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批烧伤是指同一致伤原因、同一时间发生多人烧伤。一般情况下,烧伤病人总数在10例以上,或严重烧伤超过5例为成批烧伤。
一、成批烧伤的特点
1.伤员多 受伤人数众多,现场秩序混乱,伤员难以开展自救互救。
2.伤情复杂 成批烧伤不仅人数多,且因受伤时奔跑呼喊、踩踏等导致部分伤员会伴有吸入性损伤和复合伤。现场援救人员往往不具备烧伤专科临床工作经验,难以开展大规模有效的补液抗休克治疗,休克发生率高,延迟复苏会导致脏器功能损害、创面感染等并发症,伤情的复杂性和救治难度加大,病死率增加。
3.救治任务重 成批烧伤救治过程中,从现场急救、后送到早期处理;从补液抗休克、抗感染到创面处理,包括后勤保障、物质供应等工作,都很繁重,需要大量的人力物力,因此,科学、有序的组织抢救是成批烧伤救治成功的关键。
二、平时成批烧伤伤员救治的组织
(一)现场抢救的组织
成批烧伤受伤人数众多,现场秩序混乱,伤情复杂,首批到达现场的医务人员,应迅速对伤员进行初次分类,主要找出有休克、呼吸道梗阻、大出血等危及生命并发症的伤员,实施及时的抢救措施,并优先后送。对暂时没有并发症的重伤员,也应优先开始补液抗休克,尽快后送。对轻伤员应及时安抚,依次后送治疗。
(二)成批烧伤病人入院的早期处理程序
分类急救是成批烧伤收容的重要一环。在接诊成批烧伤伤员时,应由高年资烧伤专科医师会同有关专科如急诊科、脑外科、普通外科、眼科等其他专科医师对病人进行分类,并及时发现危及生命的并发症,尽快处理。伤员一般应分为有并发症的特重伤员、重伤员和轻伤员,分别入住相应的病房。入住病房后,由相应的主管医师进一步评价病情,开展治疗。
(三)成批烧伤病人入院后救治的组织
成批烧伤的早期就地治疗的组织工作,必须有统一的领导,有序进行,一般可组建以下机构。
1.应急指挥组 由当地政府和医院负责组成,负责人员调配、物资保障、运输协调和组织分流的领导指挥工作。
2.专家组 由上级医院烧伤专科的专家和其他专科负责人组成,指导治疗。
3.治疗组 以烧伤科主任为组长,医师和护士根据具体情况分为若干组,必要时组内可补充其他专科医师及护士,负责伤员的治疗工作。如条件允许,1名严重烧伤伤员,可由1名高年资专科医师、1~2名住院医师组成1个特医组,每2名严重烧伤伤员,配备1组护理人员。轻伤员由专人负责治疗,以免忽视病情,由轻变重。
4.药品器材检查保障组 由药剂科、器械科、血库和辅诊科室的相关人员组成,负责药品、器械、敷料和血制品的采购与供应,以及化验检查、放射检查、B超检查等。
5.后勤组 负责伤员营养供给,调配车辆运输等后勤事务。
(四)成批烧伤的分流后送
1.正确认识分流的重要性 各级领导和专业人员均要正确认识成批烧伤救治的复杂性和可能遇到的困难,实事求是地评价当地医院专科救治水平和技术力量,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尽快组织必要的分流和后送。即使成批烧伤发生在中心城市,首诊单位是烧伤中心,也应客观评价救治能力,适当分流。
2.成批烧伤分流后送的组织
(1)分流后送前的准备:伤员应分类并填写伤票,标明伤员的姓名、性别、年龄、诊断、简要治疗过程,以便接受医院查对和参考。其他准备事项见本章第二节。
(2)后送:后送工具主要由后送距离、路程特点以及具体条件而定。中、短距离后送以救护车为佳,长途转运以飞机最为理想。在经飞机长途转运时,应该注意以下事项:①陆-空,空-陆衔接要紧密。②轻伤员先登机,后离机;重伤员后登机,先离机。③成立临时重症监护区,便于途中监护重病人。④伤员横放于机舱,以减少飞机起飞和降落时对血流动力学的影响(图10-1)。
