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21年,北京建立了神经病学系,但1949年以前全国只有30余位神经科工作者。1952年中华医学会设立神经精神科学会,1957年,各地大医院成立神经科。此后,神经精神科学会逐步设立了肌电图与神经生理学组(1984)、神经病理学组(1986)、神经生化学组(1986)、脑电图与癫学组(1987)、神经心理学组(1987)、神经免疫学组(1989)、神经肌病学组(1991)、神经康复学组(1991)和脑脊液细胞学组(1991),对促进我国神经病学的发展做出了许多贡献。1993年神经精神科学会分为神经病学会和精神病学会。1998年1月,张微微等神经内科临床专家倡议成立了北京神经病学学术沙龙,成员来自全国的临床一线,达8852名。我国还先后发行了许多有关脑血管病的书刊和高血压、脑血管病的防治指南。目前,神经病学已发展成为完整的临床学科及许多分支学科。
中风居我国居民死因的第二位。有效控制中风的发生和复发,减少病死率和致残率是全社会关心的问题。1981年,中华医学会脑血管病专题学术会将临床表现与中医学中风相一致的脑血管意外称为脑卒中。对于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病的治疗,有效溶栓方法是脑梗死发生后3小时之内采用r-TPA溶栓治疗,“九五”攻关课题发现100万~150万单位尿激酶治疗脑梗死发生后6小时之内的应用有肯定效果,且颅内出血的并发症并不增加。目前,强调神经保护药的应用能阻止由急性脑缺血所致半暗带内神经细胞毒性物质对神经元进一步损伤。近年来,介入技术广泛应用于脑血管疾病。在择期的脑血管病治疗上,已经广泛应用的有动脉内膜切除术、颈动脉支架置入术、强化机械性粉碎血块术,并取得较好疗效。核磁共振技术、多排(64排)CT等脑组织三维结构重建及血管成像技术广泛用于诊断脑血管病中,对脑出血颅内血肿采用微创清除术,减少了开颅手术对脑的损害。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