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中风后遗症艾灸治疗

中风后遗症艾灸治疗

时间:2023-05-0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中风后遗症是脑出血和脑梗死等急性脑血管疾病发生后所遗留的一组临床综合症状,以半身偏瘫为其主要临床表现。中医学主要分风痰瘀阻、气虚络瘀、肝肾亏虚3型,治以行气活血,通经活络,调理阴阳。采用温针灸、艾条温和灸治疗。

中风后遗症是脑出血和脑梗死等急性脑血管疾病发生后所遗留的一组临床综合症状,以半身偏瘫(包括面瘫)为其主要临床表现。中医学主要分风痰瘀阻、气虚络瘀、肝肾亏虚3型,治以行气活血,通经活络,调理阴阳。

【辨证论治】

(一)辨证分型

1.风痰瘀阻 半身不遂,口眼斜,肢体麻木,语言不利;苔滑腻,舌黯紫,脉弦滑。

2.气虚络瘀 肢体偏枯不用,肢软无力,面色萎黄;舌质淡紫或有瘀斑,苔薄白,脉细涩或细弱。

3.肝肾亏虚 半身不遂,患肢僵硬,拘挛变形,舌强不语,偏瘫,肢体肌肉萎缩;舌红脉细或舌淡红脉沉细。

(二)治疗方案

1.治法 行气活血,通经活络,调理阴阳。风痰瘀阻型兼搜风化痰,行瘀通络;气虚络瘀型兼益气养血,化瘀通络;肝肾亏虚型兼滋养肝肾。采用温针灸、艾条温和灸治疗。

2.处方 以阳明经穴为主。主穴:肩髃、曲池、外关、伏兔、足三里、三阴交。辨证配穴:风痰瘀阻型加风市、丰隆;气虚络瘀型加气海、阳陵泉;肝肾亏虚型加太冲、太溪。口角斜加地仓、迎香、颊车。

3.疗程 每日1次,10次为1疗程。

4.方解 阳明为多气多血之经,手足阳明的肩髃、曲池、伏兔、足三里行气活血,通经活络,促进四肢功能恢复;外关、三阴交行气活血,疏通腕、踝部之气血。风痰瘀阻型加风巿、丰隆,以搜风化痰,行瘀通络;气虚络瘀型加气海、阳陵泉,以益气养血,化瘀通络;肝肾亏虚型加太冲、太溪,以补益肝肾;地仓、迎香、颊车调理局部经气,活血舒筋。

【腧穴定位】(图6-1)

图6-1 中风后遗症艾灸穴位

【操作流程】

(一)温针灸

1.在针刺得气、补泻之后,将针留在适当的深度。

2.截取2cm的艾卷1段,在其一端的中心穿一小孔,装在针柄上,艾段与皮肤的距离为2~3cm。

3.在灸穴周围垫上小纸片,以防艾火落下烫伤皮肤。

4.用火柴或打火机点燃艾段下方施灸。

5.艾段燃尽(20~30分钟),用厚纸片将艾灰除去,取走隔热纸片,然后按常规出针。

(二)艾条温和灸

1.根据治疗取穴方便,患者仰卧位或俯卧位。

2.选用纯艾条,点燃一端。

3.隔施灸穴位上方2~3cm固定熏烤。

4.当艾条燃端产生灰烬时,将灰烬弹至医用垃圾盘内,继续施灸。

5.灸至皮肤红晕即可,一般每穴灸5~10分钟。

【重点提示】

1.温针灸法针刺时宜深浅适度,太浅则装艾后悬起过高,患者无温热感;太深则装艾后容易烫伤穴位皮肤。

2.温针灸法留置过程中嘱患者勿移动体位,防止烫伤皮肤,烧坏床单等物品。

3.施艾灸温和灸时,手持艾条不要移动,不可距局部皮肤太近,以免烫伤。

【技术要领】(图6-2~图6-11)

图6-2 (A,B)肩髃、曲池、外关:温针灸20~30分钟

图6-3 伏兔、足三里:温针灸20~30分钟

图6-4 三阴交:温针灸20~30分钟

图6-5 迎香:艾条温和灸5~10分钟

图6-6 颊车:艾条温和灸5~10分钟

图6-7 风市、丰隆:艾条温和灸5~10分钟

图6-8 气海:艾条温和灸5~10分钟

图6-9 阳陵泉:艾条温和灸5~10分钟

图6-10 太冲、太溪:艾条温和灸5~10分钟

图6-11 地仓:艾条温和灸5~10分钟

【专家点睛】

1.灸法对于肢体运动功能的康复有促进作用,治疗越早效果越好。治疗期间应配合功能锻炼。

2.中风患者应注意防止压疮,保证呼吸道通畅。

3.本病重在预防,如年逾四十,经常出现头晕头痛、肢体麻木,偶有发作性语言不利,肢体痿软无力者,多为中风先兆,应加强防治。

参考文献

[1] 陆寿康主编.刺法灸法学[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7:83-89.

[2] 冯淑兰主编.刺法灸法学技能实训[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11:98-118.

[3] 王启才主编.针灸治疗学[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3:66-69.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