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发病与病机

发病与病机

时间:2023-05-0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正气与邪气在发病中的辨证关系:正气与邪气在发病中的作用都不能忽视。邪正盛衰与虚实变化:邪正盛衰是指在疾病发生发展过程中,机体的抗病能力与致病邪气之间相互斗争中所发生的盛衰变化,是中医病机学的基本病机之一。常见于外感病初期、中期,或由于痰、食、水、血等滞留体内引起的病证。以上均为现象与本质相一致的情况。阳虚则寒与阴胜则寒在病机及临床表现上有不同,前者为虚而有寒,后者是以寒为主,虚象不明显。

1.发病

(1)概念

①正气:是存在于人体内的具有抗邪愈病作用的各种物质的总称。正气的作用方式:抗邪防病或感邪后逐邪外出;病后的自我修复,恢复康复;自身调节,以适应环境变化,维持生理平衡。

②邪气:存在于外在环境中的,或人体内部产生的具有致病作用的各种因素的总称。

(2)正气与邪气在发病中的辨证关系:正气与邪气在发病中的作用都不能忽视。人体正气的强弱,可以决定疾病的发生与否,并与发现部位、程度轻重有关,所以说正气不足是发病的内在根据;邪气是发病的条件,在一定条件下,甚至可能起主导作用。所以邪气对疾病的发生也是一个重要的条件。

“正气存内,邪不可干”,是说正气在抗邪防病方面的主要作用。

2.邪正盛衰

(1)邪正盛衰与虚实变化:邪正盛衰是指在疾病发生发展过程中,机体的抗病能力与致病邪气之间相互斗争中所发生的盛衰变化,是中医病机学的基本病机之一。

实证主要是指邪气亢盛,正气未衰,以邪气盛为矛盾主要方面的一种病理反映。

虚证主要是指正气不足,以正气虚损为矛盾主要方面的一种病理反映。

虚实错杂(2011年)证是指患者同时具有正虚和邪盛两个方面的病理变化。

(2)邪正盛衰与疾病的转归(2008年):一般发病规律正盛邪退则病势好转或向愈;邪去正虚则病去而体虚;正虚邪恋则病势缠绵而难愈;邪盛正衰则病势恶化,甚至死亡。即“邪气盛则实,精气夺则虚”。

实证因为邪气与机体的抗病能力均强;邪气虽盛,正气没衰,正邪相搏,反应明显。常见于外感病初期、中期,或由于痰、食、水、血等滞留体内引起的病证。虚证因为机体抗病力低,正气无力抗邪,反应不明显,多见于素体虚弱或疾病的后期以及多种慢性病证。而导致虚实错杂证的主要因素有三,一是疾病失治或误治(2008年),以致病邪久留,损伤正气;二是正虚无力驱邪外出;三是正虚而内生水湿、痰饮、瘀血等病理产物(2008年)。由实转虚,由虚致实和虚实夹杂常是疾病发展过程中的必然趋势。以上均为现象与本质相一致的情况。在特殊情况下,即疾病的现象与本质不完全一致,则会出现真虚假实和真实假虚现象。“真实假虚”现象是由于实邪结聚,阻滞经络,气血不能外达所致,故称“大实有羸状”(2008年);“真虚假实”现象是由于脏腑气血不足,运化无力所致,故称“至虚有盛候”。

3.阴阳失调病机

(1)概念:阴阳失调是阴阳消长失去平衡协调的意思。是中医病机学的基本病机之一。阴阳失调病理变化虽然复杂,但总不外乎阴阳偏胜(盛)和偏衰两个方面。

阴阳偏胜,胜,邪气盛。阴阳偏胜,指阴邪或阳邪偏盛,是阴或阳高于正常水平的病理状态。

阴阳偏衰,衰,指正气虚。阴阳偏衰,指机体的阴液或阳气低于正常水平的病理状态。

(2)规律:“邪气盛则实”,阴阳偏胜的证候为实证。阴邪盛所致病证的性质为实寒证,“阴胜则寒”;阳盛所致病证的性质为实热证,“阳胜则热”。在阴阳偏胜的病变过程中,邪气盛必然要损伤人体正气,阴邪胜容易损伤人体阳气,阳邪胜容易耗伤人体阴液。因此,阴偏胜的实寒证可以兼阳虚,“阴胜则阳病”;阳偏胜的实热证可以兼阴虚,“阳胜则阴病”。

“精气夺则虚”,阴阳偏衰的证候为虚证。阴虚不能制约阳,则阳相对亢盛出现热象,称为虚热证,“阴虚则热”;阳虚不能制约阴,则阴相对偏盛出现寒象,称为虚寒证,“阳虚则寒”。阳气不足,一般以脾肾之阳虚为主,由于肾阳为诸阳之本,所以肾阳虚在阳偏衰的病机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而由于肾阴为诸阴之本,所以肾阴虚在阴偏衰的病机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阳虚则寒与阴胜则寒在病机及临床表现上有不同,前者为虚而有寒,后者是以寒为主,虚象不明显。而阴虚则热与阳胜则寒在病机及临床表现上也不同,前者为虚而有热,后者是以热为主,虚象不明显。

请将此处内容与阴阳学说内容相结合,并结合后附1复习。

4.气、血、津液失调病机

(1)气失常:包括气不足和气失调两方面。

①气不足(气虚)

概念:指元气虚损,功能减退,抗病能力下降的病理状态。

原因:先天禀赋不足;后在失养;肺脾肾功能失调;劳倦内伤,久病不复。

②气机失调

概念:气的升降出入运行失常。

表现(2012年):气滞,气的流通障碍;气逆,气机升多降少而上逆的病理状态;气陷,气的上升力量不足,而致升举无力的病理状态;气闭,气的外出受阻的病理状态;气脱,是气失内守而外脱的病理状态。

(2)血失常:指血不足和血行失常(出血和血瘀)的病理变化。

①血虚:是血液不足或血的濡养功能减退的病理状态。失血过多,新血不生,或脾胃虚弱,饮食营养不足,化生血液的功能减弱;或因久病不愈、慢性消耗等因素而致营血暗耗。(2010年)

②血瘀:是指血液的循行迟缓或瘀滞不畅,产生停滞的病理状态。

③出血:是血液不循常道,流出脉外的病变。原因有外伤出血、气虚失血、血热妄行等。(2011年)

(3)津液失常:指津液代谢障碍所引起的津液不足和输布排泄障碍所引起的病理变化。

①津液不足(2008年)表现为口、鼻、皮肤干燥,舌光红无苔或少苔,形瘦肉脱,肌肤毛发枯槁,甚则手足震颤蠕动等临床表现。

②津液的输布、排泄障碍表现为内生水湿,酿痰成饮,引起多种病变。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