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身的阳气来源于肾间动气。肾间动气即“肾气”“肾阳”,也叫“生气”“生阳”。它来自先天,具有生发活动的能力,没有它,脏腑、经络、气血便不能正常发育活动,就像植物损伤了根本,茎叶就要枯萎一样。因此,《难经》比作树之有根,称之为“生气之原”。先天肾气充沛,则脏腑功能正常;脾胃能腐熟水谷,化生荣卫,荣卫由心肺敷布,运行于内外,灌输于周身。肾又合三焦膀胱,三焦膀胱外应毫毛腠理。三焦为决渎之官,膀胱为津液之腑,二者得肾阳之气化,则津液循三焦外出皮肤而为汗,下输膀胱而为尿。由此可知,阳气的作用,不但表现于脏腑生理功能,也直接间接地表现于荣卫的循行和津液的输布与排泄。若撇开阳气在体内的部分,仅就肤表之阳而言,形层为最外,面积又最大,便称“巨阳”,也就是“太阳之阳”。
肤表是荣卫循行之地。太阳既然是肤表之阳,那么太阳的作用必然从分布于肤表的荣卫表现出来。荣行脉中,卫行脉外,卫气在荣气的支援下,起着温分肉、充皮肤、肥腠理、司开合的作用。旧注称“太阳主肤表而统荣卫”,“统荣卫”就是把太阳的功能概括为荣卫行在体表的功能。
太阳之阳,来自体内,达于体表,在健康情况下,内外协调,不郁于内,也不太浮于外,便没有症状出现。可是外界风寒侵袭体表,太阳受邪之后,就不同了。阳气被引外浮,肤表必热,脉搏必浮。卫气处于病理状态,不能正常卫外,就必恶寒。脉浮、发热、恶寒都是太阳的功能失常,也就是太阳的气化之为病。
风寒外袭不但能影响太阳的气化,也能袭入太阳的经络。太阳的经脉起于目内眦,上额交巅,入络脑,还别出下项,夹脊抵腰,行身之背,所以患者必头痛、项强。这是太阳的经络之为病。把太阳的气化之为病和经络之为病结合起来,就是脉浮、头项强痛、发热、恶寒。由于发热是三阳病所共有,不是太阳病所独有,所以太阳病提纲中没有提发热,但实质是包括发热在内的。
(1)太阳之为病,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
《伤寒论》中的太阳病,分为伤寒和中风两大类。太阳伤寒是寒邪伤于肤表,由于寒性凝敛,故汗孔闭塞而无汗。腠理闭塞,经气不畅,故身痛、腰痛、骨节疼痛。影响肺胃之气,又能呕逆、微喘。皮肤敛束,脉必浮紧有力。这种脉证也叫太阳表实证。
太阳伤寒有已出现恶寒而不发热者,这只是个别患者初病时的暂时现象,不会超过一两个时辰,还是要发热的。因此,只要见到恶寒体痛呕逆,同时脉阴阳(关前关后)俱紧的,即使暂时尚未发热,也可以肯定这是太阳伤寒。或已发热,或未发热,脉都阴阳俱紧,并非脉象前后相同,因为发热是阳浮,所以已发热的是脉阴阳俱浮紧,而未发热的是脉阴阳俱紧而不浮。这是证变脉亦变,脉证相应。
(35)太阳病,头痛发热,身疼腰痛,骨节疼痛,恶风无汗而喘者,麻黄汤主之。
(3)太阳病,或已发热或未发热,必恶寒、体痛、呕逆、脉阴阳俱紧者,名为伤寒。
太阳中风是风邪中于肌腠。由于风性疏泄,汗孔开张,就和伤寒相反,不是无汗,而是汗自出。因汗出使发热的程度较伤寒为轻,故只是翕翕发热。恶寒也较差,只是有风时才拘束畏缩。因腠理疏松,脉也浮而弛缓。如果影响肺窍不利,呼吸时有鼻鸣音;影响胃气,使之上逆,能出现干呕。这些脉证,叫作太阳中风,也称太阳表虚证。
