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耐药菌的预防和隔离技术

耐药菌的预防和隔离技术

时间:2023-05-0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医疗机构对全体医务人员开展有关多重耐药菌感染及预防、控制措施等方面知识的培训,强化医务人员对多重耐药菌医院感染控制工作的重视,掌握并实施预防和控制多重耐药菌传播的策略和措施,保障患者的医疗安全。

多重耐药菌(multidrug-resistant organism,MDRO),主要是指对临床使用的三类或三类以上抗菌药物同时呈现耐药的细菌。常见多重耐药菌包括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MRSA)、耐万古霉素肠球菌(VRE)、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ESBLs)细菌、耐碳青霉烯类抗菌药物肠杆菌科细菌(CRE)[如产Ⅰ型新德里金属β-内酰胺酶(NDM-1)或产碳青霉烯酶(KPC)的肠杆菌科细菌]、耐碳青霉烯类抗菌药物鲍曼不动杆菌(CR-AB)、多重耐药/泛耐药铜绿假单胞菌(MDR/PDR-PA)和多重耐药结核分枝杆菌等。

【目的】 针对多重耐药菌医院感染监测、控制的各个环节,从护理的角度,采取有效措施,预防和控制多重耐药菌的传播。

【用物准备】 隔离标记1套、干净收袖口隔离衣2件、乳胶手套2副、眼罩2个、一次性口罩、帽子5个、手消毒剂1瓶、黄色垃圾袋、血压计、听诊器温度计个1个、输液用具1套、便器等。

【操作方法】

1.对多重耐药菌感染病人进行床边隔离(有条件进单独病室),该患者的所有治疗护理放在最后执行或单独进行,主要用具单独使用。

2.在病历夹上贴特殊隔离标记(“接触隔离”使用蓝色标示牌,“飞沫隔离”使用粉红色标示牌,“空气隔离”使用黄色标示牌)。

3.加强洗手和手消毒,处理病人伤口、导管,被血液、体液污染的物品时必须戴手套,必要时戴口罩、防护镜,穿隔离衣,包括医生、护士、护工、工勤人员、家属。

4.无关人员严禁进入感染病房,进入者应按要求进行屏障隔离并在出病室前洗手、更换隔离装备。

5.病人产生的污物视为传染性医疗废物,使用双重黄色垃圾袋。

6.对于病人接触的仪器设备(如电子体温表、血压计、听诊器等)须一用一消毒,不能与他人共用。

7.重视会诊及进行床边检查项目时的交叉感染,如病人需离开隔离室进行诊断、治疗,都应先电话通知接诊科室做好准备,以防科室间耐药菌传播。

8.必要时对治疗护理多重耐药菌感染病人的医务人员进行鼻腔或手的带菌监测。

9.清洁工用1000PPM的含氯消毒剂每天清洁所有病人接触的平面及附近区域,其清洁抹布必须专用,使用过的抹布必须灭菌处理。

10.多重耐药菌感染病人或携带者出院必须进行彻底终末消毒,必要时进行环境采样培养,房间的空气、物体表面及房内使用仪器均应无多重耐药菌生长。

11.既往感染或携带过多重耐药菌感染病人、住院新发病人均须立即隔离,检出耐药菌部位连续3次培养无耐药菌出现时方可解除耐药菌隔离措施。

12.采集培养或其他临床试验标本必须由病房内工作人员执行,并按前述戴上保护性手套、口罩、眼镜,穿隔离衣等。

13.从感染或携带者获得的标本必须放在不漏的塑料袋内进行运送;实验室应注意防止袋子外面的污染,可加套一个袋子,不能同袋装入其他标本;标本必须立即直接送检,不能通过其他气道传输系统。

14.更换的病人被服、工作衣用双层塑料袋密封后送洗衣房灭菌处理。

【注意事项】

1.加强医务人员的手卫生。医务人员在直接接触患者前后、对患者实施诊疗护理操作前后、接触患者体液或者分泌物后、摘掉手套后、接触患者使用过的物品后以及从患者的污染部位转到清洁部位实施操作时,都应当实施手卫生。手上有明显污染时,应当洗手;无明显污染时,可以使用速干手消毒剂进行手部消毒。

2.切实遵守无菌技术操作规程。医务人员应当严格遵守无菌技术操作规程,特别是实施中心静脉置管、气管切开、气管插管、留置尿管、放置引流管等操作时,应当避免污染,减少感染的危险因素。

3.加强抗菌药物的合理应用。严格执行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的基本原则,正确、合理地实施抗菌药物给药方案,加强抗菌药物临床合理应用的管理,减少或者延缓多重耐药菌的产生。

4.加强对医务人员的教育和培训。医疗机构对全体医务人员开展有关多重耐药菌感染及预防、控制措施等方面知识的培训,强化医务人员对多重耐药菌医院感染控制工作的重视,掌握并实施预防和控制多重耐药菌传播的策略和措施,保障患者的医疗安全。

(邵小平 刘 静)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