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院前急救工作模式

院前急救工作模式

时间:2023-05-0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院前急救人员属于急救中心,便于管理,指挥调度有保证。形成院前急救、监护转运、院内急救、重症监护一体化急救网络。病人经院前急救后,存在与其他医院协调问题。香港特区的急救采取消防、司警统一的通讯网络,报警电话为“999”,消防署接到急救电话后,从就近的救护站派出救护人员赶赴现场,把病人送往医管局所管辖的医院或病人指定医院。

由于我国各地的经济实力、城市规模、急救意识、医疗服务体系存在差异,院前急救组织管理形式各有特色,主要有以下五种模式。

1.单纯性院前指挥型模式 即广州急救模式。急救中心是院前急救指挥的总调度,采用依托医院、分区域负责、统一指挥模式。全市建立统一的急救通讯指挥中心,负责全市急救工作的总调度,以各医院的急症科为急救单位,按医院专科性质、区域划分出诊。急救中心与各医院无行政隶属关系,但具有全市院前急救的调度指挥权。当接到“120”呼救后,立即通知所在区域的医院急症科,分诊护士接到电话指令后,通知专科医师、护士赶赴现场急救,并将病人转运到自己医院继续治疗。

特点:合理有效地共享现有的医疗资源,分区域就近出诊,缩小了急救半径,提高了就诊反应时间及抢救成功率。但病人以送往出诊单位为主,不能按病人病情、专科特点送往最适合治疗的医院。

2.集中性院前指挥型模式 即上海急救模式。急救中心为独立的医疗卫生机构,既有院前急救总指挥的调度权,又有病人资源调配权。以派车半径为原则,按照地理区域,设立分站及站点,与医院配合,组成院外急救由急救中心负责,院内急救由医院负责的急救网络。随车人员多为急救医护人员。

特点:合理缩小急救半径,市区为3~5km,平均反应时间为10min,院前急救速度快。院前急救人员属于急救中心,便于管理,指挥调度有保证。浪费医疗资源,政府投入多。

3.结合性院前院内型模式 即北京急救模式。北京急救中心实行院前—急症科—重症医学科急救医疗一体化体系,急救中心拥有现代化的调度指挥系统,与北京各大医院直接进行通讯联系;院前急救由急救中心负责,病人经院前急救后转送回急救中心ICU或各大医院继续治疗。

特点:急救中心既有院前急救医疗,又有院内急救医疗,院前院内急救统一管理,全面负责。但急救中心投资大,需要大量医疗资源,不利于缩小急救半径,存在与各医院的协调问题。

4.附属性院前医院型模式 即重庆急救模式。院前指挥调度相对独立,又附属于一所综合医院,是医院的一个部门。既有院前指挥,又有院内急救,院前、院内急救工作同一医疗服务体系。形成院前急救、监护转运、院内急救、重症监护一体化急救网络。经院前急救后的病人可以送到附近医院,也可以转送到自己的医院。

特点:院前、院内同一急救医疗服务体系,配合效率高,利于病人救护。病人经院前急救后,存在与其他医院协调问题。

5.附属性院前消防型模式 即香港急救模式。香港特区的急救采取消防、司警统一的通讯网络,报警电话为“999”,消防署接到急救电话后,从就近的救护站派出救护人员赶赴现场,把病人送往医管局所管辖的医院或病人指定医院。遇到大型事故时,还有医疗辅助队、救伤队(自愿团队)等参与抢救。他们训练有素、反应敏捷、设备精良,出色地完成了应急医疗服务。

特点:院前急救反应迅速,为抢救生命赢得时间,资源共享。此模式为公益性,不向病人收费,政府要给予一定财政支持。

我国院前急救模式虽然不同,但其任务和功能都基本相同,在管理监督上隶属于当地卫生行政部门。院前急救医疗服务体系体现一个城市整体文明和经济发展实力。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