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藏元神,通过经脉与其他脏腑密切联系,对脏腑功能具有调控作用。
1.脑与心 手少阴心脉之支者“从心系上挟咽,系目系”,“别而上行……系舌本,属目系”,目系“通项入于脑”(《灵枢》)。《尔雅义疏》说:“从囟自心,如丝相贯,心囟二体皆慧知所脏,人之思虑生于心而属于脏。”心与脑通过脉紧密联系,心主血脉,行血以养脑,脑藏元神而调控心脏,故心脏病可导致中风,脑病可累及心而心悸。
2.脑与肺 肺主气、主宣发肃降,司呼吸,朝百脉,“凡脏腑经络之气,皆肺气之所宣”(《医学实在易》)。肺能促进气血的生成和运行,肺功能则气血得以上充于脑而发挥养脑之用。肺功能正常失常则清气不入,浊气不降,不仅气血不能上达于脑,脑失所养;而且浊气反逆,壅滞脑部,发生中风。脑气郁滞则肺宣肃失常,故中风常见咳喘之症。
3.脑与脾胃 脾与胃互有经脉络属,《灵枢》曰:“胃气上注于肺,其悍气上冲头者,循咽,上走空窍,循眼系,入络脑,”“神者,水谷之精气。”脾主运化升清,胃主受纳降浊,脾胃赖脑之元神调节,脑神健旺则脾健胃降。脾胃运化水谷精微所化生的气血津液借经脉渗入骨空,以养脑荣脑,脾升清阳以荣脑;胃降浊而有利于脑的清净。脾胃失健运,不仅气血津液生化不足,脑失所养,神气虚弱;而且浊气上逆,蒙蔽脑神,元神失明,官窍不通。《脾胃论》云:“脾胃虚则九窍不通”。脑气郁滞则脾胃运化失常,故中风常见呃逆、纳差、便秘。
4.脑与肝胆 肝经脉“交巅入脑”,胆经起于头部。肝藏血,所藏之血不断充养脑髓,方能成脑神之用。胆主决断,肝主升发,“凡上升之气,皆由肝出”(《类证治裁》)。脑中真气及主元神的功能依赖肝主疏泄、调畅气机和胆之决断、升发的协调配合。肝不藏血,升发失常,则血不能上荣脑。肝失疏泄,气血逆乱,壅滞于脑则可发生中风。《类中秘旨》说:“疏泄失常,肝气抑郁或亢逆,则见精神失常,情志失调,或清窍闭塞,或为中风昏厥;若肝失藏血,神失所养,魂不得涵养而飞荡,则见运动障碍或梦呓夜游等……证是上实,而上实则下虚……盖皆由木火内动肝风上扬,以致血气并走于上。”
5.脑与肾 脑与肾借督脉、足太阳膀胱经脉沟通,张志聪曰:“督脉之从上而下者,起于太阳之命门(睛明穴),上额交巅络脑,出项循脊抵腰……下膂入肾,是起于阳者,出于上之命门,而入于下之命门(肾)也。”肾精通过督脉上输于脑,以成脑神之用,故曰:“聚精会神”,肾为脑之根。《医述》云:“脑为髓海……髓本精生,下通督脉,命火温养,则髓益之”。肾精充盛则脑髓充盈,肾精亏虚则髓海不足。《医碥》曰:“在下为肾,在上为脑,虚则皆虚”。《素问》云“肾者,作强之官,伎巧出焉”,作强,作用强力也;“伎”同“技”;巧,精巧也,作强之功实乃脑中元神之用。《医经精义》说:“盖髓者,肾精所生,精足则髓作。髓在骨内,髓作则骨强,所以能作强,而才力过人也。精以生神,精足神强,自多伎巧。髓不足者力不强,精不足者智不多”。
6.脑与肠、膀胱 大肠、小肠、膀胱经脉皆起于头而过脑。大肠传导糟粕而降浊;小肠为受盛之官,化物出焉;膀胱为州都之官,主决渎,三者在水谷运化、气血津液生成代谢中起着重要作用。肠、膀胱以通降为顺,促进气机通畅,既利于脏腑气血上汇于脑,又促进脑气向下布散。肠、膀胱功能正常则浊气下行而排出体外,使脑不受浊扰,保持清灵之性。脑对三者的功能活动有调控作用,脑气布散有序,以促进和维持肠、膀胱通降功能。病理上,肠、膀胱不利,浊气留聚,上逆则头痛、神明失常;脑气不足或脑气瘀滞则动气不散,肠、膀胱运动受碍,浊气不行,故中风患者常见便秘、隆闭。
