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十二指肠肠梗阻症状和治疗方法

十二指肠肠梗阻症状和治疗方法

时间:2023-05-04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肠系膜上动脉压迫综合征又称十二指肠血管压迫综合征,是指十二指肠第三或第四段受肠系膜上动脉压迫所致的肠梗阻。在近期显著消瘦的病人,十二指肠与肠系膜上动脉之间的脂肪垫消失,尤其是伴有内脏下垂、腹壁松弛时,压迫更容易发生。所以,肠系膜上动脉压迫综合征发生的原因可能是多方面的或者是综合性局部解剖因素所致。典型的肠系膜上动脉压迫综合征的诊断并不困难,但应与其他造成十二指肠梗阻的疾病及胃肠神经官能症等相鉴别。

肠系膜上动脉压迫综合征又称十二指肠血管压迫综合征,是指十二指肠第三或第四段(横段或上升段)受肠系膜上动脉(或其分支结肠中动脉)压迫所致的肠梗阻。十二指肠近端淤滞、扩张,临床表现为上腹部饱胀、腹痛、恶心、呕吐等一系列症状。有些胃扩张也可能是这种疾病的急性梗阻。

【病因与病理】

十二指肠横段和上升段位于肠系膜上动脉和腹主动脉所形成的锐角间隙内。在正常人,这个角度平均为40°~60°。由于十二指肠的这两部分在腹膜后位置比较固定,且其上升段被十二指肠空肠悬韧带悬吊固定于腹后壁,所以,如肠系膜上动脉与腹主动脉之间角度过小,就可以使肠系膜上动脉将十二指肠横段和上升段压迫于椎体或腹主动脉上而造成肠腔狭窄和梗阻。在临床上有梗阻症状的病人,这个角度为15°~20°。

血管压迫性梗阻的发生尚有其他因素,若十二指肠空肠悬韧带过短,将十二指肠上升段悬吊固定于较高位置,或肠系膜上动脉起源于腹主动脉的位置过低,都可以使十二指肠横段接近肠系膜上动脉和腹主动脉成角间隙最小的根部,更容易受压。腰椎前凸畸形,或长时期仰卧于背部过度后伸的体位,可以缩小脊椎与肠系膜上动脉之间的间隙,也使十二指肠易于受压。在近期显著消瘦的病人,十二指肠与肠系膜上动脉之间的脂肪垫消失,尤其是伴有内脏下垂、腹壁松弛时,压迫更容易发生。动脉硬化也被认为是易于引起压迫性梗阻的因素。所以,肠系膜上动脉压迫综合征发生的原因可能是多方面的或者是综合性局部解剖因素所致。瘦长无力体型或精神、神经不稳定者,容易发生此综合征。

【临床表现】

本病可发生在任何年龄,以20—30岁为多发年龄,性别无明显差异,发病过程分为急性型和慢性型。

1.急性型 多无胃肠道前驱症状,可突然起病,剧烈腹痛,上腹部饱胀不适、恶心、呕吐频繁,呕吐量大,呕吐物中含有胆汁,呕吐后腹痛可缓解。患者可因呕吐造成脱水、电解质紊乱及营养不良,严重者可导致休克。有的患者则以上腹疼痛并出血、急性胃潴留、尿淀粉酶升高等急性胰腺炎为首发症状。

2.慢性型 是临床上最常见的类型,起病缓慢,病程一般较长,主要症状为进食后腹部胀痛不适、恶心、呕吐,呕吐量较大,呕吐物中含胆汁而无粪臭味,呕吐常发生在进食后15~40min。患者常自己发现症状发作时改变体位可以减轻症状,如侧卧、伏卧、胸膝位、前倾位将双膝放在颌下等,因为这些体位可以减轻肠系膜上动脉对十二指肠的压迫。梗阻严重者常伴有脱水、电解质及酸碱平衡失调。长期反复发作患者由于惧怕进食后腹痛和呕吐而不敢进食,常导致消瘦、贫血。