近年来,解放军总医院第一附属医院全军烧伤研究所先后收治了来自于黑龙江、兰州、山西、云南等20个省市的30余批次成批烧伤伤员,最多一批35名,总共近300名成批烧伤患者,其中大面积烧伤252例,面积最大的1例为烧伤总面积100%,其中Ⅲ度面积98%。烧伤后的休克期并不是伤员后送的禁忌期,上述伤员救治成功率达98.5%,并最大限度地降低了伤残率。
三、战时烧伤伤员救治的组织
随着武器的不断更新,杀伤力越来越大,导致现代战争中烧伤的发生率明显增加。医疗后送保障是战时卫勤保障的重要内容,是工作量最大、任务最艰巨的一项工作,直接关系到伤病员的生、死、残、愈,影响部队的作战、机动和士气。特别是中、重度烧伤伤员,迅速后送和及时的专科治疗是提高救治成功率的关键。
图10-1 成批烧伤伤员空运后送机舱内设置
(一)现场急救
救治原则与平时相同,但战时受急救条件所限,往往只能开展最基本的救护措施,随后尽快后送。
1.脱离致伤源(见本章第一节)。
2.处理危及生命的急症和复合伤,如气道梗阻、大出血等。
3.包扎创面,化学烧伤时尽量去除衣物,如系磷烧伤,先用水将敷料浸湿再包扎。
4.应用止痛镇静药和抗生素。
5.口服烧伤补液盐饮料;中、重度烧伤者,条件允许时应尽快静脉补液。
6.尽快安排后送。按病情分类,重者先后送,争取在最短时间内送达指定的医疗单位。
(二)分类与后送
1.我军的医疗后送体制 我军目前医疗后送体制是按照分区分级救治、治送结合的原则,采取“三区七级”制,三区是指战术后方区、战役后方区和战略后方区,七级是指连抢救组、营救护所、团救护所、师救护所、野战医院、基地医院和后方医院。随着战争科技化程度越来越高,医疗后送体制的发展趋势向着减少救治阶梯,优化救治流程,加快后送速度,提高救治和康复质量方向发展。对于中重度烧伤伤员,应尽量采用飞机后送,减少师以前的救治阶梯,师以后采取指定性后送,以保证伤员尽早得到专科治疗,提高治疗效果。
2.伤员分类 伤病员分类是救治机构将伤员区分为不同处置类型的活动,不同的战斗,伤员的救治与后送的指定医疗单位也不一样,迅速正确的分类,确保及时、合理的后送是提高战时烧伤伤员救治质量的重要环节。
(1)收容分类:即明确伤病员应由救治机构的那一个组(室)接收和实施处置的先后顺序。当大批量烧伤伤员短时间内集中后送到救治机构时,时间紧迫,收容分类及时正确与否,直接关系到伤病员的救治效率,必要时可采取前接途中车上分类,以缩短伤病员在分类场的停留时间。成批烧伤伤员在收容分类时,主要表明哪些伤员合并复合伤需要其他专科处理,哪些是中度、重度烧伤,哪些需要紧急抗休克治疗等。
(2)救治分类:即明确应为伤病员实行何种救治措施及实施顺序。
(3)后送分类:根据受伤的严重程度以及后续治疗的要求,确定伤员后送的目标救治机构、运送的体位、顺序、运输工具、途中治疗等。
随着时间的延长,伤员的病情会发生变化,因此伤员分类应贯穿于医疗后送工作的全过程。三种分类形式,在战时医疗后送过程中也是紧密联系,互相渗透,有时合并进行。分类时应正确使用分类标志,准确的传递分类结果,见图10-2。
图10-2 伤员分类牌
3.后送 后送是将伤病员向救治机构转送的活动,是医疗后送的组成部分,是实现伤病员分级救治的重要手段。现代战争,使伤病员快速、安全、有效地从前方流向后方,不仅直接关系着救治工作的效率、质量和利于后续伤员的救治,还对部队作战和救治机构的动机产生影响。由于现代高科技战争的特点,所谓的前方和后方已经是相对模糊的概念,后送途中随时都会受到敌人攻击,且后送路程也往往较远,因此选用合适的后送工具非常重要,比如使用医疗专用直升机后送伤员,就能快速而直接地根据需要把伤员直接送至邻近的医疗中心,且运输途中良好的监护和治疗设备确保了尽早开展正规治疗的可能性和连续性,这样必然会提高救治质量,降低病死率和伤残率。对于中、重度烧伤患者,如果没有条件实施空中转运,应尽量实施途中连续抗休克治疗,如果条件不允许,可考虑分阶段输液的方法,即在转运前短时间内补入相对大量的液体,转运至目的地后,再继续补液抗休克。
