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腹痛艾灸治疗

腹痛艾灸治疗

时间:2023-05-0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腹痛是指胃脘以下、耻骨联合以上部位发生的以疼痛为主要表现的病证。腹痛是临床常见症状,西医的急、慢性肠炎、胃肠痉挛、肠道激惹综合征等疾病引起的腹痛,可参照本病治疗。本病临床上常分为饮食停滞、肝郁气滞、寒邪内阻、脾阳不振4型。采用隔姜灸(腹背穴)、艾条温和灸(四肢穴)治疗。

腹痛是指胃脘以下、耻骨联合以上部位发生的以疼痛为主要表现的病证。腹痛是临床常见症状,西医的急、慢性肠炎、胃肠痉挛、肠道激惹综合征等疾病引起的腹痛,可参照本病治疗。本病临床上常分为饮食停滞、肝郁气滞、寒邪内阻、脾阳不振4型。治以消食、疏肝、散寒、温脾。

【辨证论治】

(一)辨证分型

1.饮食停滞 暴饮暴食后脘腹胀痛、拒按,嗳腐吞酸,恶食,得吐泻后痛减;舌苔厚腻,脉滑。

2.肝郁气滞 侧腹胀痛,痛则欲便,便后痛缓,喜叹息,得嗳气或矢气则减,遇恼怒则剧;苔薄白,脉弦。

3.寒邪内阻 腹痛,拒按,多因感寒饮冷突发腹部拘急剧痛,得温痛减,遇寒更甚;舌苔薄白,脉沉紧。

4.脾阳不振 腹痛隐隐,时作时止,喜温喜按,每食生冷或饥饿、劳累后加重,进食及休息后痛减;舌淡、苔薄,脉沉细。

(二)治疗方案

1.治法 饮食停滞者消食化积,肝郁气滞者疏肝导滞,寒邪内阻者温中散寒,脾阳不振温壮脾阳。采用隔姜灸(腹背穴)、艾条温和灸(四肢穴)治疗。

2.处方 主穴:天枢、关元、中脘、足三里。辨证配穴:饮食停滞加里内庭(足底第2、3趾间,与内庭相对处),肝郁气滞加太冲,寒邪内阻加气海,脾阳不振加脾俞。

3.疗程 每日治疗1次,10次为1个疗程。

4.方解 中脘为胃之募穴,腑之会,天枢为大肠募穴,关元为小肠募穴,足三里乃胃之下合穴,合穴,4穴合用可调理胃肠之气机,通调腑气止痛。饮食停滞加消食之经验效穴里内庭消食导滞,肝郁气滞加太冲疏肝解郁,寒邪内阻加气海温中散寒,脾阳不振加脾俞温壮脾阳。

【腧穴定位】(图12-1)

图12-1 腹痛艾灸穴位

【操作流程】

(一)隔姜灸

1.根据治疗取穴方便,患者仰卧位或俯卧位。

2.切取生姜片,直径2~3cm,厚约0.3cm(约1元硬币厚),在姜片中心处用毫针穿刺数孔。

3.将姜片置于腧穴之上,再把中艾炷或大艾炷置于姜片上,线香或打火机点燃艾炷顶端待其燃烧。

4.当患者灼痛难忍时,医者提起姜片,稍待片刻后放下再灸。

5.艾炷燃尽,除去艾灰,另换一炷依前法再灸,直到局部皮肤潮红为止,一般每穴灸5~8壮。

6.灸毕,去除姜片,局部用温水擦拭干净。

(二)艾条温和灸

1.根据治疗取穴方便,患者仰卧位或俯卧位。

2.取艾条一根并将其一端点燃,对准应灸的腧穴部位,距离皮肤2~3cm,进行熏烤,

3.使患者局部有温热感而无灼痛为宜,一般每穴灸5~10分钟,至皮肤红晕为度。

【重点提示】

1.施隔姜灸过程中,患者灼痛时应及时提起姜片,防止灼伤。

2.施艾条温和灸时,手持艾条不要移动,不可距局部皮肤太近,以免烫伤。

【技术要领】(图12-2~图12-7)

图12-2 中脘、天枢、关元:隔姜灸5~8壮

图12-3 足三里:艾条温和灸5~10分钟

图12-4 里内庭:艾条温和灸5~10分钟

图12-5 太冲:艾条温和灸5~10分钟

图12-6 气海:隔姜灸5~8壮

图12-7 脾俞:隔姜灸5~8壮

【专家点睛】

1.灸法治疗腹痛有较好的效果,但止痛后应明确诊断,积极治疗原发痛。

2.急腹症引起的腹痛,一般不做灸法治疗。应采取其他治疗措施或转手术治疗,以免延误病情。

参考文献

[1] 陆寿康主编.刺法灸法学[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7:85-87.

[2] 冯淑兰主编.刺法灸法学技能实训[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11:102-111.

[3] 王启才主编.针灸治疗学[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7:112-114.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