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临床应用的非生物型人工肝方法有哪些

临床应用的非生物型人工肝方法有哪些

时间:2023-05-0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血浆置换的缺点是潜在的感染、过敏、治疗后水钠潴留等。滤过病毒后的血浆与患者血液细胞成分混合并返回体内。超高通量透析器膜一侧与含毒素的血液接触,另一侧为20%的白蛋白透析液。借助透析膜的半透膜特性,在血液和透析液之间逐步进行物质交换。同时采用纤维素透析膜将吸附剂与患者血液分隔,防止了炭颗粒脱落引起脏器血管微栓塞的危险。可以预见,将不同非生物型血液净化技术结合构成的人工肝支持方法在临床上的应用会愈加广泛。

(1)血浆置换 在国内外应用最多。这种方法在去除血液中胆红素、内毒素、细胞毒性因子等有害物质的同时,补充多种生物活性成分。血浆置换的缺点是潜在的感染、过敏、治疗后水钠潴留等。

(2)血浆胆红素吸附 是将血浆分离器分离出的血浆,再经一特殊的吸附柱(如对胆红素有高度选择性吸附的阴离子交换树脂吸附柱)吸附去除部分胆红素等,而后回输患者体内,主要用于单纯血浆胆红素升高,以及不愿或不便使用异体血浆患者的治疗。类似的还有活性炭血氨及毒素吸附,不同点主要在于吸附柱性质及对目标吸附物的选择。

(3)血液灌流 确切含义是血液吸附,即将溶解在血液的物质吸附到具有丰富表面积的固态物质上,以清除毒物。活性炭对与部分白蛋白结合的毒素吸附能力较差,因为特异性不强,除了毒性物质被清除外,也清除一些肝细胞生长因子和激素,如果吸附剂的生物相容性差,还可以激活补体系统引起系统炎性反应。

(4)血液滤过 肝衰竭时常有水钠潴留、电解质、酸碱平衡紊乱、肝肾综合征、肝性脑病、感染等多种并发症,血液滤过能清除多余的水分、中分子物质、一些炎性介质及细胞因子,因而被越来越多地用于肝衰竭的治疗。

(5)连续性血液净化 重型肝炎患者由于营养不良,抵抗力低下,胃肠道淤血及腹水等因素,往往存在感染及内毒素血症,引发系统性炎性反应综合征,导致病情进一步加重。连续性血液净化治疗通过有效地去除细胞因子及炎性介质,阻断炎性反应综合征向多脏器功能衰竭的发展,此外还可控制水电解质和酸碱平衡,并保证输入大量液体的需要,以摄入足量的蛋白质和热能,达到缓解病情、改善症状及预后的目标。

(6)双重血浆滤过净化 将患者血液引出体外,先流经一级血浆分离器分出血浆,后者再经过分子截留量在30nm左右的二级血浆分离器分离出病毒。滤过病毒后的血浆与患者血液细胞成分混合并返回体内。有专家进行了感染丙肝黑猩猩的双重滤过治疗,进行了两个循环的血浆量处理,实施后经检测,丙型肝炎病毒数量减少了35%。

(7)分子吸附再循环系统(MARS) 又称联合滤过-吸附系统,俗称分子型人工肝,由白蛋白再循环系统、活性炭和树脂吸附、透析等组成,能清除脂溶性、水溶性及与白蛋白结合的大、中、小分子量的毒素,同时对水电解质和酸碱失衡有较好的调节作用。分子吸附再循环系统包括3个循环:血液循环、白蛋白循环和透析循环。超高通量透析器膜一侧与含毒素的血液接触,另一侧为20%的白蛋白透析液。白蛋白结合毒素及水溶性毒素通过透析膜转运至白蛋白透析液的循环回路中,透析液中白蛋白以配位体结合转运的蛋白结合毒素,通过活性炭吸附和阴离子交换吸附被清除,白蛋白透析液得以再生和循环应用;同时水溶性小分子物质,如尿素、尿酸、肌酐等通过透析回路被清除。该治疗的优点在于通过中间蛋白,血浆不与活性炭及阴离子树脂接触,不会发生凝血因子和蛋白质的吸附和破坏,不会丢失肝细胞生长因子及其他营养成分。

(8)生物透析吸附治疗系统 将活性炭、树脂和透析的方法结合起来,由专门配置的透析吸附液及其循环管路构成。透析液内除含有水、血液中主要电解质外,尚有精制粉末炭、葡萄糖等成分,有时还依据病情添加阳离子交换剂和其他成分。借助透析膜的半透膜特性,在血液和透析液之间逐步进行物质交换。活性炭能有效吸附分子量5000道尔顿以内的中小分子水溶性物质,如硫醇、γ-氨基丁酸和游离脂肪酸等。同时采用纤维素透析膜将吸附剂与患者血液分隔,防止了炭颗粒脱落引起脏器血管微栓塞的危险。

以上各种方法可根据患者病情和治疗需要进行不同的组合治疗,互相结合,取长补短。常用组合模式有血浆置换+血浆灌流,血液滤过+血液灌流,胆红素吸附+血浆灌流等。可以预见,将不同非生物型血液净化技术结合构成的人工肝支持方法在临床上的应用会愈加广泛。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