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药物治疗中的医学道德要求

药物治疗中的医学道德要求

时间:2023-05-0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用药是医务人员治疗疾病的重要手段之一。凡是违背医药学原理,无明确指征的用药称为滥用药或不合理用药。滥用药物的现象在临床工作中是普遍存在的,如无指征的滥用麻醉性或非麻醉性镇痛药、精神类药物、抗生素、激素等。滥用药物导致的后果主要如下。

(一)用药的伦理分析

用药是医务人员治疗疾病的重要手段之一。医生通过对因、对症的用药,能控制疾病的发生和发展,缓解症状、减轻痛苦、调整功能与恢复健康。每一种药物都具有其物理、化学特性和对人体产生一定生理效应的特性。这种特性具有两重性,既有利于医疗目的所需的药理作用,也有不利于医疗目的的不良反应(毒、副、致畸作用)。用药作为治疗手段之一,只有与医疗目的相一致的用药才是符合道德的,如消除病因、功能障碍和各种症状以恢复正常功能的用药;改善操作环境的用药,如手术中使用麻醉药物;实验性用药,如药理实验中的用药;为了恢复健康使用各种滋补药物等。

在临床诊断过程中,除符合道德的用药,还有不道德的用药,其突出表现是:用药动机不纯,如为了医生自身目的而不顾病人利益,采用欺骗病人的手段,在其身上试用医疗价值尚未确定和不符合病人疾病状况的药物,以获取资料;为了片面追求经济效益,增加医院和个人收入而开大处方、乱开方等。

(二)滥用药物的现状分析

凡是违背医药学原理,无明确指征的用药称为滥用药或不合理用药。世界卫生组织药物依赖委员会给滥用药物下了一个定义,即“跟通常的医疗实践不一致,或长期或偶然地超量使用与疾病无关的药物”。滥用药物的现象在临床工作中是普遍存在的,如无指征的滥用麻醉性或非麻醉性镇痛药、精神类药物、抗生素、激素等。

滥用药物是一种世界性的问题,造成的后果是严重的,如滥用抗生素会助长某些新的具有耐药变异的细菌繁殖,从而出现一代不易死亡的病菌,致使药物对耐药菌感染的疾病疗效下降或无效,这将在世界范围内构成致命的威胁。滥用药物导致的后果主要如下。

1.药源性疾病 药源性疾病指因药物引起的人体不良反应,并由此产生各种临床症状的疾病。如由于滥用广谱抗生素引起的二重感染等。

2.药物依赖性 药物依赖性的直接原因是滥用精神类药物,表现为精神依赖和身体依赖两个方面,如连续反复多次应用吗啡易导致成瘾,一旦停药表现为兴奋、失眠、流泪、流涕、震颤、呕吐、虚脱等,病人痛苦异常,并常常不择手段甚至采取违法手段去获取吗啡,久而久之,使病人失去劳动能力,不仅影响病人身心健康、生活和工作,而且带来一系列社会问题。

(三)药物治疗中的道德要求

1.用药要有明确目的 无论诊断用药还是治疗用药,都应该是病情所需要的,特别是治疗用药,必须在明确诊断后再选择适当的药物治疗,要坚决防止没有明确诊断就盲目滥用药物,或把没有明确指征的药物任意引进处方,尤其是毒性大的药品和麻醉药品等,更须慎用。

2.用药要尽量减少毒副作用 药物的二重性是客观存在的,医生必须熟悉药物的性能和剂量,严格掌握给药的剂量、途径和方法,配伍用药时要扬长避短,选用疗效最佳、安全、毒副作用最小的药物,且不可搞大包围用药。对容易引起变态反应的药物,必须按规定先做过敏试验,注射室要备有抗过敏及各种抢救药品,做到有备无患。对一些效能高、安全范围窄、排出较慢、毒副作用较大的药物要严格掌握用法及用量,以免出现中毒反应。

3.从病人、病种的实际出发,合理用药 从实际出发对症用药、合理用药是医生用药的基本要求。在临床用药中,既要注意病种的差异,还要注意个体差异,诸如性别、年龄、营养与精神因素,对药物的敏感性等,医生要针对具体情况进行具体分析,婴幼儿用药要考虑体重的差异,要用公式计算药量,年老体弱者往往肝、肾功能不全,药物易在体内蓄积而中毒,对中枢神经抑制药比较敏感;对于特异体质的病人常量或小量也可能发生不良反应,医生选择药物时要注意了解病人的用药史,要全面分析药物、疾病、病人等诸因素,做到因病而异,因人而异。

4.用药要把近期效果与长远效果相结合 临床上有些医务人员为迎合病人的心理要求,追求所谓“药到病除”,以显示自己“医术高明”,虽然取得病人一时信任,却为日后的治疗设置了障碍,给其他医生选择药物带来困难。因此,医生在选择药物时,在保证疗效的前提下,能用普通药物不用新特药物,能用廉价药物就不用昂贵药物,能用一线药物就不用二线药物,这样做可以提高药物的使用效益,减轻病人的经济负担,还可以减少稀有贵重资源的浪费,以达到近期效果和远期效果的统一。

5.节约用药,避免浪费 医药资源是有限的,医生给病人用药要注意节约,避免医药资源的浪费。在疗效相当的情况下,应尽量为病人选用基本药物、廉价药物、国产药,而不是贵重药、进口药。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