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表浅性瘢痕 多见于擦伤,为皮肤浅表感染后形成。其外观稍粗糙,可有色素变化,表面平而软,无功能障碍,一般不需处理。
2.凹陷性瘢痕 瘢痕表面凹陷,范围广泛者常伴有皮下组织、肌肉骨骼等粘连或缺损,有功能障碍,与神经粘连者可发生疼痛,需行手术修复。
3.萎缩性瘢痕 又称不稳定性瘢痕,瘢痕较硬,局部血管少,呈淡红色或白色,表皮极薄,基底部有大量胶原纤维,深部组织紧密粘连,不能耐受摩擦与负重。此类瘢痕易反复破溃、感染,形成经久不愈的慢性溃疡,晚期可导致恶变。应及早切除瘢痕,修复创面。
4.挛缩性瘢痕 严重破坏功能,多见于深度创面自行愈合者。瘢痕挛缩引起各部位功能畸形,如不及早松解瘢痕挛缩,往往导致关节僵直、脱位、器官移位,发生于青少年则可影响发育,因此应尽早手术。
5.增生性瘢痕 多见于深Ⅱ度烧伤和浅Ⅱ度烧伤及中厚皮片供皮区创面自行愈合后。瘢痕厚且硬,色红或紫色,时有痒痛感。瘢痕表面为萎缩型上皮所覆盖,瘢痕内有大量结缔组织增生,毛细血管扩张,并有炎性细胞浸润及肌成纤维细胞。一般持续6个月或更久,以后充血减退,毛细血管减少,瘢痕渐趋柔软、平坦,痒痛症状缓解或消失。治疗应结合部位、功能影响及患者主观愿望确定,手术应于瘢痕稳定后进行,但若发生于功能部位,影响功能,则应尽早手术。
6.瘢痕疙瘩 又称蟹足肿,于烧(创)伤甚至未引起病人注意的极轻微损伤后形成,是以皮损后真皮异常纤维增生反应为特征的病理性组织。好发部位为身体上半部,如头、颈、胸骨正中、肩和上臂,眼睑、乳晕和阴茎等处少见。外观形态不一,有时呈带状与皮纹平行,范围一般都超过原病变,瘢痕组织边缘明显突出于其界限外,呈粉红色或紫红色,软骨样硬度,无弹性,血供差。偶有痒痛感,搔抓后易破溃,或其中的皮脂腺和毛囊感染致脓肿、窦道,形成经久不愈的溃疡。瘢痕疙瘩不同于增生性瘢痕之处在于其超过皮损边缘呈浸润性生长,无自限性,单纯手术切除后易复发,必须辅以放射治疗等综合手段,有良性真皮肿瘤之称。具体鉴别诊断见表36-1。
目前临床上将增生性瘢痕、萎缩性瘢痕和瘢痕疙瘩统称为病理性瘢痕。此外根据瘢痕形态还可将瘢痕分为线状瘢痕、蹼状瘢痕、桥状瘢痕等。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