事实上,太阳中风的症状也不一定如此典型,凡太阳病见到发热、汗出、恶风、脉浮缓,就是太阳中风。
(2)太阳病,发热汗出,恶风脉缓者,名为中风。
(12)太阳中风,阳浮而阴弱。阳浮者,热自发,阴弱者,汗自出,啬啬恶寒,淅淅恶风,翕翕发热,鼻鸣干呕者,桂枝汤主之。
(13)太阳病,头痛发热,汗出恶风,桂枝汤主之。
外邪伤人,总是先伤皮毛,由于卫行脉外,首当其冲,故不论是风是寒,必首先伤卫。卫气是司开合的,“司开合”就能对人体体温以及汗液的排泄起到调节作用。譬如天气炎热,或体力劳动时,便但开不合,或开多合少,使体温随汗向外放散;天气寒冷,又但合不开,或合多开少,不出汗或少出汗,以保持正常体温。可是卫气受邪之后就不同了,卫气的调节失灵,不是但开不合,就是但合不开。但合不开就无汗,无汗则荣阴不能外泄,就卫强荣不弱,寒邪外闭,荣阴不弱,脉必浮紧,这就是太阳伤寒。只开不合就自汗,自汗则荣阴外泄,就卫强而荣弱。肤表松弛,荣阴内弱,脉必浮缓或浮弱,这就是太阳中风。所以尽管伤寒和中风的荣阴有强弱之分,但其关键问题是由于卫气有开合之殊而致成的。太阳伤寒和中风的病机就是这样简单明了,没有必要把太阳病套上“风伤卫”“寒伤荣”,或“风伤荣”“寒伤卫”“以阳从阳,以阴从阴”等玄妙难测之词,把浅显易懂的《伤寒论》讲得吓人一跳。
太阳病不论中风或伤寒,其发热的机制都是“阳浮”“阳浮者,热自发”。阳浮亦即卫气处于病理性亢奋状态。《伤寒论》称这种状态为“卫强”。卫强就得发汗以泄卫,泄卫等于驱邪,有汗脉浮缓用桂枝汤,无汗脉浮紧用麻黄汤。
桂枝汤和麻黄汤方中都有桂枝、甘草,这是取桂枝辛温畅血行以发汗,配甘草也是辛甘发散为阳之意。无汗脉浮紧者,需加麻黄以开毛窍,并配以杏仁宣肺降气以定喘。有汗脉浮弱的,就无须麻黄开毛窍,加芍药配甘草,苦甘化阴,以治荣弱。并加姜枣以调和荣卫。服药后啜粥,取水谷之津以作汗,也有照顾荣弱的意义在内。
桂枝汤中用芍药,只是为了和荣,绝不是为了敛汗。如果是为了敛汗的话,那么凡用桂枝汤发汗,都必须是自汗出了,而其实不然。譬如太阴病脉浮者,也用桂枝汤发汗,可是三阴病除非亡阳,哪有自汗的道理?用桂枝汤的标准,只在脉浮弱上。只要外证未解,脉浮弱者,不论有汗无汗,都得用桂枝汤。
(42)太阳病,外证未解,脉浮弱者,当以汗解,宜桂枝汤。
太阳病不论伤寒或中风,如果病情不重,正气不弱,邪气逐渐涣散,正气逐渐充沛,根据临床经验,一经过去,到七日以上就可以自愈。即使平日最容易感冒的人,如风家,在表解之后,即使还不甚爽快,也不会超过两经——十二日,而且多愈于从巳至未这一段时间。因为这是一日之中阳气最盛的时候,人体的阳气,得天阳之助,驱邪有力,轻微的外邪,不能自容,所以将愈的病人,多于此时精神慧爽,疾病若失。
但是七日以上自愈,也仅仅是说有这种可能,并非一定痊愈。如果外邪未尽,病仍不愈,有继续进入第二过程的趋势——欲作再经,可针足阳明三里穴。这个穴治伤寒热不解,发热汗不出,针后使汗出了,热解了,不作再经,就不会转属阳明或少阳,也不会由表入里变为结胸、痞硬或虚烦等证了。
(8)太阳病,头痛,七日以上自愈者,以行其经尽故也。若欲作再经者,针足阳明,使经不传则愈。
(9)太阳病欲解时,从巳至未上。
(10)风家表解而不了了者,十二日愈。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