4.医疗后送文书
(1)伤票:是战时记载伤员负伤和救治情况,并随伤员后送的卡片。内容包括伤员姓名、部职别和负伤时间、地点、伤部、伤情、伤类、伤势、诊断、救治措施及后送注意事项等。我军规定,常规武器伤员伤票由团或相当于团的救治机构开始填写;核、化学武器伤员伤票由早期医疗机构开始填写。
(2)野战病历:是战时救治机构记载收容伤病员的伤病情况和诊疗经过,并随伤病员后送的医疗文件。
(3)医疗后送文件袋:是盛装伤票和野战病历的纸袋,其正反面上记载伤病员及后送的简要情况,从团救护所开始使用。
附 一批35例烧伤伤员远程转运组织工作的成功经验
由解放军总医院第一附属医院烧伤科主要负责的医疗组,参与组织、指挥了2006年5月我国黑龙江省北部森林火灾中某部35名官兵烧伤的救治和转运工作。由于组织、指挥得当,配合默契,35例伤员顺利转入北京进行后续治疗。本次转运工作是多部门统一行动、密切配合的一次成功实践。
1.一般资料 火焰烧伤伤员35例,均为男性,年龄17~46岁,烧伤面积13.6%±12.9%(4%~75%)TBSA,均有头面部烧伤,其中32例伴有中、重度吸入性损伤。伤后6h由火场送入当地医院,给予抗休克、抗感染等治疗。由于当地地处偏远,无烧伤专科,不具备治疗成批烧伤的能力,全部伤员转至北京治疗。
2.转运工作
(1)医疗组的医疗工作:由解放军总医院第一附属医院烧伤科主任柴家科教授带领的医疗组于伤后24h抵达当地医院,立即开始全面评估伤情并指导救治工作。其主要工作包括①伤检:经伤检后诊断3例为轻伤员,29例为重伤员,3例为特重伤员。除3例轻伤员外,其余32例均合并不同程度的吸入性损伤。②处理危及生命的并发症:其中3例特重伤员生命体征不稳定,予以及时处理,使其生命体征维持相对稳定,达到转运要求。③气管切开,确保转运途中气道通畅:对颜面、颈部烧伤严重或有呼吸困难的13例伤员行气管切开置管术(有2例原已行气管切开)。④建立静脉通道,保证救治需要:转运前所有伤员均留置静脉补液通道。⑤填写伤票和编号:所有伤员统一编号并填写伤票。⑥其他:备齐转运途中所需药品及器材的名录、数量等。
(2)指挥部门的工作:包括指挥部门的自身工作和指挥、组织出发地及接收地的准备工作。①根据医疗组意见,协调当地政府、医院,备齐转运途中所需药品、器材。②协调黑龙江省卫生厅从附近城市抽调救护车30辆,连夜奔赴出发地所在医院,参与伤员从医院到飞机场的转运,对救护车进行编号,并指定每辆救护车所载伤员、随车医护人员、担架队员,责任到人、“对号入座”。③与空军协调,调配1架图-154飞机作为专机,拆除绝大部分航空坐椅,留置可容纳35副担架和可供医护人员巡视的空间;对行李架进行适当改造使之可悬挂输液瓶。④协调出发地市政府,于转运时对医院至机场沿途进行交通管制,避免交通堵塞,确保畅通。⑤调配15名护士、3名医师以加强转运途中医疗力量。⑥接收地调配便携式监护仪、脚踏式吸痰器、便携式除颤仪、便携式血气分析仪、便携式心电图机等设备。⑦随时与接收地指挥部门保持联络,通报伤员伤情、编码,所需药品、器材,以及起飞、降落的具体时间、地点,布置接收地的准备工作等。
(3)出发地的准备工作:①由当地医院配合医疗组工作,完成转运前的医疗准备工作;②备齐转运途中所需药品、一般性材料、伤情及治疗过程的简要资料;③组织部分医护人员参与转运;④为指挥部门、医疗组提供全面支持。
