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系膜增殖性肾小球肾炎

系膜增殖性肾小球肾炎

时间:2023-05-0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肾穿刺病理诊断为系膜增殖性肾小球肾炎,病情反复发作,以往多用激素治疗。临证心悟:在我国原发性肾小球肾炎中,系膜增殖性肾小球肾炎发病率为39.8%~49%,是最常见的病理类型。长期以来,湿热为慢性肾小球肾炎的主要病邪已为中医界公认。患慢性肾小球肾炎3个月,经肾穿刺病理诊断为系膜增殖性肾小球肾炎。婚后不久即患肾病。

病例1

患者于某,男,46岁。2000年6月13日入院。患难治性肾病综合征,病理诊断为系膜增殖性肾小球肾炎。另有慢性支气管炎、肺气肿病史30余年。

住院最初2个月应用中西药物治疗毫无起色,水肿难以消退,且大量蛋白尿持续。后来我对此做了研究,认为患者是肺脾肾气虚,而且是纯虚证。辨证依据有:①全身消瘦,肌肉萎缩,皮肤弹性差;②极易感染,住院后感冒包括并发肺炎、气胸共感染8次;③食欲差,纳少,胃中不适,厌恶服药,对泼尼松、环磷酰胺、雷公藤多苷片以及补虚祛邪中药煎剂都不能耐受。我决定让患者服用四君子汤、固本咳喘片,每天服冬虫夏草胶囊约2g(自备)。偶尔使用小剂量抗生素及利尿剂。

处方:党参20g,白术10g,茯苓15g,山药30g,白扁豆15g,大枣15g,炙甘草3g。每日1剂,水煎服。

在以后近半年时间中,未再出现感染,食欲好转,精力增加。水肿逐渐消退,体重由58kg降至49kg。24小时尿蛋白定量,逐渐减少,依次为10g,5.47g,6.6g,6.74g,4.86g,4.79g,4.5g,3.06g,3g。肾功能改善,血肌酐由189.6μmol/L下降至151.9μmol/L。遗憾的是低蛋白血症住院前后无明显变化。

临证心悟:本例病理诊断为系膜增殖性肾小球肾炎,临床表现为难治性肾病综合征。因为难治,患者从新疆阿克苏乘飞机来南京治病,且住院长达8~9个月。现在中医界谈到慢性肾小球肾炎,谈到肾病综合征,一派虚实夹杂说。假如有大量蛋白尿存在,我总是考虑湿热病邪,兼有全身虚弱,虚中夹实病机也成立。然而最初临床实践2个月教训了我,本患者是肺脾肾气虚证,而且是纯虚证。虚劳成极,是虚劳重症。必须完全用补法,且补法也要平补,否则虚不受补。治疗总算取得了一定的成功。

我从事临床30余年,遇到慢性肾小球疾病纯虚证,这是最典型的一例,可惜病例资料收集不全,仅根据我当时的临床笔记而成,请读者见谅。

病例2

谢某,男,28岁。2006年8月5日初诊。患慢性肾小球肾炎5年。肾穿刺病理诊断为系膜增殖性肾小球肾炎,病情反复发作,以往多用激素治疗。此次复发2周。

查体:血压130/90mmHg。肌肉发达,营养中等。心肺听诊无异常,腹部平坦,腹肌紧张,双下肢无水肿。尿常规:蛋白(+++),红细胞2个/HP。血常规:红细胞4.85×1012/L,血红蛋白165g/L,白细胞5.4×109/L,血小板160×109/L。血生化:谷丙转氨酶48U/L,白蛋白31.4g/L,白蛋白/球蛋白1.2,血糖4.37mmol/L,尿素氮3.52mmol/L,肌酐67.3μmol/L,尿酸336μmol/L,胆固醇5.7mmol/L,三酰甘油1.46mmol/L。

证候:大量蛋白尿,无腰痛,纳可,大便成形,口不渴,肌肉发达,腹肌紧张,舌红苔薄白,脉细滑。

病机:湿热邪盛。

治法:清利湿热。

处方:柴胡10g,黄芩10g,猪苓20g,茯苓20g,石韦45g,制大黄10g,金银花30g,赤芍15g,牡丹皮10g,鬼箭羽15g,凤尾草15g,炙甘草3g。7剂。每日1剂,水煎服。同时服用雷公藤多苷片,每日3次,每次4片;黄葵胶囊每日3次,每次5粒。

