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痹证艾灸治疗

痹证艾灸治疗

时间:2023-05-0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西医的风湿性关节炎、类风湿关节炎等疾病可参照本病治疗。行痹、痛痹、着痹、顽痹局部穴位在针刺泻法后采用温针灸1个艾条段;辨证配穴可酌情采用温针灸、隔姜灸;热痹一般不用艾灸,可用针刺泻法。酌情采用温针灸、隔姜灸治疗。对于类风湿性关节炎、骨性关节炎等顽痹,由于病情较重,易于缠绵反复,虽难以获得捷效,坚持治疗也有一定的效果。

痹证是由于风、寒、湿、热等邪气闭阻经络,阻滞气血运行,导致肢体筋骨、关节、肌肉等处发生疼痛、重着、酸楚、麻木不仁,或关节屈伸不利、僵硬、肿大、变形等症状的一种疾病。西医的风湿性关节炎、类风湿关节炎等疾病可参照本病治疗。痹证分虚、实两端,治以祛风通络、温经散寒、舒经止痛;或补虚荣络止痛。

【辨证论治】

一、实痹

发病较急,疼痛与运动障碍较重,可伴有外感表证。

(一)辨证分型

1.行痹 疼痛游走,痛无定处,时见恶风发热;舌淡,苔薄白,脉浮。

2.痛痹 疼痛较剧,痛有定处,遇寒痛增,得热痛减;苔薄白,脉弦紧。

3.着痹 疼痛重着,或有肿胀,肌肤麻木,阴雨天加重;苔白腻,脉濡缓。

4.热痹 关节红肿,灼热疼痛,活动不利,可伴发热,恶风;苔黄燥,脉滑数。

5.顽痹 痹痛日久,反复发作,疼痛较剧,固定不移,屈伸不利,骨节僵硬变形;舌有瘀斑,脉细涩。

(二)治疗方案

1.治法 通经活络,蠲痹止痛。行痹兼活血祛风,痛痹兼温经散寒,着痹兼除湿化浊,热痹兼清热消肿,顽痹兼活血逐瘀。行痹、痛痹、着痹、顽痹局部穴位(分部处方)在针刺泻法后采用温针灸1个艾条段(2~3cm长,燃烧时间20~30分钟);辨证配穴可酌情采用温针灸、隔姜灸;热痹一般不用艾灸,可用针刺泻法。(针剌内容参见《中医针刺疗法教程》,以下俱同)。

2.处方 分部处方如下。

(1)肩部:肩髃、肩髎、肩贞、臑俞、阿是穴。

(2)肘部:曲池、手三里、天井、少海、阿是穴。

(3)腕部:阳池、外关、合谷、腕骨、阿是穴。

(4)髋部:环跳、居髎,秩边、阿是穴。

(5)膝部:膝眼、梁丘、血海、阳陵泉、阴陵泉。

(6)踝部:昆仑、丘墟、申脉、照海、阿是穴。

辨证配穴:行痹加膈俞、肝俞;痛痹加肾俞、命门;着痹加阴陵泉、足三里;热痹加合谷、曲池;顽痹加合谷、太冲。

3.疗程 每日治疗1次,10次为1个疗程。

4.方解 分部处方之局部取穴可疏通经络气血,使营卫调和而风寒湿热等邪气无所依附。行痹加血会膈俞、血海以活血调血,遵“治风先治血,血行风自灭”之义;痛痹加肾俞、命门以温补阳气、祛寒外出;着痹加脾胃经之合穴阴陵泉、足三里,以健脾祛湿;热痹加合谷、曲池清泻热毒;顽痹加四关穴合谷、太冲,以开关逐邪,行气活血,化瘀通络。

