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急症病人的心理特点
1.优先欲和否认疾病感 许多急症病人认为自己的疾病急而重,产生迫切需要医师拯救生命、解除痛苦、改善躯体功能;需要优先治疗和处理,对分诊护士安排的轻、重、缓、急的就诊次序不理解而情绪激动;急症病人对突然被车撞伤、骨折等,心理没有准备而否认事实,不接受病人角色,表现出不满情绪,烦躁不安、茫然或悲伤、生气甚至发怒而加重病情。
2.陌生感 急症科急救嘈杂声,心电监护的应用,心电图检查,吸氧、吸痰等操作,病人感到陌生不熟悉;以及病人与不熟悉的医护人员进行交流沟通感到陌生,不及时消除,会产生紧张心理,对疾病不利。
3.焦虑、恐惧感 由于急危重症,如呼吸困难、疼痛、严重的创伤、严重的骨折、大出血、高热、反复抽搐等,造成病人躯体上痛苦不适,病人会感到预后难测、心神不安,产生焦虑与恐惧;疼痛得不到控制而产生焦虑最为多见,疼痛病人焦虑不安、出汗、紧张,应激状态进一步加重;周围病人的死去、急救、痛苦呻吟,会加重病人的焦虑与恐惧。
4.无望、无助感 由于疾病复杂,反复的多科会诊、多项多次的检查和问诊,病人长时间得不到医疗诊断和应对的治疗,会产生无望与无助感。
5.危机感 病情危重威胁生命、车祸等意外伤,病人既不能回避,又无法用通常解决的方法来解决,出现心理失衡。危机引起病人情绪紊乱、认知能力下降、防御机制削弱。
(二)急症病人常见的心理护理诊断
1.角色紊乱 与起病急、病情危重病人思想准备不足有关。
2.环境解析障碍综合征 与急症环境和医护人员陌生有关。
3.焦虑、恐惧 与病情急危、对疾病不了解有关。
4.预感性悲哀 与疾病复杂、疑难有关。
(三)急症病人的心理护理措施
急症病人的心理护理贯穿于整个就诊过程,体现个体化,融含着健康教育的特色。急症病人由于疾病急危,病人容易出现强烈的心理应激反应,导致病情复杂化,接受支持治疗、放松训练等可降低心理应激反应,增强康复信心。常用护理措施如下。
1.聆听病人倾诉 热情服务,和蔼可亲的态度,暖人心田的话语,让急症病人感到人文关怀,从而消除恐惧、陌生感;鼓励病人表达情感,把压在心理的想法和痛苦倾诉出来,给予同情和理解,消除疑虑、改善心境,使他们愿意表达深层的情感;对病人的情感表达要表现出宽容、理解并及时给予肯定、强化,鼓励病人继续进一步表达。如疼痛可以呻吟,痛苦可以哭泣等,自我疏泄,可以降低应激水平。在聆听病人情感表达的过程中,护士应注意自己的态度、动作,随时给予反应并注意环境的选择。
2.抚慰病人 护士使用适当的触摸可以起到治疗作用,能表达关心、理解和支持,使情绪不稳定的病人平静下来,也是与视觉、听觉有障碍的病人进行有效沟通的重要方法。但应注意年龄、性别、种族、社会文化背景,表达应个体化,高热病人可以触摸额头,紧张的老年病人可以拉拉手,病人会感受到心理慰藉。
3.满足病人需要 包括生理和心理需要,如机体的舒适、呼吸困难的缓解、合理的营养、有效急救和护理、手术前的安慰、适当的信息等,引导病人产生愉快的正性情绪,利于康复。急症病人心理情绪应激状态,医护人员与病人接触每一个交谈,每一次治疗处置,都包含心理治疗成分,应注意使病人心理需要得到满足。
4.维护病人自尊 对待病人要真诚,处理问题要沉着而果断,急救技术操作要准确熟练,执行告知程序,所有的诊疗护理必须向病人及其家属耐心说明目的,解释作用、注意事项、护理、预后、费用、危险性、可选择的方法;尊重病人权利和人格;尊重病人的知情权;尊重病人文化背景;保密病人的隐私和生理缺陷,得到病人的信任与合作,保持病人良好的心境。
5.分散病人注意力 分散注意力是指病人将自己的注意力从疼痛中转移开。注意力集中在疼痛的部位上,会体验到更加剧烈的疼痛;如果注意力高度集中在与疼痛无关的活动上,会减轻疼痛体验,甚至体验不到疼痛。对突然的短暂(45min以内)的疼痛,分散注意力的止痛效果比药物效果好,尤其是在服用镇痛药物等待发挥药效时,分散注意力可以缓解或减轻这一段时间的疼痛感觉。当病人陷入某种情绪不能自拔时,可利用交谈等方式转移病人不良情绪;骨折疼痛病人可一面交流保护骨折肢体的方法和注意事项,一面协助医师复位和处置,分散病人注意力,减轻疼痛感觉。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