患者张某,女,50岁。2009年9月16日初诊。胃病多年,经胃镜检查诊断为慢性浅表萎缩性胃炎,肠上皮化生,伴腺体增生,幽门螺杆菌(Hp)阳性。经阿莫西林、克拉霉素、奥美拉唑以及中药香砂养胃丸、补中益气丸等治疗效果不佳,乃求治于我。
证候:胃腹部隐痛,纳少,进食后有饱胀感,大便成形,但稍受凉或进食生冷仪器则腹泻,泛酸,有时腰背痛,口不渴,舌淡红边有齿痕,苔薄白根部厚腻,脉细弱。
病机:脾阳不足。
治法:温补脾阳。
处方:制附片15g,干姜5g,党参20g,炒白术15g,茯苓15g,炙甘草5g,大枣15g。14剂。每日1剂,水煎服。
2009年9月30日二诊。症情无明显变化。口不渴,小便清长。舌苔薄白,根部厚腻,脉细弱。治法不变。
处方:制附片30g,干姜10g,党参30g,炒白术15g,茯苓15g,炙甘草5g,大枣15g。14剂,每日1剂,水煎服。
2009年10月17日三诊。胃脘痛完全消失,进食后饱胀感减轻,食欲改善,泛酸少,大便成形,口不渴,苔薄白,脉细。治疗显效,改服附子理中丸善后,每日3次,每次8粒。
临证心悟:由于胃镜的普及,慢性浅表萎缩性胃炎已成为常见病、多发病。此病相当于中医学胃脘痛范畴。香砂养胃丸、补中益气丸虽然常用于治疗慢性浅表萎缩性胃炎,但用于本例患者显然违反辨证施治的原则。因为本例患者胃脘痛表现为脾阳不足证,理当用附子理中汤。最初2周用附子理中汤未能起效,但我认为既然方证相符,就需要增加主要药物剂量,延长疗程。制附片用量由15g增加到30g,干姜用量由5g增加到10g。患者来自南京市大厂区医院,是我以前的老同事。
经我治疗1个月,胃脘痛消失。随访1年来,未再复发。
附子理中汤出于北宋《太平惠民和剂局方》。本方配伍得当药物少,价格便宜。有是证,用是方,虽然未进行加减,疗效相当可靠,由此我要说中医古代名方未必都要加加减减,处方未必都要开上一二十味中药,毕竟不是人人需要开大方子啊!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