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葛根芩连汤加减

葛根芩连汤加减

时间:2023-05-0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本例辨证为太阳、阳明合病,痢疾初起见有表证兼有腹痛下痢,里急后重,投以葛根芩连汤,表里双解。前贤因葛根能协助黄麻、桂枝以发汗解肌,便误认葛根为解表药。本方里的葛根不配以黄麻、桂枝而配以黄芩、黄连,可见其主要作用是解热而不是解表。

【组成】 葛根24克,黄芩9克,黄连4.5克,木香6克,铁苋30克,芍药15克,甘草5克。

【功用】 清泄里热,解肌散邪。

【适应证】 表证未解,邪热入里证。身热,下利臭秽,胸脘烦热,口干作渴,喘而汗出,舌红苔黄,脉数或促。

【姜氏临证心得】 曾治方某,女,39岁。昨日发热39℃,头痛,恶风,四肢酸痛,伴有腹痛,急性腹泻,一日5次,今日腹泻里急后重,见黏胨样大便有血,经检查为细菌性痢疾。舌质红,苔黄腻,脉弦数。处以上方3剂。本例辨证为太阳、阳明合病,痢疾初起见有表证兼有腹痛下痢,里急后重,投以葛根芩连汤,表里双解。加铁苋止血清肠,一举两得,服本方2剂后即热退痢解。

【解读赏析】 许宏说:“太阳病桂枝证,宜发肌表之汗,医反下之,内虚协热,遂利不止。脉促者,为表邪未解,不当下而下之所致也;喘而汗出者,即里热气逆所致。故用葛根为君,以通阳明之津而散表邪;以黄连为臣,黄芩为佐,以通里气之热,降火清金,而下逆气;甘草为使,以缓其中而和调诸药者也。且此方亦能治阳明大热下利者,又能治嗜酒人热喘者,取用不穷也。”柯琴谓:“桂枝证,脉本缓,误下后而反促,阳气重可知。邪束于表,阳扰于内,故喘而汗出;利遂不止者,此暴注下迫,属于热,与脉微弱而协热利者不同。表热虽未解,而大热已入里,故非桂枝、芍药所能和,亦非厚朴、杏仁所能解矣。故君气轻质重之葛根,以解肌而止利,佐苦寒清肃之黄芩、黄连,以止汗而除喘,用甘草以和中。先煮葛根,后内诸药,解肌之力优,而清中之气锐,又与社中逐邪法迥殊矣。”

钱潢指出:“葛根阳明之表,黄芩、黄连清邪热之盛,而和之以甘草者,所以抚定中州也。”而尤怡说:“太阳中风发热,本当桂枝解表,而反下之,里虚邪入,利遂不止,其证则喘而汗出。夫促为阳盛,脉促者,知表未解也。无汗而喘,为寒在表;喘而汗出,为热在里也。是其邪陷于里者十之七,而留于表者十之三,其病为表里并受之病,故其法亦宜表里双解之法。……葛根解肌于表,黄芩、黄连清热于里,甘草则合表里而并和之耳。盖风邪初中,病为在表,一入于里,则变为热矣。故治表者,必以葛根之辛凉;治里者,秘以黄芩、黄连之苦寒也。”仔细研究一下,可以发现,本方就是泻心汤的变方,治表寒里热。其义重在黄芩、黄连肃清里热,葛根取其通阳明,甘草用以缓阳明之气,“使之鼓舞胃气,而承宣苦寒之使”。陈古愚说:“方主葛根,从里以达于表,从下以腾于上。辅以黄芩、黄连之苦,若夺以坚之,坚毛窍而止汗,坚肠胃以止泻。又辅以甘草之甘,妙得苦甘相合,与人参同味而同功,所以补中土而调脉道,真神方也。”

方以甘平之葛根,能散阳邪,兼能起阴气者,用至半斤,且先煮之,奉以为君。更以甘平之甘草,能缓中,以解风热之搏结;苦平之黄芩,能疗胃中热,且以清肺止喘;若寒之黄连,取其形之生成相连属,而名之曰连者,以清其自胃及小肠与大肠三腑,亦生成相连属者之热。得胃调肠厚,以止其利,更清心以止汗。且三物平配,胥听令于既入胃又解肌、既散阳又起阴之葛根,不但误入阳明之腑邪二解,而太阳之经邪亦解。其实,本方是解热剂而不是解表剂。前贤因葛根能协助黄麻、桂枝以发汗解肌,便误认葛根为解表药。但《本经》只说它“发汗解表”。尽管《别录》曾说它“解肌发表出汗”,但根据临床经验,葛根必须在黄麻、桂枝配合之下,才可以起一些解肌发汗作用,否则只能解热、解毒、解渴而已。本方里的葛根不配以黄麻、桂枝而配以黄芩、黄连,可见其主要作用是解热而不是解表。如误用于发热而恶寒未罢的太阳病,就非但无效,反可能撤其热而招致不良的后果。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