胃肠内营养支持(enteral nutrition,EN)是指经口摄入或借助导管通过胃肠道供给肠内营养制剂,以维持患者营养和治疗的需要。
依据导管插入的途径分为:鼻饲法、胃造口法、空肠造口法。现主要介绍最常见的鼻饲法。
(一)鼻饲法
鼻饲法(nasogastric gavage)是将导管经鼻腔插入胃内,从管内输入流质食物、水分和药物的方法。
1.适应证与禁忌证
(1)适应证:不能进行经口进食者,如口腔疾病、昏迷、早产儿、上消化道肿瘤引起吞咽困难及病情危重的患者。
(2)禁忌证:食管静脉曲张、食管梗阻的患者等。
2.评估与沟通
(1)评估患者目前病情、对承受插导管的认知情况,讲解插管的目的,操作过程中的配合要点,如导管进入咽喉部做吞咽动作,有恶心感时做深呼吸等相关知识。
(2)评估鼻腔局部情况,如鼻周围皮肤、外形有无畸形,鼻黏膜是否肿胀、炎症,有无鼻中隔偏曲、鼻息肉等。
(3)有义齿或戴眼镜应取下,并说明原因。
3.用物
(1)消毒鼻饲包:胃管1根、压舌板1个、30~50ml注射器1个、弯盘、镊子、止血钳、纱布、治疗巾、水温计。
(2)治疗盘或治疗车放有物品:棉签、液状石蜡、胶布、生理盐水、听诊器、调节夹、温开水、卫生纸、安全别针、皮筋。
4.操作流程
(续 表)
图9-1 胃管固定
a.活动时固定法;b.卧床时固定法
5.注意事项
(1)插管过程中如遇到阻力或患者出现呛咳、呼吸困难、发绀等,是胃管误入气管,立即拔出胃管,待患者症状缓解后再实施插管。
(2)插管动作要轻稳,通过食管3个狭窄处(环状软骨水平处、平气管分叉处、食管通过膈肌处)时要格外注意,避免损伤食管黏膜。
(3)胃管内注入流食,应先检查确定胃管是否在胃内。注入流食前后均注入少量温开水。流食的温度38~40℃,速度不宜过快(一般5~10分钟注完),每次量不超过200ml,间隔时间>2小时。注流食和水后,胃管末端开口处盖塞夹紧,避免进入空气,引起腹胀。
(4)药片应研碎溶解后注入;新鲜果汁应和奶液分开注入,以免凝块产生。
(5)长期鼻饲患者,应进行口腔护理,每天2次,定期更换胃管(普通胃管每周更换1次,硅胶管每月换1次)、晚餐后拔管,次日晨再从另一侧鼻孔插入。
(6)胃肠内营养液现用现配,粉剂应搅拌均匀,配制后的营养液放置冰箱冷藏,24小时内用完。
链接 昏迷患者插胃管时,应去枕,头后仰,当胃管插入14~16cm时,托起头部,使其下颌靠近胸骨柄,以增大咽部通道的弧度,胃管沿后壁滑行,见图9-2。进而提高插管的成功率。
图9-2 昏迷患者插胃管
a.去枕头后仰;b.抬高头部,使下颌靠近胸骨柄
6.健康教育
(1)向患者及家属讲明鼻饲饮食的重要性。
(2)鼻导管的固定,防止脱落滑出。
(3)携带鼻饲管出院的患者:①妥善固定喂养管;②输入营养液前后均用温开水冲洗胃管;③鼻饲管定期更换。
7.评价
(1)患者对插管意义的理解与配合情况。
(2)操作过程中,有无黏膜损伤、出血及其他并发症。
(3)确保插管位置正确,固定牢固,患者及床单位清洁整齐,体位舒适。
(4)每次鼻饲流食,温度适宜,餐具洁净,患者摄取的基本营养、药物、水分、水果能按饮食计划实施,实施后有无不良反应。
(二)拔除鼻饲胃管操作及护理
1.用物准备。弯盘1个、治疗巾、漱口杯(内盛温开水)、棉签、汽油或松节油、一次性手套、纱布、血管钳。
2.将胃管末端用血管钳夹紧放于弯盘内、置于患者颌下,再松开固定别针,继后揭下鼻翼两侧固定胶布。
3.拔管。戴手套,用纱布包裹近鼻孔处的胃管,轻柔前后移动胃管,嘱患者深呼吸,边拔胃管边用纱布擦胃管,到咽喉部憋住气迅速拔出(以免胃内残留液体滴入气管),将胃管放入弯盘中,移出患者的视线(避免患者产生不舒适感)。
4.清洁患者口腔、鼻腔及面部,擦去胶布痕迹,帮助患者漱口,协助取舒适卧位,整理床单位,整理用物。
5.记录拔管的时间和患者的反应(应先洗手再做记录)。
6.指导患者开始自行进食知识。流质饮食:每次150~200ml,温度38~40℃为宜,不能过热,无不适后改半流质饮食,再过渡到普食;普通饮食应清淡,不宜食用辛辣食物,以减轻对胃黏膜的刺激。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