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丧亲者的护理

丧亲者的护理

时间:2023-05-0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请问:2.患者李某,男,54岁,患肝癌广泛转移,病情日趋恶化,患者心情不好,对医务人员工作不满,常对其陪伴亲属发脾气。请问:3.患者李某,男,40岁,车祸致多脏器损伤,全身多发骨折。经抢救无效,由医生确认死亡。

(一)丧亲者的心理反应

根据1964年安格乐(Eegel)理论,提出悲伤过程分为6个阶段:

1.冲击与怀疑期 拒绝接受死亡事件,让自己有充分的时间调整,此期在意外死亡事件中表现得最为明显。

2.逐渐承认期 意识到亲人确实死亡,痛苦、空虚、气愤情绪伴随而来,哭泣常是此期典型的特征。

3.恢复常态期 家属带着悲痛的情绪着手处理死者的后事,准备丧礼。

4.克服失落感期 设法克服痛苦的空虚感,但仍不能以新人代替失去的、可依赖支持的人,常回忆过去的事情。

5.理想化期 死者家属产生想象,认为失去的人是完美的,为过去对已故者不好的行为感到自责。

6.恢复期 机体大部分功能恢复,但还常忆起逝者。

(二)影响丧亲者调适的因素

1.对死者的依赖程度 家人对死者经济上、生活上、情感上依赖性越强,面对患者死亡后的调适越困难。常见于配偶关系。

2.病程的长短 急性死亡病例,由于家人对突发事件毫无思想准备,易产生自责、内疚心理;慢性死亡病例,家人已有预期性心理准备,则较能调适。

3.死者的年龄与家人的年龄 死者的年龄越轻,家人越易产生惋惜和不舍,增加内疚和罪恶感。在社会中“白发人送黑发人”历来是最悲哀的感觉。家属的年龄反映人格的成熟,影响到处理后事的能力。

4.家属的文化水平与性格 文化水平较高的家属能正确理解死亡,性格外向的家属悲伤期较短,反之则相反。

5.其他支持系统 家属存在其他支持系统(亲朋好友、各种社会活动、宗教信仰、宠物等),且能提供支持满足其需要,则较易调整哀伤期。

6.失去亲人后的生活改变 失去亲人后的生活改变越大、越难调适,如中年丧夫、老年丧子。

(三)丧亲者的护理

1.做好尸体护理 体现对死者的尊重,对生者的抚慰。

2.鼓励家属宣泄感情 死亡是患者痛苦的结束,而丧亲者则是悲哀的高峰,必将影响其身心健康和生存质量,护理人员应认真倾听其诉说,做出全面评估,针对不同心理反应阶段制订护理措施。

3.心理疏导,精神支持 提供有关知识,安慰家属面对现实,使其意识到安排好未来的工作和生活是对亲人最好的悼念。

4.丧亲者随访 临终关怀机构应定期通过信件、电话、访视与家属保持联系。协助独立生活,建立新的人际关系,鼓励积极参加社交活动,适应新生活。

(廖春玲)

临床思维

1.患者王某,女,60岁,诊断为尿毒症,其表现神志不清,肌张力消失,心音低钝,脉搏细弱,血压80/40mm Hg,呈间歇呼吸。请问:

(1)患者处于死亡过程的哪一个分期?

(2)对该患者实施的护理措施是什么?

2.患者李某,男,54岁,患肝癌广泛转移,病情日趋恶化,患者心情不好,对医务人员工作不满,常对其陪伴亲属发脾气。请问:

(1)该患者的心理反应处于何阶段?

(2)此时应如何对患者进行护理?

(3)如何与患者家属沟通?

3.患者李某,男,40岁,车祸致多脏器损伤,全身多发骨折。行急诊手术后转入重症监护室。患者突然意识不清,立即行胸外心脏按压,气管插管,实施人工呼吸。经抢救无效,由医生确认死亡。请问:

(1)判断死亡的标准是什么?

(2)死亡分为几个期?各有什么表现?生物学死亡期出现尸体现象有哪些?

(3)如何对死亡患者行尸体料理?注意事项有哪些?

4.患者蔡某,女,28岁,诊断为亚急性重症肝炎晚期。患者忧郁、悲伤、情绪低落,表现出对周围人和事物漠不关心,有自杀倾向。请问:

(1)此患者现在的心理反应处于何阶段?如何对该患者实施护理?

(2)临终患者各系统功能将发生什么变化?相应的护理措施是什么?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