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施灸注意事项及异常情况处理与预防

施灸注意事项及异常情况处理与预防

时间:2023-05-0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施灸的部位应根据患者的病情、选取的穴位以及治疗要求灵活掌握。晕灸的处理与预防如下。前者慎用艾灸,后者禁用艾灸。由于操作不慎而形成的灸疮,属于细菌性感染,必须及时处理并加以预防。②适当控制施灸壮数和施灸时间,每穴施灸不得超过10壮,每次治疗的总时间原则上在30分钟之内。

(一)施术者的态度

施术者应严肃认真,专心致志,精心操作。施灸前应向患者说明灸法在治疗本病中的作用与预期效果,以及施术的要求,消除患者的恐惧心理,取得患者的合作。若需选用瘢痕灸时,必须先征得患者同意。

(二)施灸的部位

施灸的部位应根据患者的病情、选取的穴位以及治疗要求灵活掌握。一般来说,初次治疗、养生保健灸,部位宜少;待病人适应后,适当增加。

(三)施灸的环境

施灸的诊室,应注意通风,保持空气清新,避免烟尘过浓,污染空气,伤害人体。

(四)晕灸处理与预防

晕灸指施灸过程中,患者出现头晕眼花、胸闷心悸、恶心欲呕、疲乏嗜睡、全身不适,甚至面色灰白、汗出肢冷、唇甲发绀、意识丧失、昏仆在地等严重反应。其原因与体质虚弱、精神紧张、饥饿、疲劳、诊室环境不良(闷热,空气混浊,艾烟呛人)、刺激量过强(选穴过多,施灸时间过长)等因素有关。晕灸的处理与预防如下。

1.晕灸处理 ①轻度晕灸:停止施灸,将患者扶至空气流通处,抬高双腿,头部放低,静卧片刻即可;若患者仍感不适,给予温热开水或热茶饮服。②重度晕灸:停灸后平卧,针剌内关、水沟、涌泉或雀啄灸百会;若患者仍未苏醒,采用西医急救措施(输液、抗休克等)。

2.晕灸预防 饥饿患者,灸前宜适当进食;过度疲劳者、体质虚弱者,令其休息至体力基本恢复;精神紧张者,做好解释工作;还应注意环境通风,初次施灸刺激量不宜过大等。

(五)灸疗过敏处理与预防

灸疗过敏指施灸之后,灸穴周围出现红色小疹,或全身出现风团样丘疹,往往浑身发热,瘙痒难忍,严重者甚至出现胸闷、呼吸困难、面色苍白、大汗淋漓、脉象细微。导致过敏的主要原因是患者本身具有过敏体质、多有哮喘、荨麻疹史或对多种药物、花粉过敏史。过敏的出现,还可能与艾叶中含有某些致敏物质有关。

1.灸疗过敏处理 ①口服抗组胺药物(如扑尔敏)、维生素C等药物,并尽量多喝水。②症状严重者可适当应用激素,如泼尼松,每日服20~30mg,或去医院急症处理。

2.灸疗过敏预防 ①询问病史:了解有无过敏史,特别是对艾灸有无过敏史。前者慎用艾灸,后者禁用艾灸。②慎察先兆:在艾灸过程中密切观察,一旦出现过敏反应先兆时,立即停止艾灸疗法,改用他法。

(六)灸疮处理与预防

使用化脓灸而形成的灸疮,其灸疮脓液清稀色白,属于无菌性炎症,最后可结痂落脱后形成瘢痕。古人常用化脓灸,但因其施灸之灼痛,灸后留下瘢痕,令人望而生畏。因此,无需化脓的直接灸、各种隔药物灸、艾条灸等相继产生,这些灸法没有灼痛,不留瘢痕,安全有效。由于操作不慎而形成的灸疮(非化脓灸),属于细菌性感染,必须及时处理并加以预防。

1.产生灸疮的原因 灸疮是因灸后起疱所致。其原因是:①艾炷捻得太松,燃烧时部分脱落接触皮肤;②艾炷大而壮数多;③起疱后被抓破引起感染。

2.灸疮处理 ①灸疮属于细菌感染,应给予抗菌药物治疗。②灸疮之脓色黄黏稠,应切开排脓引流。

3.灸疮预防 ①艾炷要捻紧,避免大艾炷直接施灸。②适当控制施灸壮数和施灸时间,每穴施灸不得超过10壮,每次治疗的总时间原则上在30分钟之内。③及时处理灸后之水疱,嘱患者不要抓破;若水疱大者,可用消毒针管抽出疱液,用消毒纱布或淡膏药覆盖固定保护创面。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