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面我们已经说过,“夸父逐日”的神话出自《山海经》,而且在《列子·汤问》中也有记载。在《列子·汤问》中记载夸父逐日神话的上文紧连的是《愚公移山》的故事。因为《愚公移山》的结局是:
操蛇之神闻之,惧其不已也,告之于帝。帝感其诚,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一厝朔东,一厝雍南。自此,冀之南、汉之阴,无陇断焉。
由于文中“夸娥”与“夸父”的名字只有一字之差,因此茅盾先生在《神话研究》一书中说道:“我很疑惑夸娥即是夸父,所谓“夸娥氏二子实即巨人族夸父的后代。夸父是一个族名,等于希腊的提坦。而夸娥氏二子负山的故事,也令人联想到希腊神话所说阿忒拉斯负地而立的神话。”
钱文忠已经说过,夸父的形象是“把两黄蛇”,因此我们可以想到,《愚公移山》中的操蛇神就是下文的夸娥氏。
既然《愚公移山》与《夸父逐日》在文本的表层意思上有很多相似的地方,这就难免不让人一探二者的深层联系。“愚公”的“愚”是由夸父逐日“逮之于禺谷”的“愚谷”语讹而来的。原因就是“禺”“愚”的读音相近,又因为“ 禺谷” 又被称作“蒙谷”“ 昧谷”;“愚” 与“蒙”“昧”的意思都有愚昧的意思;至于“谷”讹为“公”,不仅是因为二字读音很相近,而且在字形上也很相近。
上文中说愚公“面山而居,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可见,愚公应该住在山凹或山谷之中,正如民间故事所谓住于王屋山之愚公谷一样。《夸父逐日》的中心是追逐太阳, 《愚公移山》的中心是移山,但是我们在这两个故事中也可以看出夸父一族由西东返后再北迁的影子:“乃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一厝朔东,一厝雍南”。
据说,北山有个叫愚公的人,年纪将近九十岁了,面对着山居住。
愚公苦于山北面道路阻塞,进进出出都要绕远路。于是愚公召集全家人商量说:“我和你们用尽全力铲平两座大山,使它一直通到豫州南部,到达汉水南岸,好吗?”大家纷纷表示赞同他的意见。愚公的妻子提出疑问说:“凭您的力量,连魁父这座土山都削不平,又能把太行、王屋这两座山怎么样呢?况且把土石放到哪里去呢?”大家纷纷说:“把土石扔到渤海的边上,隐土的北面。”愚公于是带领子孙中能挑担子的三个人,凿石头,挖泥土,用箕畚运送到渤海的边上。邻居姓京城的寡妇有个孤儿,刚七八岁,蹦蹦跳跳去帮助他们。冬夏换季,才往返一次呢。
河曲的智叟笑着阻止愚公说:“你太不聪明了。凭你的余年剩下的力气,还不能毁掉山上的一根草,又能把泥土和石头怎么样?”北山愚公长叹一声说:“你思想顽固,顽固到不能改变的地步,还不如寡妇和弱小的孩子。即使我死了,还有儿子在呀;儿子又生孙子,孙子又生儿子;儿子又有儿子,儿子又有孙子;子子孙孙没有穷尽的,可是山不会增加高度,为什么愁挖不平?”河曲智叟没有话来回答。
山神听说了这件事,怕他不停地挖下去,向天帝报告了这件事。天帝被他的诚心感动,命令夸娥氏的两个儿子背走了两座山。一座放在朔方的东部,一座放在雍州的南面。从此,冀州的南部,汉水的北面,没有高山阻隔了。
以上通过《夸父逐日》的传说引出了《愚公移山》的故事,不管他们之间还有何渊源,无一不体现出那种坚忍不拔、不折不挠的刚毅气概,这也已成为我们中华民族精神的主要方面。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