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机械辅助通气的护理

机械辅助通气的护理

时间:2023-05-0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重度吸入性损伤病人,往往需要行机械辅助通气来降低呼吸做功和代谢率,治疗通气功能障碍及呼吸衰竭。在使用过程中,机械辅助通气病人的管理和护理涉及全身各个方面,要求医护人员熟悉呼吸机的治疗原则和主要性能,能够及时调整呼吸机治疗模式,了解病人肺损伤的病理生理变化和心理特点,制订有效的护理措施。吸入性损伤病人使用机械通气时的心理行为主要有:躁动不安、疼痛、焦虑、恐惧和谵妄等。

重度吸入性损伤病人,往往需要行机械辅助通气来降低呼吸做功和代谢率,治疗通气功能障碍及呼吸衰竭。在使用过程中,机械辅助通气病人的管理和护理涉及全身各个方面,要求医护人员熟悉呼吸机的治疗原则和主要性能,能够及时调整呼吸机治疗模式,了解病人肺损伤的病理生理变化和心理特点,制订有效的护理措施。

一、加强监测

1.监测呼吸机运转情况和通气效果 检查呼吸机工作是否正常,管道有无扭曲、堵塞,各呼吸参数的设定是否符合病人需要。

2.监测生命体征 包括呼吸、心率、血压等。

3.监测SaO2 SaO2能反映组织缺氧状况。

4.观察末梢氧合情况 观察病人口唇、面色、四肢末端有无发绀,可判断通气是否适度以及低氧血症纠正情况。

5.血气分析 血气分析是判断呼吸功能、监护每分钟通气量最可靠的指标。上机30min后查动脉血气分析,以后每日复查1~2次,了解低氧症状的改善情况。

二、呼吸道的管理与护理

1.保持气道通畅 做到正确、有效、及时吸痰,配合适度的湿化和翻身叩背、体位引流等,保持气道通畅。

2.防止误吸 及时吸净气道内的分泌物;及时倾倒呼吸机管道内积存的冷凝水;采用正确的鼻饲方法;防止气囊漏气时大量的分泌物及异物被吸入肺内。

3.减轻呼吸道不适感 上机前要对清醒病人说明目的、注意事项及可能会出现的不适,上机后协助病人采取适当的姿势,调整呼吸机管道的支架装置。当病人有憋气、窒息等表现时,迅速查找原因,调整呼吸机参数。

三、预防呼吸道感染

1.严格无菌吸痰,使用一次性吸痰管,先吸气管内分泌物,再吸口、鼻腔内分泌物。

2.呼吸机管道每日更换、消毒。湿化器内蒸馏水每天更换,管道内积水及时倾倒。

3.气道护理盘专人专用,每日更换消毒。

4.及时气道内湿化、吸痰,昏迷病人定时翻身、叩背,清醒病人鼓励咳嗽、咳痰。

5.持续机械通气者,按时气囊放气,防止气道压伤,每4~6小时放气1次,注意放气之前先吸净口腔内分泌物,以防误吸。

6.脱机训练时,管口用无菌湿盐水纱布双层覆盖,防止空气中细菌及异物吸入气道。

7.正确留取痰培养标本,协助诊断与治疗。

8.口腔护理到位,防止发生口腔炎。

9.加强病室消毒、湿化管理,经常通风,限制探视及陪护人员。

四、撤除机械通气的护理配合

(一)撤机的指征

病人安静,肺部感染、心衰、疼痛、酸碱失衡、电解质紊乱等得到有效控制,全身情况好转。自主呼吸能保证满意的通气指标:呼吸频率<25/min,每分钟通气量<10L/min,潮气量>6ml/kg,肺活量>10~15ml/kg,当吸入氧浓度≤35%时,动脉血氧分压≥60mmHg。

