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烧伤后皮肤康复护理

烧伤后皮肤康复护理

时间:2023-05-0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将按摩疗法与现代康复护理相结合,应用于烧伤创面愈合后的皮肤,对处于萌芽阶段的早期瘢痕,可机械性地破坏瘢痕组织的结构、改善血液循环、减轻局部水肿、加快色素代谢,已成为目前烧伤后期治疗重要的不可或缺的部分。

前面简要介绍了正常状态下进行的皮肤护理,而烧伤后皮肤护理,则既是保健又是治疗,通过护理可达到减轻色素沉着、预防瘢痕增生、促进瘢痕软化的作用,故被称为烧伤后皮肤康复护理或“美容”护理。

一、烧伤后皮肤的变化特点与康复护理过程

烧伤创面愈合后,不同时期有相应的临床表现,所以进行康复护理的疗程也有所不同(10次为1疗程)。

1.烧伤创面愈合后2周内 伤区为粉红色或浅褐色,无明显的不适,外观有色素沉着现象。通常须进行皮肤康复护理1~3个疗程,方可治愈,外出时注意防晒。

2.烧伤创面愈合后2~4周 伤区为红色,表面光滑发亮,同时自我感觉发紧,此阶段预防瘢痕增生效果最佳,一般行康复护理3~5个疗程后基本稳定,同时佩戴弹力绷带,效果更佳。

3.烧伤创面愈合后1~3个月 伤区为紫红色或部分突出皮肤表面,同时伴有明显痛、痒及紧缩感,严重时还影响功能。此阶段康复护理对预防或减轻瘢痕增生仍有明显效果,一般行康复护理6个疗程以上,痛痒明显减轻,瘢痕变软、变薄,色泽由紫红色变为淡粉色。

4.烧伤创面愈合半年以后 伤区为红色或紫红色瘢痕,凹凸不平,伴有功能障碍,痛痒存在。此阶段进行皮肤康复护理有助于促进瘢痕软化、加速瘢痕稳定,为以后手术奠定一定基础。

5.游离植皮术拆线后1周 此时康复护理对预防皮片收缩、色素沉着以及缝合缘瘢痕形成有一定作用,有助于功能恢复。皮片移植成活后会产生相应的病理生理变化,如色素沉着、收缩、变硬、干燥、无感觉,随着时间的延长渐趋稳定,随之停止收缩、变软,感觉与皮肤附属器的部分功能可能建立。当然,这些变化依移植皮片种类的不同而有差异。一般需行康复护理3~6个疗程。

二、烧伤创面愈合后康复护理的适应证及禁忌证

1.适应证

(1)浅Ⅱ度创面愈合后,预防及消除色素沉着。

(2)深Ⅱ度创面愈合后,预防瘢痕增生。

(3)烧伤后增生性瘢痕,促进瘢痕软化。

(4)游离植皮术后,防止皮片挛缩,促进皮片软化。

(5)各种手术切口,改善切口的瘢痕,提高手术效果。

2.禁忌证

(1)烧伤创面未治愈者。

(2)皮肤康复过程中出现创面者(>2cm)。

(3)正常人不宜施行皮肤护理的情况亦视为烧伤创面愈合后的病人所不宜。

三、不同深度烧伤创面愈合后不同阶段皮肤护理要点

1.浅Ⅱ度烧伤创面愈合后的色素沉着 主要以改善外观、伤区达到与正常皮肤色泽协调为目的。按摩中选用祛斑和营养按摩膏交替使用,注意色素偏深处,采用按压法,力度略偏重,有效促进代谢。同时伤区敷化斑面膜,有改善局部微循环、促进新陈代谢、防止色素沉着的作用。另外,要保持心情舒畅,口服维生素C,外出注意防晒等。

2.深Ⅱ度烧伤创面愈合后瘢痕 主要以控制瘢痕为前提,特殊部位应尽可能地保持正常的功能位,如眼、鼻、口、颈等。按摩时先用抑制瘢痕类的药膏,再结合瘢痕形状和各区域解剖特点,掌握按摩的力度,避免在一个部位长时间按摩,防止水疱的发生。特定手法按摩,可有效破坏毛细血管的形成,阻断瘢痕处营养供给,增加淋巴回流,减轻局部水肿等作用。配合化斑和消炎面膜,有活血化瘀、软坚散结、消炎等作用。同时佩戴各种支具及弹力套,可有效保持功能位。良好的心态和坚定的意志是有效治疗的保障。另外,还应禁食刺激性食物,如酒、辣椒等,外出防晒、防冻等。

