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型超声诊断仪的出现,至今有50余年的历史,其后相继出现M型、B型、D型、CMF型、C型和3D型系统。各种类型的超声显像诊断仪在临床应用的范围日益广泛。目前我国大约拥有20多万台各类超声显像诊断仪。普及程度已超过X线诊断装置。目前B型超声显像已成为超声显像诊断的最基本技术,应用最为广泛。其成像技术先后经历了模拟、模拟/数字混合和全数字技术三阶段。20世纪90年代以来,由于超高密度(192,256振元)、超宽频(5MHz以上)探头的发展,采用现代计算机技术和图像处理技术,已能产生高质量的声束(极高的组织细微分辨力),获取超宽频信号和细微变化的信息。高质量图像不仅提供了良好的空间分辨和对比分辨能力,而且提高了十分重要的组织鉴别能力,有利加强超声诊断效果。C型很早出现,但直至20世纪80年代末才在临床应用。真正的发展是在20世纪90年代和三维(3D)超声结合在一起,才引起临床的重视,为医师提供更为丰富而详尽的解剖信息。
多普勒技术提供了人体血流及其动力学信息。20世纪80年代和B超结合在一起组成双功系统,同时提供解剖学和血流信息,有利地促进超声诊断技术的发展。其后出现的彩色血流显像便成为三功能超声诊断系统,并首先应用在心脏和大血管的检查。90年代随着高敏感度彩色多普勒血流显像(慢速血流)超声显像诊断装置的问世,大大扩展了彩色多普勒血流的应用范围,全身血流均可检测。
三维超声显像技术可包括两种,一种是静态三维超声显像(static three dimensional imaging),另一种是动态三维超声显像(dynamic three dimensional imaging),目前动态三维显像主要是应用计算机实现三维显像后,再以较高的帧频速度回放,显示为实时(real-time)的图像。实际上这并不是真正的三维显像,最新的三维显像技术是用特制的超声探头和计算机来实现直接的三维显像,而不是经过二维超声切面图像的采集,再用计算机技术把二维图像进行三维图像的重建,这才是具有真正意义的四维超声显像(four dimensional imaging)或实时三维超声显像。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