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烧伤的四诊和辨证

烧伤的四诊和辨证

时间:2023-05-0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中医历来重视整体观念,讲究望闻问切四诊合参,对于烧伤则强调整体辨证与局部辨证相结合。烧伤和其他病种一样,应首辨阴阳。因此,治疗烧伤必须明辨部位,循经论治,这也是中医辨证论治原则在烧伤治疗中的具体运用。若烧伤早期伤重、肿轻且创面无渗出者,为休克表现。烧伤更是如此,腐肉及毒素的清除均由脓载出。

一、辨证要点

中医历来重视整体观念,讲究望闻问切四诊合参,对于烧伤则强调整体辨证与局部辨证相结合。在运用八纲、脏腑、卫气营血、三焦等诸辨证方法基础上,还有一些局部辨证技巧。高步营医生总结有辨阴阳、肿势、水疱、痛、痒、脓、肉芽、瘢痕及辨善恶顺逆等几方面内容。

(一)辨阴阳

阴阳是辨证之总纲。烧伤和其他病种一样,应首辨阴阳。阴阳不辨,用药寒热不分,必将扼杀创面生机,导致愈合迟缓。辨阴阳体现于辨证的各个方面。以面积论阴阳,小面积为阳;大面积为阴。以损伤深度论阴阳,深Ⅱ度伤在皮肉之几近肤者多热,为阳;Ⅲ度伤在筋骨之间,近骨者多寒,为阴。从病位上分,已溃者虚,为阴;未溃者实,为阳。以肿势论阴阳,高突明亮者阳,平坦凹陷者阴;色泽明亮者阳,紫暗苍白者阴;脓稠色黄者阳,清稀色白者阴。阳证易溃、易消、易敛;阴证则难溃、难消、难敛。阴阳又是相互转化的,阳证转阴者恶,阴证转阳者良。临床上应根据创面的动态变化,灵活辨别阴阳。

(二)辨烧伤部位

人身皮肤有厚薄,脉有动静,血有盈亏,同样的热力作用于不同部位所造成的损伤有深浅之分,不同部位的同样伤情愈合速度有快慢之别,愈合质量亦有优劣之异。因此,治疗烧伤必须明辨部位,循经论治,这也是中医辨证论治原则在烧伤治疗中的具体运用。

临床中宜熟知十二经气血之多少,方可推知治疗难易和愈合时间。手阳明大肠、足阳明胃,此二经多气多血,同样的热力作用则损伤较轻,同样的伤情则易于愈合;手太阳小肠、足太阳膀胱、手厥阴心包、足厥阴肝,此四经多血少气,伤后局部表现为气虚血瘀的病理变化,腐肉难化,创口难敛;手少阳三焦、足少阳胆、手少阴心、足少阴肾、手太阴肺、足太阴脾,此六经多气少血,局部病理变化为气滞血虚,创面疼痛明显,肉芽不长,收敛缓慢;手足厥阴少阳四经循行区域则是全身体表最难愈合部位。

(三)辨创面肿势

血运良好区域,烧伤后肿势高突,色泽明亮;血运差者,则肿势缓而轻。肿软者浅,肿硬者深;创中凹陷,周边肿硬者多伤及深部组织。若烧伤早期伤重、肿轻且创面无渗出者,为休克表现。

(四)辨渗出

主要辨渗出物的质、量与色泽。早期渗出量多色淡红者,为浅Ⅱ度损伤;量少或无渗出者为深Ⅱ度损伤。肉芽期渗出量多、质稀者为正虚毒恋。恢复期创面溃烂、渗出,为毒邪未尽,是瘢痕形成的早期表现。