3.Ⅲ度烧伤创面游离植皮术后 康复护理的目的是使术后效果更完美,外观、功能恢复更满意。按摩中可采用瘢痕膏和营养膏交替使用,力度适中,配合化斑和营养面膜,有活血化瘀及活血润燥,改善肤质,增强细胞再生能力和保湿功能。同时佩戴弹力套,外出防晒、防干、防冻、防外伤等。

四、面部瘢痕的加压疗法

由弹性织物制成的弹力套通过对瘢痕部位的持续加压,使加压处血管数量减少、管腔变细、瘢痕组织的血液供应减少,同时血管内皮细胞发生退变,使血管壁损伤加重,造成组织缺血,致使成纤维细胞和基质的功能大大降低,从而限制瘢痕增生,使瘢痕变薄、软化。

面部弹力套根据瘢痕部位不同,可分为全脸面罩、半脸面罩、颈部弹力套(图42-1)等。

图42-1 全脸面罩

加压疗法的成功有三要素:

1.是“早”,创面愈合后尽早开始加压。

2.是“紧”,弹力套压力为2.1~2.4kPa(16~18mmHg)可控制或减轻瘢痕增生。

3.是“持久”,保证加压的连续性,原则上应24h持续佩戴,坚持半年后,可见充血瘢痕消失,隆起变平。

五、面部瘢痕的支具牵拉疗法

烧伤患者创面愈合后,伤区如鼻、口、颈等部位容易产生挛缩变形,应使用合适的支具,牵拉伤区瘢痕、减轻挛缩、改善其形状。

1.鼻腔撑开器的使用 适用于面部烧伤后导致的鼻腔挛缩、粘连或瘢痕增生形成的鼻腔缩小。鼻腔撑开器对鼻腔有良好的牵拉、撑开及复原作用。使用时可根据鼻腔挛缩程度从小尺寸的鼻腔撑开器(图42-2)开始使用,逐步换用较大的鼻腔撑开器。使用时先清洁鼻腔,再用棉签涂油性软膏,然后将撑开器缓慢置入鼻孔内,坚持半年以上。

图42-2 鼻腔撑开器

图42-3 口部撑开器

图42-4 颈托

2.口部撑开器的使用 为防止口部瘢痕挛缩、口周变小,用可塑夹板制成1cm左右的拉钩口部撑开器(图42-3)置入口内,起到支撑、牵拉的作用,达到改善口部大小的作用。

3.颈托的使用 佩戴颈托(图42-4)后能使颈部处于伸展的状态,保持颈前的生理曲线,特别是对伤部施加适度的压力对保持颌颈角的正常形态、防止瘢痕增生具有重要作用。

六、烧伤后瘢痕皮肤的按摩疗法

将按摩疗法与现代康复护理相结合,应用于烧伤创面愈合后的皮肤,对处于萌芽阶段的早期瘢痕,可机械性地破坏瘢痕组织的结构、改善血液循环、减轻局部水肿、加快色素代谢,已成为目前烧伤后期治疗重要的不可或缺的部分。

(一)基本操作程序

第1周,采用常规按摩加中草药离子喷雾清洁愈合创面上的脱屑相结合的方法,边按摩边清洁,掌握伤区的情况。

第2周,采用常规的按摩手法加中草药离子喷雾,同时取适宜按摩膏(或瘢痕膏+植物油),对烧伤浅Ⅱ度色素沉着区顺肌肉纹理根据创面恢复情况适度按摩;对深Ⅱ度创面愈合后,早期以按压为主,力度以患者能接受为宜,新愈合的创面按压时手法要轻,随着瘢痕组织的老化不断加大按摩力度,同时加揉和摩,最大限度地促使瘢痕变软,按摩频率稍慢,手法柔和、准确,避免在一个部位时间过长而发生水疱和损伤新生的上皮;对手术植皮区,边缘以按压法,中间部位行划圈移动法。每次按摩30min后,另取中药面膜和冰肌祛斑粉,加适量蒸馏水调成糊状,均匀敷于患处(早期以中草药化斑面膜为主,后期每周使用中草药营养面膜1次或雷丝专用蜡面膜1次)30min或待晾干后洗净,涂护肤霜,隔日1次(瘢痕处早期每日1次,连续1~2周后改为隔日1次)。