2006年8月12日二诊。症情无变化。尿常规:蛋白(+)。仍以上方治疗。雷公藤多苷片减量,每日3次,每次5片。

2006年9月2日三诊。无任何不适。尿常规:蛋白(-),红细胞4个/HP,白细胞1个/HP。

临证心悟:在我国原发性肾小球肾炎中,系膜增殖性肾小球肾炎发病率为39.8%~49%,是最常见的病理类型。临床表现不一,大部分在病程中多次复发,缓慢进展。蛋白尿或血尿明显者,一般需要使用激素。有些病例还需要联合使用免疫抑制剂,或者配合中医药治疗。

对本例患者,我单用中医药治疗,中医重在辨证施治。按通常辨证方法或现行中医辨证规范,本例患者则无证可辨。我作了一点探索,在无证可辨时辨证:大量蛋白尿属实,年龄轻属实,肌肉发达、腹肌紧张属实,脉象细中带滑属实;与此同时,纳食正常、大便成形、无腰痛乏力等要素否定虚证的存在,肯定实证后尚要辨病邪。长期以来,湿热为慢性肾小球肾炎的主要病邪已为中医界公认。因此我用柴苓汤为主方清利湿热。黄葵胶囊具有清利湿热功效,尚有活血作用。雷公藤多苷片是主治肾炎蛋白尿的中草药制剂,我在起始时惯用双倍量,以图顿挫病邪,如此一来很快使病情好转。

病例3

患者丁某,女,29岁。2013年2月1日初诊。患慢性肾小球肾炎3个月,经肾穿刺病理诊断为系膜增殖性肾小球肾炎。在外院服用肾炎康复片、金水宝等近2个月,未见疗效。月经正常。

查体:血压98/60mmHg。心肺听诊无异常。腹部平软。双下肢无明显水肿。尿常规:蛋白(+++),红细胞29个/HP,白细胞6个/HP。血常规:红细胞4.3×1012/L,血红蛋白143g/L,白细胞7.4×109/L,血小板260×109/L。

证候:大量蛋白尿,小溲黄赤多泡沫,无腰酸,纳少,大便干溏不一,体形偏瘦,不耐劳累,口不渴,舌边多齿痕,苔薄黄,脉细。

病机:脾气虚弱,兼夹湿热。

治法:益气健脾,佐以清利。

处方:孩儿参20g,炙黄芪30g,白术15g,茯苓15g,山药15g,芡实15g,熟薏苡仁15g,葛根12g,枳壳12g,鸡内金10g,车前草15g,石韦15g,穿山龙45g,炙甘草3g。7剂。每日1剂,水煎服。

2013年2月8日二诊。经行。无不适。上方穿山龙加至60g。7剂。每日1剂,水煎服。

2013年2月15日三诊。纳食增进,大便基本成形,舌边多齿痕,苔薄黄,脉细。尿常规:蛋白(+),红细胞3个/HP。上方继续服用3个月,尿蛋白(-)~(+)。

临证心悟:本例患者于2012年国庆节结婚,尚未怀孕。婚后不久即患肾病。既不愿意服用激素,又拒绝用服雷公藤。盼子心切的心情可以理解。在外院服用肾炎康复片、金水宝等则未能见效。我认为外院虽用肾炎康复片,但偏离了辨证施治的轨道,“废医存药”,中药就不能发挥应有的作用。

本例患者年轻,病程短,有大量蛋白尿,湿热病邪存在,但脾虚证决不可忽略。清代医家黄元御《四圣心源》指出“中气旺则胃降而善纳”,本例患者纳少,主脾虚。《黄帝内经》记载“脾主肉”,本例患者形体偏瘦,肌肉薄弱,也主脾虚。认定脾虚,则主益气健脾法,用参苓白术散加炙黄芪为主方。

穿山龙一药,最早记载于《东北药植志》,具有活血舒筋、消食利水、祛痰截疟功效。主治腰腿酸痛、筋骨麻木、疟疾以及慢性支气管炎等病症。用穿山龙治疗肾炎蛋白尿来自国医大师朱良春的经验。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