痿证是由邪热伤津,或气阴不足而致筋脉失养,以四肢筋肉弛缓无力,甚则肌肉萎缩或瘫痪为主要表现的一种病证。初起多有发热,继则上肢或下肢,偏左或偏右痿软无力,重者下肢完全不能运动,肌肉日渐瘦消,但无疼痛症状。西医的周围神经病变、脊髓病变、肌萎缩侧索硬化、周期性麻痹等疾病可参照本病治疗。灸法治疗该病,以疏调气血为主,多取阳明经穴,上肢多取手阳明,下肢多取足阳明经穴。
【辨证论治】
(一)辨证分型
1.肺热津伤 病起发热,或热退后突然出现肢体软弱无力,咽干呛咳,皮肤干燥,心烦口渴,小便黄少,大便干燥;舌质红苔黄,脉细数。
2.湿热浸淫 四肢痿软,肢体困重,足胫热蒸,尿短赤涩,发热,胸闷脘痞,肢体麻木,微肿;舌质红苔黄腻,脉濡数或滑数。
3.脾胃虚弱 肢体痿软无力,食少,便溏,腹胀,面浮,面色不华,气短,神疲乏力;舌淡,苔薄白,脉细弱。
4.肝肾亏损 起病缓慢,下肢痿软无力,腰脊酸软,不能久立,下肢痿软,甚则步履全废,腿胫大肉渐脱,目眩发落,耳鸣咽干,遗精或遗尿,或见妇女月经不调;舌红少苔,脉细数。
5.脉络瘀阻 四肢痿软,肌肉消瘦,手足麻木不仁,四肢青筋暴露,伴有肌肉活动时隐痛不适,舌痿不能伸缩;舌质黯淡或有瘀点瘀斑,脉细涩。
(二)治疗方案
1.治法 “治痿独取阳明”,取阳明经穴为主。肺热津伤型兼清热润燥,养阴生津;湿热浸淫型兼清热利湿,通利经脉;脾胃虚弱型兼补中益气,健脾升清;肝肾亏损型兼补益肝肾,滋阴清热;脉络瘀阻型益气养营,活血行瘀。痿证急性期以肺热和湿热多见,这两型不适合灸法治疗,宜用针刺治疗(参见《中医针刺疗法教程》)。其他3型可采用温针灸(四肢穴)、隔姜灸(背部穴)治疗。
2.处方 上肢痿证主穴:肩髃、曲池、外关、合谷;下肢痿证主穴:髀关、伏兔、足三里、阳陵泉、三阴交、太冲。辨证配穴:肺热津伤型加鱼际、尺泽;湿热浸淫型加内庭、阴陵泉;脾胃虚弱型加脾俞、胃俞;肝肾亏损型加肝俞、肾俞;脉络瘀阻型加膈俞、肝俞。
3.疗程 每日1次,10次为1个疗程。
4.方解 阳明经为多气多血之经,手足阳明经穴能行气活血,通经活络,促进四肢的气血循环,利于痿证康复;阳陵泉(筋会)、外关活络舒筋;三阴交、太冲养血柔筋。肺热津伤型加鱼际、尺泽,以清热存阴;湿热侵淫型加内庭、阴陵泉,以清热利湿;脾胃虚弱型加脾俞、胃俞,以健脾益气;肝肾亏损型加肝俞、肾俞,以补益肝肾,强健筋骨;脉络瘀阻型加膈俞、肝俞,以活血祛瘀通络。
【腧穴定位】(图18-1)
图18-1 痿证艾灸穴位
【操作流程】
(一)温针灸
1.根据治疗取穴方便,患者仰卧位或俯卧位。
2.患者先进行针刺,行针补泻之后再在针柄上装上2~3cm长的艾条段。
3.艾条段与穴位皮肤相距2~3cm,在针与皮肤之间隔上一厚纸片(或隔热材料)。
4.点燃艾条段下方,待艾段下方全部燃着之后,留置20~30分钟,以艾段燃透为度。
5.待艾段燃透之后,术者持镊子或血管钳夹住针柄下段,将带有艾灰的毫针迅速拔出,放在医用垃圾盘内。
6.取走隔热纸片,用75%的酒精棉球擦拭穴位皮肤。
(二)隔姜灸
1.根据治疗取穴方便,患者仰卧位或俯卧位。
2.将鲜生姜切成直径约2cm、厚度约0.3cm的薄片,在姜片中心处用毫针穿刺数孔。
3.将姜片置于腧穴之上,再把中艾炷或大艾炷置于姜片上,线香或打火机点燃艾炷顶端待其燃烧。
4.灼痛时,可将姜片提起片刻,或缓慢移动以减痛。
5.艾炷燃尽,除去艾灰,另换一炷依前法再灸,直到局部皮肤潮红为止,一般每穴灸5~8壮。
6.灸毕,去除姜片,局部用温水擦拭干净。
【重点提示】
1.温针灸法针刺时宜深浅适度,太浅则装艾后悬起过高,患者无温热感;太深则装艾后容易烫伤穴位皮肤。
2.温针灸法留置过程中嘱患者勿移动体位,防止烫伤皮肤,烧坏床单等物品。
3.施隔姜灸过程中,若患者灼痛时必须及时提起姜片,防止灼伤。
【操作流程】(图18-2~图18-9)
图18-2 足三里、阳陵泉:温针灸20~30分钟
图18-3 髀关、伏兔:温针灸20~30分钟
图18-4 三阴交、太冲:温针灸20~30分钟
图18-5 肩髃、曲池:温针灸20~30分钟
图18-6 合谷、外关:温针灸20~30分钟
图18-7 脾俞、胃俞:隔姜灸5~8壮
图18-8 肝俞、肾俞:隔姜灸5~8壮
图18-9 膈俞、肝俞:隔姜灸5~8壮
【专家点睛】
1.灸法治疗本病有较好的疗效,但疗程较长。
2.本病在急性期应注意休息,饮食应富含营养和易于消化。
3.本病可出现肢体瘫痪,卧床期间应经常翻身,防止压疮,应加强主动及被动的肢体功能锻炼。
4.若久病畸形者应配合其他疗法。
参考文献
[1] 陆寿康主编.刺法灸法学[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7:83-89.
[2] 冯淑兰主编.刺法灸法学技能实训[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11:98-118.
[3] 王启才主编.针灸治疗学[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3:63-65.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