7.脑与奇经八脉 《灵枢》云:督脉“入顽颡之窍,究于畜门;其支别者,上额,循巅,下项中,循脊入骶”“督脉之别……散头上……入贯膂”。《素问》说:督脉之络“上颐,环唇,上系两目之下中央。”“冲脉、任脉皆起于胞中……上行,会于咽喉,别而络唇口。”“跷脉者……入,属目内眦,合于太阳、阳跷而上行。气并相还则濡目。气不荣则目不合;”“足太阳有通项入脑者,正属目本,名曰眼系……在项中两筋间,入脑乃别阴跷、阳跷,阴阳相交,阳入阴,阴出阳,交于目锐眦。阳气盛则寤目,阴气盛则瞑目。”《奇经八脉考》云:任脉“起于中极之下……上喉咙,会阴维于天突、廉泉,上颐,循承浆,与手足阳明、督脉会,环唇,上至下龂交,复出分行,循面,系两目下之中央,至承泣而终。”“阳维起于诸阳之会,其脉发于足太阳金门穴……上循耳后,会手足少阳于风池,上脑空、承灵、正营、目窗、临泣,下额与手足少阳、阳明五脉会于阳白,循头入耳,上至本神而止。”“阴维起于诸阴之交,其脉发于足少阴筑宾穴……上胸膈挟咽,与任脉会于天突、廉泉,上至顶前而终”。
督脉总督阳经,任脉总任阴经,跷、维脉协调左右气血阴阳,奇经是脑与脏腑肢体联系的纽带,奇经正常则神识活动正常,否则,神识活动异常。《脉经》云:督脉为病,“大小癫,小儿风痫”;阳跷为病,“动苦腰背痛,又癫痫僵仆羊鸣”;阴跷为病,“动苦癫痫”。《备急千金要方》说:阳跷主“卧惊,视如见鬼”和“百邪癫狂”。《医学入门》认为“阳跷之病,阳急而狂奔;阴跷之病,阴急而足重。”
8.脑与命门 《黄帝内经》以“目”为“命门”,《灵枢》曰:“足太阳之本在根以上五寸中,标在两络命门。命门者,目也。”“五脏六腑之精气皆上注于目而为之精”,“十二经脉三百六十五络……其精阳气上走于目而为睛”。天人相应,“天有日月,人有两目”,日月光辉体现自然界阴阳之气的盛衰变化,眼睛是脏腑经络气血活动即生命活动的窗牖门户,故可称为“命门。王冰注《素问》云:“命门者,脏精光照之所,则两目也”。
《难经》据《黄帝内经》肾脏理论,认为“右肾为命门”,是“诸神精之所含,原气之所系也,男子以藏精,女子以系胞”。《难经》“命门”说在相当时间内没有得到医家唱和,而是为道教所重视。《黄庭内景经》说:“方圆一寸命门中”“上有黄庭下关元,后有幽阙前命门,呼吸庐间入丹田,玉地清水灌灵根,审之能修可长存”。后世医家将内丹学说引入医学,发展了命门学说。赵献可《医贯》据《素问》认为命门是十二官之外的人身之主,“在人身中,对脐附脊,自上数下则为十四椎,自下数上则为七椎……左边一肾属阴水,右边一肾属阳水,各开一寸五分,中间是命门所居之宫”。吴昆、汪昂、陈修园、陈士锋、林佩琴等亦认为命门在两肾之间。张介宾既以产门(子宫)、精室为命门,又认为脑心是命门,《类经附翼》说:“命门者,子宫之门户也。”“睛明所夹之处是为脑心,乃至命之处,故曰命门”。因内丹术有南北两派,派中分派,各自成说,故医家融汇内丹理论探讨“命门”,其说不同。
元气是脏腑经脉活动的动力,命门藏元气,故能调节脏腑经脉功能活动。《医贯》云:“命门为十二经之主,肾无此则无以作强,而伎巧不出矣;膀胱无此则三焦之气不化,而水道不行矣;脾胃无此则不能蒸腐水谷,而五味不出矣;肝胆无此则将军无决断,而谋虑不出矣;大小肠无此则变化不行,而二便闭矣;心无此则神明昏,而万事不应矣。”《景岳全书》云:“命门为元气之根,为水火之宅,五脏之阴气非此不能滋,五脏之阳气非此不能发。”
脑通过经脉与命门联系。督脉从“顽颡之窍”“畜门”出脑,起始部是《黄帝内经》所言之“命门(目)”,下络于肾、女子胞、精室;任脉起于胞中,与肾相通,胞与肾是后世医家所言的“命门”;督脉别络与任脉上行所入之目是《黄帝内经》所言“命门”。《侣山堂类辨》云:“督脉之从上而下者,起于太阳之命门……下膂入肾,是起于阳者,出于之命门,而入于下之命门也……故上下出入皆曰命门”。阴跷、阳跷会于《黄帝内经》所言之“命门(目)”,冲脉、阴跷、阳维、阴维上止于头,分别交会任脉、督脉。身形应九野,可见,任督上下交会,互相贯通,为阴阳水火升降和脑气与命门元气输布之通道,是人体生命的子午线。《奇经八脉考》云:“任督二脉,人身之子午也。”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