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血压是指成年人的血压持续低于90/60mmHg(老年人低于100/70mmHg)。病情轻微症状可有:头晕、头痛、食欲缺乏、疲劳、脸色苍白、消化不良、晕车船等;严重症状包括:直立性眩晕、四肢冷、心悸、呼吸困难、共济失调、发音含糊、甚至晕厥、需长期卧床。中医学认为,本病临床分为心阳不振型、中气不足型、心肾阳虚型和阳气虚脱型,治疗原则以补益气血、振奋阳气为主。
【辨证论治】
(一)辨证分型
1.心阳不振 头晕健忘,精神萎靡,神疲嗜睡,面色苍白,四肢乏力,手足发凉;舌淡、舌体胖嫩,脉沉细或缓而无力。
2.中气不足 头晕,气短,自汗,四肢酸软,食欲缺乏;舌淡、苔白,脉缓无力。
3.心肾阳虚 头晕耳鸣,心悸怔仲,腰膝酸软,汗出肢冷,手足发凉,性欲减退,夜尿多;舌质淡、苔薄白,脉沉细。
4.阳气虚脱 头晕,面色苍白,恶心呕吐,汗出肢冷,步态不稳,不能站立,神志恍惚,甚则晕厥;舌质淡,脉沉细无力。
(二)治疗方案
1.治法 补益气血,振奋阳气。心阳不振型振奋心阳;中气不足型补中益气;心肾阳虚型温补心肾;阳气虚脱型回阳固脱。采用艾条温和灸、艾炷隔附子饼灸治疗。
2.处方 主穴:百会、气海、内关、足三里。辨证配穴:心阳不振型加心俞、厥阴俞;中气不足型加脾俞、胃俞;心肾阳虚型加心俞、肾俞;阳气虚脱型加关元、神阙。
3.疗程 每日1次,10次为1个疗程。
4.方解 主穴百会属督脉,居人身最高处,灸之以升阳止眩;任脉气海穴以补气强身;心包经内关穴以强心升压,胃经足三里穴以补益气血。心阳不振型加心背俞穴心俞、心包背俞穴厥阴俞,以振奋心阳;中气不足型加脾背俞穴脾俞、胃背俞穴胃俞,以补中益气;心肾阳虚型加心背俞穴心俞、肾背俞穴肾俞,以温补心肾;阳气虚脱型加任脉关元穴、神阙穴,以回阳固脱。
【腧穴定位】(图17-1)
图17-1 低血压艾灸穴位
【操作流程】
(一)艾条温和灸
1.根据治疗取穴方便,患者仰卧位或俯卧位。
2.选用纯艾条,点燃一端,距穴位上方2~3cm固定熏烤。
3.当艾条燃端产生灰烬时,将灰烬弹至医用垃圾盘内,继续施灸。
4.灸至皮肤红晕即可,一般每穴灸5~10分钟。
(二)艾炷隔附子饼灸
1.根据治疗取穴方便,患者仰卧位或俯卧位。
2.取适量附子粉,用少许黄酒调和,稀稠软硬适度,做成直径2~3cm,厚约0.4cm(约1元硬币厚)的小饼,在附子饼中心处用毫针穿刺数孔。
3.将附子饼置于腧穴之上,再把中艾炷或大艾炷置于附子饼上,线香或打火机点燃艾炷顶端待其燃烧。
4.艾炷燃尽,除去艾灰,另换一炷依前法再灸,直到局部皮肤潮红为止,一般每穴灸5~8壮。
5.灸毕,去除附子饼,局部用温水擦拭干净。
【重点提示】
1.施艾条温和灸时,手持艾条不要移动,不可距局部皮肤太近,以免烫伤。
2.施隔附子饼灸时,若施灸过程中患者感到灼热难忍,可将附子饼抬离皮肤片刻,再继续施灸。
3.轻症可隔日治疗1次,重症每日治疗1~2次。阳气虚脱型宜重灸几十壮乃至几百壮,并配合西医急救措施。
【操作流程】(图17-2~图17-9)
图17-2 百会:艾条温和灸5~10分钟
图17-3 内关:艾炷隔附子饼灸5~8壮
图17-4 足三里:艾条温和灸5~10分钟
图17-5 气海:艾炷隔附子饼灸5~8壮
图17-6 (A,B)关元、神阙(先垫盐):艾炷隔附子饼灸5~8壮
图17-7 心俞、厥阴俞:艾炷隔附子饼灸5~8壮
图17-8 脾俞、胃俞:艾炷隔附子饼灸5~8壮
图17-9 肾俞:艾炷隔附子饼灸5~8壮
【专家点睛】
1.灸法对本病有较好的升压作用,但因低血压症多伴有或继发于相关疾病,因此应明确诊断,积极治疗相关病症,血压过低、病情危急时,应去医院急救处理。
2.老年低血压患者,平时行动不可过快过猛。从卧位或坐位起立时,动作应缓慢进行。
3.患者应积极参加体育锻炼,改善体质,增加营养,多吃营养丰富的食物,如瘦猪肉、禽蛋类。
参考文献
[1] 陆寿康主编.刺法灸法学[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7:83-89.
[2] 冯淑兰主编.刺法灸法学技能实训[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11:98-118.
[3] 王启才主编.针灸治疗学[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3:78-80.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