二、虚痹

发病较缓,疼痛与运动障碍较轻,伴有虚证。

(一)辨证分型

1.气血虚痹 痹症日久不愈,骨节酸痛,时重时轻,面黄少华,气短,自汗,头晕;舌淡,脉细。

2.阳虚痹证 痹症日久不愈,骨节疼痛,关节僵硬变形,形寒肢冷,腰膝酸软;舌淡白,脉沉弱。

3.阴虚痹证 痹症日久不愈,骨节疼痛,筋脉拘急牵引,盗汗,烦躁;舌红少苔,脉细数。

(二)治疗方案

1.治法 补虚荣络止痛。气血虚痹益气养血,荣络止痛;阳虚痹证温阳益气,荣络止痛;阴虚痹证调补肝肾,荣络止痛。酌情采用温针灸、隔姜灸治疗。

2.处方 分部处方:同上述实痹。辨证配穴:气血虚痹加足三里、三阴交;阳虚痹证加命门、肾俞;阴虚痹证加太冲,太溪。

3.疗程 每日治疗1次,10次为1个疗程。

4.方解 分部处方之局部取穴可疏通经络气血,使营卫调和而风寒湿热等邪气无所依附。气血虚痹加脾胃经脉的足三里、三阴交,以健运脾胃,生化气血;阳虚痹证加命门、肾俞以温阳益气;阴虚痹证加太冲、太溪以调补肝肾、舒缓筋骨。各穴相配共奏补虚荣络之功。

【腧穴定位】(图5-1)

图5-1 痹证艾灸穴位

【操作流程】

(一)温针灸

(1)在针刺得气、补泻之后,将针留在适当的深度。

(2)截取2cm的艾卷1段,在其一端的中心穿一小孔,装在针柄上,艾段与皮肤的距离为2~3cm。

(3)在灸穴周围垫上小纸片,以防艾火落下烫伤皮肤。

(4)用火柴或打火机点燃艾段下方施灸。

(5)艾段燃尽(20~30分钟),用厚纸片将艾灰除去,取走隔热纸片,然后按常规出针。

(二)隔姜灸

(1)根据治疗取穴方便,患者仰卧位或俯卧位。

(2)将新鲜生姜切成约0.3cm厚(约1元硬币厚)的薄片,中间用针穿刺数孔,上置大、中艾炷,放在穴位上线香点燃。

(3)当患者感到灼痛时,可将姜片稍许上提,使之离开皮肤片刻,旋即放下,或在姜片下衬一些纸片,放下再灸。

(4)艾炷燃尽,除去灰烬,另换一炷依前法再灸,直到局部皮肤潮红为止,一般每穴灸5~8壮。

(5)灸毕,去除姜片。一般灸处无需处理,若有轻微烫伤,局部涂擦万花油即可。

【重点提示】

1.温针灸法针刺时宜深浅适度,太浅则装艾后悬起过高,患者无温热感;太深则装艾后容易烫伤穴位皮肤。

2.温针灸法留置过程中嘱患者勿移动体位,防止烫伤皮肤,烧坏床单等物品。

3.施隔姜灸过程中,患者灼痛时应及时提起姜片,防止灼伤。

【技术要领】(图5-2~图5-13)

图5-2 肩部肩髃、肩髎:温针灸20~30分钟

图5-3 肘部(曲池、手三里)温针灸20~30分钟

图5-4 (A,B)腕部(外关、合谷、阳池)温针灸20~30分钟

图5-5 (A,B) 髋部(居髎、环跳、秩边)温针灸20~30分钟

图5-6 膝部膝眼、梁丘、阳陵泉:温针灸20~30分钟

图5-7 踝部:昆仑、丘墟:温针灸20~30分钟

图5-8 命门、肾俞:隔姜灸5~8壮

图5-9 阴陵泉、足三里:温针灸20~30分钟

图5-10 肝俞、膈俞:隔姜灸5~8壮

图5-11 合谷:温针灸20~30分钟

图5-12 太冲、太溪:温针灸20~30分钟

图5-13 足三里、三阴交:温针灸20~30分钟

【专家点睛】

1.灸法治疗痹证有较好的效果,尤其是对风湿性关节炎等。对于类风湿性关节炎、骨性关节炎等顽痹,由于病情较重,易于缠绵反复,虽难以获得捷效,坚持治疗也有一定的效果。

2.本病应注意排除骨结核、肿瘤,以免延误病情。

3.患者平时应注意关节保暖防寒,避免劳累及过度活动。

参考文献

[1] 陆寿康主编.刺法灸法学[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7:85-87.

[2] 冯淑兰主编.刺法灸法学技能实训[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11:102-111.

[3] 王启才主编.针灸治疗学[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3:57-60.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