胎位不正是指孕妇在妊娠7个月之后产科检查时发现胎位异常。多见于腹壁松弛的孕妇或经产妇,是导致难产的主要因素之一。中医学认为,本病与肾虚寒凝、脾虚湿滞与肝气郁结有关。治以益肾暖胞、健脾化湿、疏肝解郁、调理胞宫气血为主。
【辨证论治】
(一)辨证分型
1.肝气郁结 精神抑郁或烦躁易怒,胁肋胀痛,嗳气不舒,大便不调;舌红、苔微黄,脉弦滑。
2.肾虚寒凝 形弱体瘦,四肢不温,神疲倦怠,腰酸腹冷;舌淡、苔薄白,脉滑无力。
3.脾虚湿滞 形盛体胖,神疲嗜卧,四肢乏力;舌胖大而淡、苔白腻,脉濡滑。
(二)治疗方案
1.治法 益肾暖胞,健脾化湿,疏肝解郁,调理胞宫气血。采用艾条温和灸治疗。
2.处方 主穴:至阴、太溪、三阴交。辨证配穴:肾虚寒凝加照海、复溜;脾虚湿滞加足三里、阴陵泉;肝气郁结加太冲、阳陵泉。
3.疗程 每日治疗1次,10次为1个疗程,灸至胎位转正为止。
4.方解 至阴为足太阳膀胱经井穴,五行属金,足太阳经气由此入足少阴肾经,能助肾水,调肾气,为矫正胎位之经验效穴;太溪为足少阴肾经原穴,补肾理胞;三阴交为肝、脾、肾三经交会穴,可健脾、疏肝、益肾、化瘀滞、理胞宫,为女科要穴,有辅助转胎之效。肾虚寒凝加灸照海、复溜能温肾暖胞以助肾气;脾虚湿滞加灸足三里、阴陵泉健脾化浊以导湿滞;肝气郁结加灸太冲、阳陵泉疏肝解郁、理气行滞。
【腧穴定位】(图23-1)
图23-1 胎位不正艾灸穴位
【操作流程】
1.嘱咐孕妇排空小便,松解腰带,躺于睡椅上或半卧位于床上。
2.选用纯艾条,点燃一端。
3.对准应灸的腧穴部位,距离皮肤2~3cm固定熏烤。
4.灸至皮肤红晕即可,灸5~10分钟(至阴穴可灸15~20分钟)。
【重点提示】
1.孕妇不宜俯卧位,尽量避免取腰背部腧穴。
2.操作前应排空小便,解松腰带。
3.根据大量的临床观察,至阴穴温和灸对胎位不正有较好的疗效。
【技术要领】(图23-2~图23-7)
图23-2 至阴穴艾条灸:嘱孕妇半卧位或躺于睡椅上,松解腰带。点燃纯艾条一端,对准至阴穴,距离皮肤2~3cm固定熏烤,灸至皮肤红晕即可,灸15~20分钟
图23-3 太溪、三阴交:艾条温和灸5~10分钟
图23-4 照海、复溜:艾条温和灸5~10分钟
图23-5 阴陵泉:艾条温和灸5~10分钟
图23-6 足三里:艾条温和灸5~10分钟
图23-7 阳陵泉、太冲:艾条温和灸5~10分钟
【专家点睛】
1.患妇不宜久坐久卧,要增加诸如散步,揉腹,转腰等轻柔的活动。
2.怀孕妇女不必焦虑愁闷,情绪不好不利转变胎位。
3.因子宫畸形、骨盆狭窄、骨盆肿瘤等因素导致的胎位不正,不适合艾灸治疗。应尽早转妇产科处理,以免发生意外。
4.忌寒凉性及胀气性食品,如西瓜、螺蛳、蛏子、山芋、豆类等。
5.大便要畅通,养成每日定时排便的习惯。
参考文献
[1] 陆寿康主编.刺法灸法学[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7:85-87.
[2] 冯淑兰主编.刺法灸法学技能实训[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11:102-111.
[3] 王启才主编.针灸治疗学[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3:166-168.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