(4)接收地的准备工作:①准备病房、病床、药品、医疗仪器等,并按照出发地的伤员编码,对每副担架、每张病床进行相应编码,责任到人,做到每例伤员都“对号入座”;②根据伤情不同,合理安排病房,特重伤员入住ICU病房并配置呼吸机等必备设备,其他重伤员、轻伤员分别安置并各自集中,提前布置医疗、护理单元,并指定每例伤员的负责医师;③接收地医院全院动员,抽调医护人员、后勤保障人员全力支持伤员所在科室的医疗、护理工作;④由总后卫生部指挥驻京部队医院抽派救护车及随车医护人员,负责由机场到接收医院的转运工作;⑤随时与指挥部门联系,明确停机位置,救护车、随车医务人员和担架员于停机位前待命,以缩短转运间隔。
在指挥部门的得力组织与协调下,出发地、接收地工作连续,衔接紧密,按时完成了转运前和接收伤员的准备工作。伤员从当地离院,途经1600km,到入住医院接受后续治疗,共持续4h。
3.专家点评 本次火灾伤员多达35例,且地处偏远,在短时间内将全部伤员安全转运至1600km之外的医疗单位是一项艰巨的工作,其指挥、组织工作是全部工作的核心。由医疗专家、指挥员组成的指挥机构高效工作,组织协调当地政府、省卫生厅、总后卫生部、武警卫生部、空军及当地医院、接收地医院等众多机构配合,其动员部门、人员及一次转运伤员之多,在我国烧伤治疗史上非常罕见,其成功经验值得借鉴。
下定转运决心,做好人员、物资及医疗准备是转运工作的基础。由于当地无烧伤专科,没有经过专业训练的医护人员,也没有治疗烧伤的专门设施、设备,由烧伤专家组成的医疗小组人员较少,不具备在当地救治一批35例烧伤伤员的能力,因此将全部伤员运至北京是最佳选择。其中,由医疗专家进行转运前的医疗准备工作,及时处理危及生命的并发症,提出转运途中所需仪器设备、器材、药品,由指挥部门责成当地备齐,或由接收地随飞机转运。
协调组织、指挥有关转运工作是成功转运的核心。指挥工作既要统观全局,又要细致入微。该项工作大体可分成两部分。一是转运的一般性指挥协调工作,包括协调当地市政府、省卫生厅、当地医院备齐药品、器材、救护车及随车人员,在转运过程中实行交通管制,协调空军及时调派飞机等,该工作主要由武警司令部门负责。二是与医疗相关的组织协调工作,主要由指挥部门的医疗专家负责,也是最具体、最细致的工作。①明确职责、责任到人:本次转运的主要特点是一次性转运大批伤员,任何衔接不紧密都会导致转运过程延长,增加转运过程中伤员的危险。因此对伤员统一编号,并对出发地、接受地的救护车、担架进行编号,指定相应的医护人员及担架员,做到人人责任明确,使每例伤员在换乘时可立即被运至相应的运输工具内,保证陆-空、空-陆衔接工作紧张有序、忙而不乱。本批伤员转运历时不足4h,顺利、安全抵京即为有力证明。②及时沟通:一次性接纳大批伤员,对任何一个科室都是严峻考验,必须有针对性地做好充分准备。接受地做好准备工作的关键在于与指挥部门及时沟通。医疗小组在对全部伤员进行伤检、编码后,立即将伤情、编码、是否需要特殊仪器设备等情况传至接收地医院,由接收地根据指挥部门传来的信息,准备病房、病床,确定伤员到达后的医疗护理工作和有关救治伤员必需的人力、物力资源并落到实处。③选择恰当的转运工具:可选择的长途转运工具包括火车、飞机。火车的优点是空间较大,可运载较多的药品、器材等,当出现紧急情况时采取处置措施较方便,但途经时间长,速度慢,沿途颠簸。飞机快捷,少有颠簸,但空间狭小。本批伤员经转运前处理危及生命的并发症,预计在较短的转运过程中再次出现危及生命的并发症的机会较小,采用飞机转运可降低病死率。国外的经验也可作为印证。本次转运的成功事实也证明,在转运前进行充分的医疗准备,可有效避免在转运途中出现危及生命的并发症。对于本次长达1600km的运程,也只有航空转运为首选。此外,运送伤员的救护车应选择较宽敞的车型,保证转运途中治疗的连续性,特别是保证对危重伤员和气管切开伤员可随时采取措施应对紧急情况。