(二)撤机方法

1.消除病人心理上对呼吸机的依赖,减轻焦虑,增加自主呼吸的信心。

2.呼吸机支持与病人自主呼吸交替进行,逐渐锻炼病人自主呼吸能力。

3.如病人经2h以上无明显呼吸困难症状,或经导管吸氧(<5L/min)后动脉血氧分压≥60mmHg、SaO2≥90%,可直接撤机,或采用同步间歇指令通气(SIMV)、压力支持通气(PSV)、呼吸末正压通气(PEEP)等技术脱机。

4.撤机后,给予高流量氧气吸入,并严密监测和观察。

五、心理护理

吸入性损伤病人使用机械通气时的心理行为主要有:躁动不安、疼痛、焦虑、恐惧和谵妄等。作好解释工作,利用语言和非语言的方式加强与病人的沟通,减少病人的焦虑和恐惧,配合治疗。疼痛明显者可遵医嘱应用止痛药,并配合其他非药物疗法使病人放松,如收听音乐等,从而减轻机械通气造成的心理压力,降低病人氧和能量的消耗。

(王淑君 周学萍 祝红娟)

参考文献

[1] 黎鳌.烧伤治疗学.2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6:393-396.

[2] 王淑君.烧伤护理冻伤护理300问.北京:科技文献出版社,2004:109-113.

[3] 王仙园.专科护理技术操作培训教材.北京:解放军出版社,2001:150.

[4] 孙书业,潘耀东.气管内置管吸出分泌物的护理.国外医学护理学分册,1995,14(6):259.

[5] 贺连香,刘永芳.实用专科护士丛书.烧伤、整形、美容分册.长沙: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5:63-64.

[6] 杨爱民.机械通气病人的管理及护理进展.护理研究,2006,(22):122-123.

[7] 周蓉.52 例头面部烧伤合并吸入性损伤的护理.现代护理,2011,8(2):131-132.

[8] 吕瑞林,程翔,郑国平,等.大面积烧伤并吸入性损伤一例死亡教训分析.临床误诊误治,2010,23(12):1161-1162.

[9] 殷玉兰,王成银.大面积烧伤合并吸入性损伤病人的护理.河北医学,2000,6(1):70-71.

[10] 莫华.大面积烧伤合并吸入性损伤的护理.当代护士,2010,8:57-58.

[11] 刘翠兰.大面积烧伤合并吸入性损伤患者的气道护理.基层医学论坛,2010,14(9):792-793.

[12] 许腊梅.大面积烧伤合并吸入性损伤患者的气道护理进展.实用临床医药杂志,2010,14(22):159-160.

[13] 陈弟洪,刘帆,陈军军,等.密闭性燃烧致重度吸入性损伤患者的护理.华西医学,2010,25(10):1898-1899.

[14] 伍景红.烧伤伴吸入性损伤气管切开的预见性护理.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2011,32(3):490-491.

[15] 姚立,邓晖.烧伤并存吸入性损伤患者早期切痂植皮术的麻醉护理配合.护理学杂志,2011,26(2):18-19.

[16] 董毅,马秀峰.烧伤合并吸入性损伤患者的救护.医药杂志,2011,28(1):54-55.

[17] 唐永红.烧伤患者吸入性损伤的护理.赣南医学院报,2011,31(1):144-145.

[18] 王英丽.头面部烧伤并吸入性损伤护理.吉林医学,2010,31(29):5154-5155.

[19] 高旭平,白永韬.吸入性损伤的呼吸道管理.实用心脑肺血管病杂志,2011,19(3):485-486.

[20] 王旭芳,庄玉君,刘建萍,等.吸入性损伤153例的护理体会.中华损伤与修复杂志,2010,5(5):658-659.

[21] 王建春,黄建琼,苏丽华.吸入性损伤的呼吸道护理.四川医学,2010,31(8):1206-1207.

[22] 梅丽.重度吸入性损伤气管切开的护理体会.西南军医,2010,12(5):1204-1205.

[23] 李雅萍.呼吸道烧伤护理72例.内蒙古医学杂志,2009,41(6):745-746.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