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二指肠壁内血肿引起十二指肠梗阻并非少见,绝大多数为小儿患者,可能与小儿的腹壁较为薄弱与柔软有关。发病原因较多,其中腹部闭合性损伤所致者占70%之多,也可由非外伤因素引起,如过敏性紫癜、血友病或抗凝治疗后。
【病因与病理】
腹部挫伤是引起本病的主要原因。一般损伤较轻,这是因为十二指肠固定,靠近脊柱,从而构成它受挤压的条件,十二指肠壁内血管丰富,小血管容易破裂,血液积聚于壁间而形成血肿、突入到十二指肠腔内而引起梗阻。
十二指肠壁血肿常较小,但也有较大者,占领整个十二指肠,并能在上腹部扪及。血肿一般发生在十二指肠的第二段、第三段、第四段,甚至累及空肠上段。位于浆膜的血肿,常将肌层及黏膜层挤向对侧,造成十二指肠的狭窄梗阻,常在受伤后24~48h出现症状。
【临床表现与诊断】
上腹部受伤后,发生暂时性、痉挛性腹痛,经过1至数天后,疼痛可以缓解或消失。相继出现呕吐,呕吐物为胆汁样,偶尔出现呕血和(或)黑粪。腹部除有压痛外,上腹部可能扪及肿块(小的腊肠样包块)。并发腹膜后巨大血肿者可出现失血性休克表现。若十二指肠完全梗阻,同时出现严重的脱水与电解质紊乱。
腹部X线平片可见:十二指肠梗阻征象。梗阻近端十二指肠、胃扩张明显,有双气泡征或液平面;腰大肌阴影消失。对于不完全梗阻,X线钡剂显示胃扩张潴留,造影剂通过十二指肠血肿处受阻。CT、B超亦可协助诊断。
【治疗】
对于不完全十二指肠梗阻患者,可先进行非手术治疗,因为小的血肿可能自行吸收或穿破进入腹腔而解除梗阻。主要措施包括:镇静、卧床休息、胃肠减压、补液、止血药物等治疗。若病情未见好转,或受伤后已经发展为十二指肠完全梗阻,则应行剖腹探查术,清除血肿。位于浆膜下的血肿(一般可看到浆膜下的暗蓝色肿块),仅切开浆膜即可;血肿位于肌层或黏膜下,则需切开浆膜肌层,将血肿完全清除,出血点妥善结扎,再重新缝合肠壁切口;血肿较大,或有黏膜损伤者,则宜施行血肿清除加胃空肠吻合术。对于十二指肠壶腹以上的血肿,有学者推荐的方法是排除血肿后,切除该部分的十二指肠侧壁,切除后同时探查胆总管开口,以排除胆总管开口处的损伤,然后利用已切开的十二指肠与胃行胃-十二指肠侧侧吻合。其优点为可以减少溃疡形成与十二指肠梗阻的复发。术中需探查有无十二指肠穿孔、腹膜后血肿及其他脏器的损伤,并做相应处理。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