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例1
患者杨某,男,27岁。1990年4月19日初诊。前天起上腹胀痛,纳减恶心,今晨起出现右下腹疼痛,西医诊断为急性阑尾炎。患者害怕行手术,乃来我院内科门诊要求中药保守治疗。
查体:体温38.2℃,血压110/68mmHg。一般情况可,心肺无异常,腹部平软,下腹部压痛广泛,以阑尾点为著,有轻度反跳痛。血常规:红细胞3.92×1012/L,血红蛋白111g/L,白细胞11.0×109/L,中性粒细胞80%,血小板217×109/L。
证候:右下腹隐痛或胀痛,大便已2天未解,有时恶心,纳呆,口中干苦,舌红苔黄腻,脉弦数。
病机:湿热内蕴,气滞血瘀。
治法:清热解毒,通腑活血。
处方:柴胡18g,黄芩10g,生大黄(后下)12g,红藤60g,枳实12g,槟榔15g,车前草30g,茯苓15g,生甘草3g。2剂。每日1剂,水煎服。
1990年4月21日二诊。服上药后腹痛已明显减轻,大便日行2次,稀溏,食欲仍差,舌红苔薄黄腻,脉弦数。
查体:体温37.3℃,下腹部仍有压痛,无反跳痛。血常规:红细胞4.28×1012/L,血红蛋白146g/L,白细胞7.8×109/L,中性粒细胞78%,血小板194×109/L。
处方:柴胡10g,黄芩10g,法半夏10g,青陈皮(各)5g,猪茯苓(各)15g,鸡内金10g,枳壳12g,炙甘草3g。5剂。每日1剂,水煎服。
病例2
患者端木某,女,30岁。1991年8月23日初诊。昨日上午9点起开始上腹部疼痛,下午4~5点钟出现,右下腹持续胀痛,夜间有发热。在单位职工医院服用过消炎药,每日腹痛仍未缓解,以往体健。
查体:体温37.7℃,血压112/70mmHg,心肺听诊无异常。腹软,右下腹压痛明显,无反跳痛。血常规:白细胞12.2×109/L,中性粒细胞84%。
证候:右下腹疼痛,纳呆泛恶,大便偏溏,日行1次,口微渴,纳食减少,舌淡红苔薄白,脉濡数。
病机:湿热内蕴,气滞血瘀,胃气不和。
治法:解毒活血。
处方:红藤60g,制大黄15g,赤芍15g,枳实12g,莱菔子12g。3剂。每日1剂,水煎服。
1991年8月30日二诊。服上药后腹痛减轻,无腹泻。食欲较差,乏力。舌苔薄白,脉濡细。血常规:白细胞6.0×109/L,中性粒细胞66%。
处方:太子参15g,白术15g,茯苓15g,法半夏10g,陈皮5g,鸡内金10g,车前草15g,炒谷麦芽(各)15g,炙甘草2g。7剂。每日1剂,水煎服。
临证心悟:急性阑尾炎根据病情轻重可分为单纯性阑尾炎、化脓性阑尾炎、坏疽性阑尾炎。其中化脓性阑尾炎、坏疽性阑尾炎常有寒战高热,病情凶险需及时行手术治疗。阑尾炎相当于中医学肠痈。中医治疗肠痈有一定的疗效。记得我在大学读书时,日语课外阅读教材中专门有阑尾炎的内容。西医治疗阑尾炎强调“静”,即禁止进食,禁止活动;中医治疗阑尾炎强调“动”,认为肠腑“以通为用”,力主攻下通便,且不主张禁食。
病例1,我用大柴胡汤清利湿热,兼活血攻下。病例2,我用制大黄而不用生大黄,重在解毒活血而不求攻下。疗程都短,2~3天内病情好转。在此说明,未合用西药。当时我在江苏省中医院内科门诊,此后再无实战机会。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