”和各类服务技能比赛,组织农家乐文明经营示范户评选、乡村旅游美食大赛等活动,促进乡村旅游服务品质不断提升。

参考文献:

[1]辛锡荣.方山志[R].内部资料.

[2]李茂尊.梦幻方山[M].昆明:云南民族出版社,2007.

[3]李永皇.三都县排烧村发展民族文化生态旅游的思考[J].贵州民族宗教,2009(6).

[4]杨应宇.对剑川民族文化旅游产业发展的思考[DB/OL].http://www.jianchuanxc.cn/lilunyuandi/diaoyanbaogao/2011-11-07/8752.html,2009-06-03.

[5]徐月明,朱志敏,邓丽君.文化生态视野下民族地区旅游产业的发展策略——以武陵山区为例[J].企业导报,2013(21).

[6]彭凤.浅谈云南原生态民族文化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J].华章,2013(8).

[7]王克岭,毕锋.产业链视角下的西部民族地区文化旅游业可持续发展思考[J].思想战线,2010(5).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