(五)辨水疱

宜辨水疱之大小、疱壁之厚薄,水疱内容物及其基底色泽、质地。

(六)辨脓

宜辨脓的性质、腐肉液化动态及腐尽基底的情况。脓是正气拘毒外出的征象,辨脓可知正气之强弱及邪气之出入。烧伤更是如此,腐肉及毒素的清除均由脓载出。凡深度创面“见脓不拘多少即可喜,但恐无脓出”。然脓之质地、色泽、气味的变化又是临床辨证之重点。凡坏死组织液化快速,质稠色黄,光泽鲜明无味者为正气充实;腐肉附着不化,难溃难脱,质稀而污浊者,为正气不支、邪毒留恋。不同深度创面有不同的液化动态,需细辨。

(七)辨痛

剧烈灼痛,遇冷或外用药物缓解迅速者,多为浅Ⅱ度;缓解较慢者多为深Ⅱ度;钝痛或痛觉消失者多为Ⅲ度。其液化高峰,创面呈剥脱样疼痛。若抽掣样阵痛,多伤及皮下组织。凡深度创面由不痛转痛多为阴证转阳的佳象。长期不知痛,说明患者体质差或治疗无效。

(八)辨痒

液化高峰分泌物或药膏堆积,浸淫创面周围则奇痒;肉芽期,创面痒如虫行,夜间加重为气血荣养,创口收敛之佳象;愈后瘢痕刺痒为血脉瘀阻,肌肤失养,有瘢痕增生的可能。治疗期间宜禁食海产品,避免接触油漆类有毒物质。

(九)辨肉芽

修复期不同深度的损伤有不同形态的肉芽,而肉芽生长之快慢又是机体免疫功能强弱的外在表现。因此,观察肉芽的形气色泽可知创面之深浅、愈合速度和质量。

(十)辨瘢痕

瘢痕的形成不仅受损伤深度与体质的影响,还与治疗方法和再生环境息息相关。治疗中应及时而彻底地清除腐肉和毒素,避免外用药物的频繁更换,防止脓痂的蓄积。深Ⅱ度或Ⅲ度创面关节部位容易挛缩畸形。多年反复溃烂瘢痕容易癌变。应仔细观察,提高警惕;做到早发现、早处理。

(十一)辨善恶顺逆

五善:饮食如常,一善也;实热而大小便通畅,二善也;全身病理变化与伤情之轻重相一致,三善也;肌肉好恶分明,四善也;用药如所料,五善也。

七恶:皮焦肉腐,伤情重不知痛,无渗出,无发热,一恶也;伤重口渴而喘,大小便失禁,二恶也;气绵绵而脉濡,创面用药无反应,三恶也;精神萎靡,昼夜不思水谷,腐肉日久附着不去者,四恶也;未溃而肉陷,五恶也;已溃色青黑,筋腐肉枯,六恶也;年老痰喘,呕吐不止,七恶也。

二、脉诊与舌诊

烧伤患者脉象一般为数脉,持续时间较长,往往治愈后随着气阴恢复才逐渐平和。对于四肢烧伤患者,诊脉多不方便,可酌情诊人迎、趺阳、少阴等处脉候。

相对于脉诊来说,舌象对判断重症烧伤患者的病情病势,更具重要的临床价值。

舌象包括舌质、舌苔、舌津等方面,中医认为可反映虚实寒热、正邪消长变化。

1.舌质颜色变化受体液代谢和毒素的影响 临床开始时舌边尖红,意味着毒素吸收,随着感染的加重,舌质由边尖红到全舌红,甚至红绛,红燥出现芒刺(蕈状乳头充血、扩张)。出现蓝紫色舌,示组织缺血缺氧。红绛甚或干涸无津时,病死率增高(图33-1)。

图33-1 舌色演变

2.舌津变化 烧伤后体液丢失,或严重感染高热耗津,迅速敏感的反应为舌津变化。从少津到无津,甚至干涩,触之如砂,提示病情逐渐恶化。

3.舌苔变化 概括而言,有苔比无苔好,薄苔比厚苔好,白苔比黄苔好(图33-2)。

图33-2 舌苔演变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