(二)特殊部位的按摩手法

1.局部按摩、牵拉 对伤区部位有计划地进行按摩、牵拉,是预防或减轻植皮区瘢痕挛缩有效方法之一,具体方法如下。

(1)眼部:病人平卧,操作者位于病人床头,分别按摩上、下眼睑瘢痕处或植皮区。其方法是用左手固定按摩区,右手拇指按压瘢痕处或植皮区边缘,按压程度以病人感觉适宜为好,但要避免在一个部位长时间按压,每日按摩1次(图42-5)。

(2)鼻部:病人平卧,操作者位于病人床头,双手掌固定头顶部,中指和环指同时按压瘢痕处或植皮区数次后,双手示指尖分别插入两侧鼻孔内,拇指放置鼻翼外侧固定后,做向外、向前牵拉动作数次,每日按摩1次(图42-6)。

图42-5 眼部上下眼睑按压

(3)口部:病人平卧,操作者位于病人床头,双手掌固定下颌,双手拇指分别按压上唇或下唇瘢痕处或植皮区边缘数次后,示指放入口角内,拇指放在口角外侧对应部位,拇指与示指捏紧口角向外牵拉,幅度逐渐增大,以病人能耐受为度,并可让病人配合做张口或闭口动作,每日1次(图42-7)。

(4)颈部:病人平卧,操作者位于病人床头,以左→右→前顺序进行按摩,如按摩颈部左侧,头置右侧位,右手放于下颌部起固定作用,用左手的小鱼际按摩瘢痕处或植皮区,由上至下按摩数次。用同样的方法按摩右侧颈部。颈前部按摩,头置后仰位,左手、右手互相重叠后放置下颌部,双前臂伸直,做向后拉和揉的动作,以充分松解瘢痕处或植皮区,使颈部做较大程度的运动,每日1次(图42-8)。

2.功能锻炼 功能锻炼是充分调动自身的潜力,通过有计划的训练达到巩固局部按摩效果,预防或减少瘢痕处或植皮区挛缩的目的,是一种最简便、经济的方法。

(1)眼部:①睁眼和闭眼运动训练。植皮区拆线后或创面愈合后即可作睁眼和闭眼的运动训练,嘱病人尽可能睁大和闭合眼睛,每日数次;②瘢痕处或植皮区皮肤提起运动。创面愈合后2周和植皮区拆线1周,做皮肤提起运动,拇指和示指轻轻提起伤区皮肤,以病人能耐受为度,每日数次。病人及家属要学会这种运动方法,以便帮助病人完成这种训练。

图42-6 鼻部按摩法

图42-7 口部按摩法

图42-8 颈部按摩法

(2)鼻部:创面愈合后或植皮区拆线1周后,用示指或中指按压并用示指或小指插入鼻孔做扩展运动数次,力度以病人能耐受为宜,目的是防止鼻孔挛缩而变小。

(3)口部:①张口、闭口练习。创面愈合后或植皮区拆线后,开始做张口和闭口运动训练,训练幅度逐渐加大,进食时选择比自己口周偏大的勺子,平时有意识地多讲话也可训练口周肌肉群的运动;②按摩、牵拉运动。为了防止口周挛缩,上唇或下唇创面愈合后或植皮区拆线1周后,用示指、中指按压伤区,按压数次后用拇指和示指做伤区皮肤提起动作,程度以病人能耐受为宜。