体格检查:发作期,主要体征是胃扩张、胃蠕动波以及胃内容物滞留所致的振水音,上腹胀满,下腹扁平,无腹肌紧张,压痛不明显。在缓解期可无明显体征。

【诊断】

凡遇有反复呕吐胆汁和所进食物的患者,尤其是改变体位后可减轻症状,应考虑本病的可能。需要做进一步的检查以明确诊断。

1.上消化道X线钡剂造影 对此病的诊断有重要价值。典型的造影所见:①近端十二指肠扩张、拉长或有胃扩张;②钡剂在十二指肠横部远侧脊柱中线处中断,呈整齐的斜形切迹;③有明显的十二指肠逆蠕动,甚至逆流入胃;④远端十二指肠通过延迟,在2~4h内不能从十二指肠排空;⑤部分梗阻患者可出现体位性缓解,即俯卧位或左侧卧位时十二指肠内钡剂迅速通过横部。

2.超声检查 ①肠系膜上动脉与腹主动脉之间夹角<13°,变胸膝位时夹角可>20°;②夹角内的十二指肠横段最大宽度<10mm;③十二指肠降部及近端横部扩张呈漏斗状或葫芦状,十二指肠降部横径>30mm;④夹角内左肾静脉受压,血流呈高速湍流,而正常人绝大多数为低速层流;⑤部分患者合并胃等脏器下垂。

3.CT检查 CT可见十二指肠局部受压变窄梗阻,近端扩张。增强CT检查,CTA可测量腹主动脉与肠系膜上动脉夹角<13°,同时可排除其他病变。

4.MPA 可测量肠系膜上动脉和腹主动脉之间的夹角,可发现夹角变小。

【鉴别诊断】

典型的肠系膜上动脉压迫综合征的诊断并不困难,但应与其他造成十二指肠梗阻的疾病及胃肠神经官能症等相鉴别。其他造成十二指肠梗阻的疾病:①神经不平衡引起的先天性巨十二指肠,其机制与贲门失弛症或先天性巨结肠相似;②先天性粘连使十二指肠、十二指肠空肠曲或空肠第一段发生扭曲梗阻;③小肠或结肠旋转不良所致十二指肠横部受压梗阻;④十二指肠系膜部肿瘤;⑤Treitz韧带附近的淋巴结肿大;⑥环状胰腺压迫十二指肠降部。这些疾病在上消化道钡剂造影时多表现为肠腔狭窄,很少出现“刀切征”,必要时通过十二指肠镜观察黏膜病变。症状不典型者,尚需排除胃十二指肠溃疡、胆石症、胆囊炎、胰腺炎和十二指肠炎的可能。胃肠神经官能症多系女性患者,症状特点是其发作往往和情绪变化有关,恶心较轻,呕吐量少,且多伴有心律失常、腹泻、便秘、失眠等神经综合征表现。此类患者虽然病程很长,但对全身营养状况影响不大,大多数患者经非手术治疗后可逐渐好转。

【治疗】

1.非手术治疗

(1)禁食、胃肠减压,吸出大量胃内容物及胆汁,以缓解症状。

(2)纠正水、电解质及酸碱紊乱,有营养不良者,需在术前予以纠正,必要时可采用肠外营养支持。

(3)变换体位(俯卧或胸膝位),卧床休息可减轻症状。

(4)注意饮食调节,部分患者可采用鼻空肠管饲补充营养物质。

(5)消瘦、无力型体质、腹壁松弛患者可应用腹带包扎,防止内脏下垂,并改善营养,加强腹肌锻炼,矫正脊柱前凸。

2.手术治疗 手术指征应严格掌握,症状轻者行内科对症治疗可以缓解、营养状况差的患者应行营养支持治疗,待营养状况改善后,肠系膜上动脉周围脂肪组织增厚,夹角增宽,症状亦可消失。对于病程长、症状重、十二指肠中重度扩张者及非手术治疗无效者,或有并发症,如胃十二指肠溃疡、出血、胆管感染等,应手术治疗。手术目的是解决十二指肠梗阻,恢复肠道的通畅。

具体手术方式有:①Treitz韧带松解术;②十二指肠空肠吻合术;③十二指肠血管前移位术。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