保证转运途中的安全是转运的最终目的。在转运途中,医疗救治的指挥工作同样由指挥部门的医疗专家负责。笔者认为在空中转运过程中分区安置轻、重伤员,在重伤员安置区域单独布置一个医疗护理单元,并集中配置监护仪、呼吸机、吸痰器、急救箱等器材,专门负责危重伤员病情的观察,配合医疗专家的医疗,确保重伤员的转运安全是医疗、护理工作的重点。重伤员安置区域应在机舱出口处(后进舱、先出舱),尽量缩短危重伤员滞留于机舱内的时间,这个区域也是医疗专家、护理单元所在区域,出现紧急情况时可立即处理。一般伤员则安排另外一组医疗护理单元,处理一般情况,并及时向医疗专家汇报。伤员担架置放应与机舱纵向垂直,以免飞机上升和下降时影响脑部的血循环。
组织成批伤员的远程转运是一个系统工程,既要统观全局,又要细致入微,既要周密部署,又要狠抓落实,任何一个环节的失误都会打断转运链条的完整性。制定完整、详细的转运预案,与所涉及部门及时进行沟通,任务布置明确、落实确切、责任到人,是保证转运成功实施的关键。
(柴家科 申传安 李 峰 郝岱峰)
参考文献
[1] 盛志勇.危重烧伤与康复学.北京:科学出版社,2000.
[2] 杨宗成.烧伤治疗学.3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6.
[3] 柴家科,郭渝成,刘国云,等.一批35例烧伤伤员远程转运组织工作的成功经验.解放军医学杂志.2007,32(12):1206-1209.
[4] 柴家科,盛志勇,杨红明,等.两批危重烧伤患者转入院后的早期救治体会.解放军医学杂志,2005,30(2):117-120.
[5] Kerr WA,Kerns TJ,Bissell RA.Differences in mortality rates a-mong trauma patients transported by helicopter and ambulance in Maryland. Prehospital Disaster Med,1999,14(3):159-164.
[6] 周一平.成批烧伤的救治.中华整形烧伤外科杂志,1999,15(4):250-251.
[7] 周一平,谷才之,杨晓东,等.63例特重烧伤休克期转运的体会.解放军医学杂志,2004,29(4):362-363.
[8] 柴家科,盛志勇,陆江阳,等.成批烧冲复合伤患者的临床救治.中华创伤杂志,2007,23(1):57-61.
[9] Chai JK,Sheng ZY,Yang HM,et al.Treatment strategies for mass burn casualties.Chin Med J(Engl).2009,122(5):525-529.
[10] Chai JK,Sheng ZY,Lu JY,et al.Characteristics of and strategies for patients with severe burnblast combined injury.Chin Med J(Engl).2007,120(20):1783-1787.
[11] Chai J,Song H,Sheng Z,et al.Repair and reconstruction of massively damaged burn wounds.Burns,2003,29(7):726-732.
[12] Chai JK,Sheng ZY,Yang HM,et al.Treatment strategies for mass casualties transferred from a distance-clinical experience.Wehrmedizin Und Wehrpharmazie.2005,29(2):58-60.
[13] 柴家科,盛志勇.建立成批烧创伤急救体系,提高平战时救治能力.解放军医学杂志,2007,32(12):1201-1204.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