(4)颈部:①体位训练。体位训练可在颈部进行,仰卧位时去枕平卧或肩下垫薄枕,使头后仰,防止颈前挛缩;②提起运动。瘢痕处或植皮区皮肤提起运动在植皮区拆线1周后或创面愈合2周后进行,方法是拇指和示指轻轻提起颈部伤区数次,目的是减轻瘢痕处或植皮区的紧缩感,利于颈部运动训练;③颈部运动训练。创面愈合后或植皮区拆线后1周,开始练习头部后仰和左、右旋转运动,幅度逐渐增大,以恢复最大程度的运动功能,每日数次。

(三)按摩技巧

按摩过程中要结合瘢痕形态,掌握按摩的力度。按摩时主要通过腕部力量来控制拇指、示指、中指、环指,而腕部的力度为柔而刚,因此掌握好腕部力度大小至关重要。一般情况下按摩力度逐渐增大,按压程度以病人感觉适宜为好,按压处以点状或小片状出血点为最佳效果。

(四)注意事项

1.中草药离子喷雾机勿与皮肤距离太近,喷头与护理部位距离40.0~60.0cm,以防烫伤。

2.早期愈合后的创面,按摩时应轻柔,同时离子喷雾时间不宜太长,以防损伤皮肤。

3.按摩过程中出现水疱,直径小于1.0cm,可以不用处理,保持其不破溃,一般3~5h可自行吸收,此时按摩继续避开水疱处。

4.如果水疱直径大于1.0cm,应该给予处理,此时康复护理可暂停3~5d,用75%乙醇消毒,用注射器将疱液抽尽疱皮保持完整,保持局部干燥,愈合后继续行康复护理效果较好。

5.较坚硬的瘢痕,早期可用瘢痕治疗仪协助按摩。

七、面部瘢痕的医疗器械治疗

1.中草药离子喷雾机(图42-9) 烧伤创面愈合后,采用中草药离子喷雾加按摩的方法,对深Ⅱ度烧伤后瘢痕的康复治疗效果较好。按摩方法见本章上述。

中草药离子喷雾机,通过离子的光化学作用,可产生带有中草药药性的离子化雾状蒸汽,在瘢痕的康复按摩时使用,能活血化瘀、软坚散结、改善血液循环、减轻局部水肿、促进瘢痕组织向健康组织转化。

图42-9 中草药离子喷雾机

使用喷雾机时,先加入中草药草本蒸汽包及蒸馏水,然后打开电源开关,使杯内加热管加热蒸馏水至沸后,蒸汽自动从气道管口喷出,一般喷雾时间为15~20min,用后关闭电源,每周清洁杯具、加热管。

2.电离子瘢痕治疗仪(图42-10) 电离子瘢痕治疗仪是低频调制中频电与低频调制超声波同步叠加输出,两种物理因子具有明显的交互作用与协同作用,在治疗中作用于人体的是低频、中频、高频震荡的叠加功能。使用治疗仪时将瘢痕软化膏涂在患处,将中频电极板放于患处同侧或对侧面的正常皮肤处,但要注意不要前后正对心脏,声头放在患处。中频输出量以患者能耐受为宜,声强为8挡。治疗时间根据面积决定,面积大者以10%治疗面积为1单位,每日1次,30/min,15次为1个疗程。连续治疗3~6个疗程后,瘢痕逐渐变软,痛痒基本消失,患处有一定弹性,颜色变淡红,瘢痕明显改善。

3.磁性巴拿芬蜡疗机 巴拿芬蜡是一种植物香料,含大量植物油、矿物油、维生素E等多种有效成分。蜡疗机兼溶蜡、加热为一体,作用于瘢痕皮肤后,在患处表面产生一种磁疗现象,激活蜡中的有效成分,如蕾丝专用蜡中矽的衍生物,通过蜡的温热包裹作用,加强皮肤细胞的通透性,促进血液循环,影响血细胞的活跃度,有助于营养物质的扩张、渗透,从而为瘢痕组织向正常组织过度提供物质基础。

使用蜡疗机时应注意:①清洁瘢痕部位;②将蜡溶化到适合温度;③将溶好的蜡在手臂试温如没蒸烫感,可将蜡涂刷在患处2~3层;④15~20min后,将蜡剥离;⑤清洁干净后,在患处涂瘢痕修复霜。

