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成】 紫苏子9克,芥子6克,莱菔子9克。
【功用】降气快膈,化痰消食。
【适应证】 痰壅气滞证,证见咳嗽喘逆,痰多胸痞,食少难消,舌苔白腻,脉滑。
【姜氏临证心得】 若大便素实者,临服加熟蜜少许;若冬寒,加生姜三片。芥子除痰,紫苏子行气,莱菔子消食。然皆行气豁痰之药,气行则火降而痰消矣。本方原治老年人中气虚弱,运化不健,水谷精微化为痰,痰壅气逆,肺失肃降,以致食少痰多,咳嗽喘逆等,病急则须治标,故方中选用芥子温肺利气,快膈消痰;紫苏子降气行痰,使气降而痰不逆;莱菔子消食导滞,使气行则痰行。“三子”系均行气消痰之品,根据“以消为补”的原则,合而为用,各逞其长,可使痰消气顺,喘嗽自平。本方用三种果实组方,以治老人喘嗽之疾,并寓“子以养亲”之意,原书云:“三士人求治其亲,高年咳嗽,气逆痰痞,甚切。予不欲以病例,精思一汤,以为甘旨,名三子养亲汤,传梓四方。”正如吴鹤皋云:“奚痰之有飞霞子此方,为人事亲者设也。”(《医方考》)故以“三子养亲汤”为名矣。
【解读赏析】 本方主要有平喘,镇咳,祛痰,抗炎,抑菌及抑制甲状腺功能等作用。平喘:可对抗乙酰胆碱引起的豚鼠离体肺流量减少。三子养亲汤有舒张正常气管平滑肌的作用。芥子、紫苏子均能延长乙酰胆碱引喘潜伏期,其中三子养亲汤的作用最强。三子养亲汤的镇咳作用,与可待因灌胃的镇咳作用几乎相等。
斯方出自明代《韩氏医通》,因创制此方的原意是治疗老人痰壅气滞,咳喘食少,故以“养亲”为名,是临床常用方剂,二陈汤出自《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因选取的半夏、陈皮应以陈旧者为佳而得名。为治疗湿痰之主方。笔者根据慢性支气管炎患者咳嗽、痰多、气喘的特点。以三子养亲汤合二陈汤治疗慢性支气管炎发作多例,取得了满意疗效。一般资料,男性多,女性少。年龄多在70岁左右,病程多在5~30年。患者服本方前均使用过抗生素等西药或中成药,咳、痰、喘症状缓解不明显,临床表现咳嗽、痰多,色白或黄,黏稠、气喘,动则气喘,纳呆、呕恶,舌质淡,苔腻、脉滑。临床上以咳嗽、咳痰或伴有喘息为主要症状,每年发病至少持续3个月,并连续2年以上。排除具有咳嗽、咳痰、喘息症状的其他疾病,如肺结核、肺脓肿、支气管哮喘、支气管扩张、心功能不全等。基本处方:紫苏子、莱菔子、芥子、陈皮、半夏、茯苓、甘草。随证加减:痰涎壅盛者加苍术,咽喉肿痛才加牛蒡子、僵蚕,大便秘结者加枳壳、厚朴,喘息者加地龙、葶苈子。每日一剂,水煎,分2次温服,7天为1个疗程。一般经1~2个疗程,临床症状基本会得到控制。
慢性支气管炎属于中医咳嗽、喘证范畴。由于患者长期咳嗽、咳痰,气喘反复发作,其病较深,难取速效,故谓:“诸病易治,咳嗽难治”。慢性支气管炎发病机制,多因患者屡感外邪,久咳肺虚,日久损伤脾胃,脾为生痰之源,肺为储痰之器,导致痰浊潴留,每因感受外邪而发作。病理因素主要为痰浊壅塞,气机失常,痰气交阻。痰的产生,病初由肺气郁闭,气不布津,病进则“子盗母气”脾失健运,津液不为下化而成痰。日久发展为肺虚不能化津,脾虚不能化津,肾虚不能蒸化,痰浊潴留,喘咳持续不已,可见痰浊阻塞,气机失常是本病的重要病理因素。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