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睡眠的评估

睡眠的评估

时间:2023-05-0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若将这些习惯改变就有可能出现睡眠障碍。食物中的L-色氨酸被认为是一种天然的催眠剂。失眠症的各种原因中,心理因素居首位。如不合理使用催眠药,容易产生药物依赖或出现戒断反应,加重原有的睡眠障碍。睡眠不足会使人体免疫力下降,抗病和康复疾病的能力低下,并加重其他疾病或诱发原有疾病的发作,如心脑血管、高血压等疾病。睡眠剥夺可引起睡眠不足综合征,出现心理、认知和行为等方面的异常表现。

(一)影响睡眠的因素

1.年龄 年龄是影响睡眠的重要因素。通常睡眠的时间与年龄成反比,新生儿通常一日约睡20小时;婴儿为14~15小时,幼儿12~14小时,学龄儿童为10~12小时,青少年为8~9小时,成人一般为7~8小时;65岁以上的老年人5~7小时。各睡眠时相所占时间的比例也随年龄的变化而变化,根据脑电图的分析,新生儿的异相睡眠约占睡眠总时间的50%,并且入睡后很快就进入异相时期,成年人约占20%,而老年人则不到20%。深度睡眠的时间随年龄增长而减少,入睡期和浅睡期的时间随年龄增长而增加,老年期一夜中醒的次数也随着年龄增长而增多。

2.昼夜性节律(circadian rhythm) 指人体依据内在的生物性规律,在24小时规律地运行它的活动。昼夜性节律反映出人体在生理与心理方面的起伏变化,如体温的变化、激素分泌的速率、尿液的形成、代谢的变化等,而且这些变化都可随人的身体健康状况和心情有所改变。如果人的睡眠不能与人的昼夜节律协调一致,如夜晚工作,白天睡眠,造成生物节律失调,会产生疲劳和不适,这种变化需要3~5日才能恢复正常。

3.内分泌变化 内分泌变化会影响睡眠,如女性经期普遍感到疲倦、嗜睡,绝经期女性由于内分泌变化会发生睡眠紊乱等。甲状腺功能过低,甲状腺激素不足,可使患者感到疲乏和嗜睡。

4.疲劳 适度的疲劳有助于睡眠,例如日常工作后、适度运动后等,但是过度疲劳反而会因为太累而无法入睡。

5.寝前习惯 通常人们在入睡前都有一些例行活动,如洗热水澡、热水泡足、阅读报纸、听音乐、看电视、喝杯牛奶等。若将这些习惯改变就有可能出现睡眠障碍。

6.环境 环境的改变可直接影响人的睡眠状况。大多数人在陌生环境中难以入睡。在医院里,住院环境嘈杂、夜里病房的长明灯、空气污浊、室温太冷或太热和不舒适的床铺等,都可能干扰患者的休息与睡眠。

7.食物 一些食物或饮料的摄入也会影响睡眠状况。食物中的L-色氨酸被认为是一种天然的催眠剂。含有较多的L-色氨酸的食物,如肉类、乳制品和豆类能促进入睡,缩短入睡时间,饱饭后发困也是L-色氨酸的作用所致。对于睡眠不佳者,鼓励其睡前喝一杯热奶可以帮助入睡;少量饮酒能促进放松和睡眠,但大量饮酒却会抑制脑干维持睡眠的功能,干扰睡眠结构,使睡眠变浅。咖啡由于含有咖啡因,饮后使人兴奋难以入睡,浓茶也有与咖啡相同的作用,故对于睡眠状况不好的人,应限制摄入这类饮料,尤其在睡前4~5小时应避免饮用。

8.心理因素 人的心理状态对睡眠质量有重要的影响。失眠症的各种原因中,心理因素居首位。过大的工作压力、人际冲突、重大的生活事件等引起的强烈情绪变化和不良的心理反应,如兴奋、紧张、焦虑、恐惧、愤怒、抑郁等都可能影响正常睡眠。

9.病理因素 几乎所有疾病都会干扰原来的睡眠形态。患病的人需要更多的睡眠时间,以利于生长激素的分泌,促进组织的修复。然而躯体疾病造成的疼痛、心悸、呼吸困难、恶心、瘙痒等症状均会影响正常的睡眠,引起睡眠质量下降。

10.药物因素 某些药物会影响睡眠。如不合理使用催眠药,容易产生药物依赖或出现戒断反应,加重原有的睡眠障碍。

(二)睡眠失调

1.失眠(insomnia) 失眠是最常见的睡眠失调。主要表现为入睡困难、睡眠不稳(觉醒频繁、多梦、睡不深)和早醒,总的睡眠时间减少,而且醒后仍觉疲乏。

失眠诊断标准为:①主诉难以入睡、睡眠不深、易醒、多梦、早醒、醒后不易再睡或睡眠质量差;②上述睡眠障碍每周至少3次并维持1个月以上;③昼夜专注于失眠,过于担心失眠的后果;④失眠引起显著的苦恼或妨碍社会及职业功能。

