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肾衰竭电解质紊乱有哪些

肾衰竭电解质紊乱有哪些

时间:2023-05-0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急性肾衰竭是指由各种原因引起的肾功能损害,在短时间内出现血中氮质代谢产物积聚,水、电解质和酸碱平衡失调及全身并发症,是一种严重的临床综合征。2.多尿期 少尿或无尿期后7~17d,表示急性肾衰竭向好转的方向发展,每日尿量超过400ml,表示进入多尿期,最多尿量可达3 000ml以上。

急性肾衰竭是指由各种原因引起的肾功能损害,在短时间(几小时至几日)内出现血中氮质代谢产物积聚,水、电解质和酸碱平衡失调及全身并发症,是一种严重的临床综合征。肾功能受损的突出临床表现是尿量明显减少,血中尿素氮、肌酐升高。

【临床表现】

1.少尿或无尿期 成年人24h总尿量少于400ml称为少尿,不足100ml为无尿。7~14d,尿少且尿比重低而固定,1.010~1.014,尿中含有蛋白、红细胞和管型。可出现水中毒、高钾、高镁、低钠、高磷、低钙、低氯血症和酸中毒、氮质血症等,病人有恶心、呕吐、头痛、烦躁、意识模糊、出血倾向等,颅内压增高出现脑疝,可造成突发死亡。高钾血症是少尿期最主要的电解质紊乱和最危险的并发症,高钾血症、水中毒是肾衰竭早期死亡最常见的原因。

2.多尿期 少尿或无尿期后7~17d,表示急性肾衰竭向好转的方向发展,每日尿量超过400ml,表示进入多尿期,最多尿量可达3 000ml以上。此期病人体重减轻、营养失调、内环境紊乱、抵抗力低下,容易继发感染。

3.恢复期 多尿期之后,血肌酐及尿素氮逐渐下降,尿素氮处于稳定后即进入恢复期,部分病人较长时间不能恢复而转入慢性肾衰竭。

【治疗与护理要点】

1.少尿期或无尿期

(1)密切观察病人的神志、生命体征的变化。

(2)严格限制入量,准确记录出入量,补液原则是“量出为入,宁少勿多”。每日补充液量=显性失水+隐性失水-内生水。理想控制标准是每日减轻体重0.5kg,血钠维持在130mmol/L,中心静脉压基本正常,无肺水肿、脑水肿、心功能不全等并发症。

(3)肾功能监测:留置尿管,准确记录尿量及尿比重;监测肾功能各项指标;监测血清电解质含量,分析电解质失衡情况。

(4)控制饮食:急性肾衰竭病人血肌酐增高,在少尿期3d以内,不宜摄入蛋白质,严禁含钾食物,不输库存血,少尿期3~4d之后,适当摄入少量蛋白质,严格禁止输入钾或摄入含钾食物或药物等。因高分解代谢,应给予低蛋白、高糖、高维生素饮食。

(5)调整电解质平衡,纠正高血钾及酸中毒。密切注意血钾情况,如血钾超过5.5mmol/L,应及时处理。

(6)预防感染:遵医嘱合理使用抗生素,做好呼吸道护理及尿管护理。

(7)透析方法:常用血液透析和腹膜透析。透析治疗时应注意无菌操作,病人取半卧位,鼓励病人深呼吸和咳嗽,多翻身,雾化吸入,防止肺部并发症。准确记录排出量及输入量。腹膜透析的穿刺点常取脐与耻骨联合连线中点。

(8)血液滤过护理要点:①保持水、电解质平衡,总结每小时出入量,监测电解质,调整每小时的置换液量。②监测凝血时间,调整肝素用量,避免出现凝血。③动静脉管道的护理。保持管道通畅,避免打折及阻塞,注意三通的位置正确;预防感染,置管处每日换药,各项操作应严格遵守无菌原则。

2.多尿期 ①记录出入量,合理补液。初期补液是补充排出水分的1/3~1/2。②密切监测血钾、血钠的浓度,防止电解质失衡。③预防感染发生,选用合适的抗生素治疗。④给予营养支持,以增加抗病能力。

3.恢复期 此期时间较长,应指导病人饮食治疗,摄入易于消化和吸收的高蛋白饮食,避免与各种有害肾的物质接触,防止疲劳、定期复查。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