4.离子导入机 离子导入机是利用直流电场的作用,使药物离子经皮肤进入人体的一种治疗方法。离子导入人体后,一部分离子吸附于腺体颗粒上,放电转变成原子或结合生成新的化合物,一部分沿淋巴和血液循环播散全身。导入机治疗时,对瘢痕起治疗作用的物质为透明质酸酶,药物浓度为50%~100%,通电时间为20s,对软化瘢痕有一定疗效。

图42-10 电离子瘢痕治疗仪

(卢军玲 张媛媛)

参考文献

[1] 郭振荣,盛志勇,宁淑华.加压疗法治疗增生性瘢痕的组织学观察及机理探讨.中华医学杂志,1984,64(7):440-442.

[2] 尹玉惠.烧伤后面部色素沉着患者的康复护理.中华护理杂志,1996,31(7):390-391.

[3] 卢军玲,陈宝驹,谷斌.中草药喷雾对烧伤后创面色素沉着疗效观察.中华护理杂志,1999,34(6):346-347.

[4] 梁英,曹丽华,宋丽.烧伤后瘢痕增生患者的康复护理.中华护理杂志,1999,34(2):80-81.

[5] 卢军玲,陈宝驹,柴家科.喷雾按摩在烧伤瘢痕康复中的应用.中国美容医学杂志,1999,8(3):172-173.

[6] 卢军玲,陈宝驹.植皮后不同康复疗法治疗效果比较.中国美容医学杂志,2001,10(2):164-165.

[7] 卢军玲,许明火.皮肤康复护理在颜面烧伤瘢痕治疗中的效果应用.现代康复,2001,5(3):131.

[8] 陈炯.硅酮气雾剂加弹力套防治烧伤后瘢痕.中国临床康复杂志,2002,6(4):542-543.

[9] 李小静,孟刚.瘢痕微血管构筑的研究进展.中国临床康复杂志,2002,6(4):480-481.

[10] 卢军玲.瘢痕治疗仪与手法按摩治疗烧伤后增生性瘢痕的疗效对比.中国临床康复杂志,2002,6(4):542.

[11] 卢军玲,张晓影,路琳.区域性按摩疗法在面部烧伤后新愈合皮肤的应用.中国临床康复,2004,8(14):2679.

[12] 王大玟.外科手术学与局部解剖学.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63:44.

[13] 方子杨,吴中立,高学书.烧伤理论与实践.沈阳:辽宁科学技术出版社,1989:425.

[14] 田力.外科术后病人家庭护理.北京:金盾出版社,2001:240.

[15] 刘竹琴.烧伤病人的康复护理.护理研究,2009,12(23):99.

[16] 张奇(综述),刘达恩(审校).病理性瘢痕基础研究进展.医学综述,2010,2(16):490-493.

[17] 戴丽冰,潘妹,沈雁,等.积雪苷对增生性瘢痕成纤维细胞结缔组织生长因子及RhoA/ROCK-I调控信号的影响.中国药学杂志,2010,1(14):1067-1072.

[18] 高名月,蔺洁,张文显.增生性瘢痕的防治现状与展望.中国组织工程研究与临床康复杂志,2010,14(20):3753-3756.

[19] 赵勤奋.皮肤病理性瘢痕临床分析.中国实用医药杂志,2010,8(5):456-550.

[20] 张媛媛,卢军玲.皮肤康复综合治疗在面部浅Ⅱ度烧伤愈后色素沉着治疗中的临床应用.中华损伤与修复杂志,2011,2(6):78-80.

[21] 王大玟.外科手术学与局部解剖学.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63:43-95.

[22] 方子杨,吴中立,高学书.烧伤理论与实践.沈阳:辽宁科学技术出版社,1989:424-435.

[23] 奚永顺.现代实用美容学.西安: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1993:34-53.

[24] 盛志勇,郭振荣.危重烧伤治疗与康复.北京:科学出版社,2000:411-414.

[25] 刘文阁,李素娟.瘢痕预防治疗学.北京:学苑出版社,2000:45-60.

[26] 田力.外科术后病人家庭护理.北京:金盾出版社,2001:240-247.

[27] 杨宗城.烧伤治疗学.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6:521-529.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