医学研究表明,偶尔失眠会造成第2日疲倦和动作不协调,长期失眠则会带来注意力不集中、记忆力下降、工作学习效率下降、体倦乏力、急躁易怒等后果。同时,失眠与各种疾病密切相关。睡眠不足会使人体免疫力下降,抗病和康复疾病的能力低下,并加重其他疾病或诱发原有疾病的发作,如心脑血管、高血压等疾病。

失眠的原因比较复杂,有生理、心理社会和环境等多方面因素,而且大多数患者的失眠症并非一种原因所致,因此对失眠患者进行动态观察,采取个性化护理措施,才能达到治疗目的。

2.发作性睡眠(narcolepsy) 发作性睡眠是指不可抗拒的突然发生的睡眠,并伴有猝倒现象、睡眠瘫痪和入睡幻觉,是一种特殊的睡眠障碍。特点是不能控制的短时间嗜睡,可在任何时间或场所(如行走、谈话、进食和劳动中)入睡,不可自制。发作时患者可由清醒状态直接进入快速动眼睡眠阶段。一天可发作数次至数十次,每次持续数十分钟至数小时。猝倒是发作性睡眠最危险的并发症,约有70%的发作性睡眠患者会出现猝倒现象,导致严重的跌伤。

3.睡眠过度(hypersomnia) 睡眠过度是指睡眠时间过长或长期处于想睡的状态。机制尚不清楚。睡眠过度可发生于多种脑部疾病,如脑外伤、脑炎、脑血管病变和脑瘤患者等,也可见于心理失调如忧郁、焦虑的患者,此时睡眠可以逃避日常生活的紧张。

4.睡眠性呼吸暂停(sleep apneas) 睡眠性呼吸暂停是以睡眠中呼吸反复停顿为特征的一组综合征。可分为中枢性和阻塞性呼吸暂停两种类型。目前认为中枢性呼吸暂停是由于中枢神经系统功能不良造成的,见于颅脑损伤、药物中毒、脑肿瘤等。阻塞性呼吸暂停则出现在严重的、频繁的、用力的打鼾或喘息之后。上呼吸道阻塞病变,肥胖者脂肪堆积在咽部、舌根部阻塞气道也可引起。含乙醇的饮料、催眠药、抗组胺药等均能加重打鼾。两种类型的睡眠性呼吸暂停都会合并有动脉血氧饱和度降低、低氧血症、高血压及肺动脉高压,是心血管疾病的危险因素之一,易造成猝死。

5.睡眠剥夺(sleep deprivation) 睡眠剥夺是睡眠时间和睡眠时相的减少或损失。患者住院期间,由于治疗护理项目繁多,患者的睡眠很容易被中断。当睡眠被打断时,睡眠的周期会从头开始,从而无法完成90分钟的睡眠周期,这样会导致NREM时相第Ⅰ、Ⅱ期占了睡眠的大部分时间,而丧失了第Ⅲ、Ⅳ期睡眠,进一步也丧失了REM阶段的睡眠。睡眠剥夺可引起睡眠不足综合征,出现心理、认知和行为等方面的异常表现。

6.梦游症(sleep walking) 梦游症又称夜游症、梦行症,是指睡眠中突然爬起来进行活动后又上床睡觉,醒后对睡眠期间的活动一无所知。多见于儿童,以男性多见,随着年龄的增长症状逐渐消失。梦游症与遗传、性格、神经功能失调有关。夜游症通常发生在入睡后的前2~3小时,发作时,个体表情茫然,目光凝滞,他人试图加以干涉或同其交谈,则相对无反应,并且难以被唤醒。

7.遗尿(bedwetting) 遗尿指超过5岁以上的儿童仍然不能自主控制排尿。遗尿多发生于深度睡眠期,可能与遗传因素、睡眠机制障碍或控制排尿的中枢神经系统发育迟缓有关。

(三)患者的睡眠资料

协助患者获得最佳的休息和睡眠,是护士的重要职责之一,护士应全面运用休息和睡眠的知识,对患者的睡眠情况进行综合评估。护士收集睡眠资料的主要内容包括:

1.每天需要的睡眠时间及常规就寝时间。

2.是否有午睡的习惯及午睡的时间。

3.睡眠习惯。

4.入睡持续时间、睡眠深度、是否打鼾。

5.夜间醒来的时间、次数及原因。

6.睡眠中是否有异常情况(梦游、呼吸暂停等),严重程度及对机体的影响。

7.睡前是否服用催眠药,催眠药的种类及剂量。

8.睡眠效果。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