疳证是由于喂养不当,或因多种疾病的影响,致使脾胃受损,影响小儿生长发育的慢性疾病。相当于西医学的小儿营养不良及部分寄生虫病。多见于5岁以下的婴幼儿。“疳”有两种含义:一为“疳者甘也”,谓其病由恣食肥甘厚腻所致;二为“疳者干也”,是指病见气液干涸,形体干瘪消瘦的临床特征。前者言其病因,后者言其病机和症状。中医学对本病一般分疳气、疳积、干疳3型论治,治以运脾导滞消疳。
【辨证论治】
(一)辨证分型
1.疳气 形体略较消瘦,面色萎黄少华,毛发稀疏,食欲缺乏,或能食善饥,大便干稀不调,精神欠佳,易发脾气;舌淡红,苔薄微腻,脉细滑。
2.疳积 形体明显消瘦,面色萎黄无华,肚腹膨胀,甚则青筋暴露,毛发稀疏如穗,精神不振或易烦躁激动,睡眠不宁,或喜揉眉挖鼻,咬指磨牙,动作异常,食欲减退或善食易饥,或嗜食生米、泥土等异物,大便下虫;舌淡,苔薄腻,脉沉细。
3.干疳 极度消瘦,呈老人貌,皮肤干瘪起皱,皮包骨头,精神萎靡,啼哭无力且无泪,毛发干枯,腹凹如舟,或见肢体浮肿,或有紫癜、鼻衄、齿衄等,大便稀溏或便秘,时有低热,口唇干燥;舌淡或光红少津,脉沉细弱。
(二)治疗方案
1.治法 健运脾胃,补益气血,消积导滞。可采用隔姜灸、艾条温和灸治疗。
2.处方 主穴:四缝、中脘、胃俞、足三里。辨证配穴:疳气者加章门、脾俞;疳积加建里、天枢;干疳加肝俞、膈俞。
3.疗程 每日治疗1次,7次为1个疗程。
4.方解 四缝是治疗疳积的经验效穴,现代研究表明,灸四缝穴能增强多种消化酶的活性;中脘乃胃募、脏会穴,胃俞为胃之背俞穴,二穴合用乃俞募配穴,足三里是胃的下合穴,3穴并用共奏健运脾胃、益气养血、通调腑气、理气消疳之功。疳气加章门、脾俞健运脾胃;疳积加建里、天枢消积导滞;干疳加肝俞、膈俞调养气血。
【腧穴定位】(图20-1)
图20-1 小儿疳证艾灸穴位
【操作流程】
(一)隔姜灸
1.根据治疗取穴方便,患儿仰卧位或俯卧位。
2.切取生姜片,直径2~3cm,厚约0.3cm(约1元硬币厚),在姜片中心处用毫针穿刺数孔。
3.将姜片置于腧穴之上,再把中艾炷置于姜片上,线香或打火机点燃艾炷顶端待其燃烧。
4.当患者灼痛难忍时,医者提起姜片,稍待片刻后放下再灸。
5.艾炷燃尽,除去艾灰,另换一炷依前法再灸,直到局部皮肤潮红为止,一般每穴灸3~5壮。
6.灸毕,去除姜片,局部用温水擦拭干净。
(二)艾条温和灸
1.根据治疗取穴方便,患儿仰卧位或俯卧位。
2.选用纯艾条,点燃一端,对准应灸的腧穴部位,距离皮肤2~3cm固定熏烤。
3.灸至皮肤红晕即可,一般每穴约灸5分钟。
【重点提示】
1.施隔姜灸过程中,患儿灼痛时应及时提起姜片,防止灼伤。
2.施隔姜灸时应注意勿移动体位,防止烫伤皮肤。
3.施艾条温和灸时,为防止烫伤,施灸者应用示、中两指放在施灸穴位两侧,感受温度。
【技术要领】(图20-2~图20-9)
图20-2 四缝:艾条温和灸约5分钟
图20-3 中脘:隔姜灸3~5壮
图20-4 胃俞:隔姜灸3~5壮
图20-5 足三里:艾条温和灸约5分钟
图20-6 章门:艾条温和灸约5分钟
图20-7 脾俞:隔姜灸3~5壮
图20-8 建里、天枢:隔姜灸3~5壮
图20-9 肝俞、膈俞:隔姜灸3~5壮
【专家点睛】
1.艾灸对疳气、疳积疗效较好。如感染虫疾还应配合药物治疗。
2.平素要注意小儿的饮食调理,营养搭配合理,食有节制,不可养成偏食和挑食的习惯。
3.注意饮食卫生,预防各种肠道传染病和寄生虫病。
4.多去户外活动,呼吸新鲜空气,多晒太阳。以增强体质,增进健康。
参考文献
[1] 陆寿康主编.刺法灸法学[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7:85-87.
[2] 冯淑兰主编.刺法灸法学技能实训[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11:102-111.
[3] 王启才主编.针灸治疗学[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3:146-147.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