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火既然有或郁或结的不同症状表现,那么也就自然成了少阳病分类的依据。现详述如下。
(一)少火被郁
少火之所以被郁,是由外邪直接中于少阳,故发病较转属者为快,受邪后二、三日即出现口苦、咽干、目眩等症。但外邪有因风因寒的不同,所以也能分成伤寒和中风。因为手足少阳经脉均经目内眦入耳中走耳前后,并分别下胸中,贯膈布膻中,散络心包,所以风热之邪挟本经之火循经上煽,即出现目赤、耳中如蝉声乱鸣,甚则无所闻,即《素问·脉解》篇所说:“所谓耳鸣者,阳气万物盛上而跃。”少火郁于膻中,则胸中满闷发烦。这些症状反映了风火上煽,风为阳邪,故名少阳中风。但要注意少阳中风虽然胸中满而烦,此属无形之火郁于膻中,不是痰、食有形的实邪,所以不可用吐、下等法。如果误用吐下,那就不但风火不能外出,反能挫伤胸阳,少火内陷,导致神虚火扰,出现心悸烦惊等变证。
若患者仅仅头痛、发热、脉弦细,没有两耳无所闻、目赤、烦满等风火症状,相比之下属阴邪,就叫少阳伤寒。头痛、发热是三阳病共有的症状,但对比分析一下,三经又各不相同:太阳病的发热是与恶寒并见,头痛部位重点在后脑部;阳明病的发热必恶热,头痛部位重点在前额;而少阳伤寒既不像太阳伤寒啬啬恶寒,也不像阳明病恶热,其头痛部位重点在两侧。再论脉象:太阳病脉浮,阳明病脉大,少阳病则是脉细。脉细也只是说不如太阳病之浮、阳明病之大,而是相对为细,相对为细就不同于少阴病的脉沉细。弦是指下端直有力,也接近于太阳伤寒的紧脉。所以少阳伤寒的脉证是头痛发热脉弦细。脉不浮而弦细,不是太阳病也就不可发汗,若误用麻、桂等方发汗则必伤津胃燥,导致胃不和而谵语,即论中“发汗则谵语,此属胃”。当然,伤津有轻有重,轻的稍俟几日,津液自复,胃能自和,谵语亦能自止;若伤津重的,不但胃燥,还能劫夺心阴,不仅谵语不止,且能出现心悸、心烦等变证,这就不能待其自愈,应随证治之。
总之,少阳中风胸中满而烦,易误诊为胸中实,故论中提出不可吐、下,其实也不可发汗。少阳伤寒头痛发热易误诊为太阳病,故提出不可发汗,其实也不可吐、下。两者合参,这就是治疗少阳病有汗、吐、下三禁。少火被郁既然有汗、吐、下三禁,那么只有“火郁发之”,即升散郁火才是正确的治法,方剂以小柴胡汤为主。小柴胡汤用原剂量的二分之一即能达到目的,方中柴胡散郁、黄芩清火。
(264)少阳中风,两耳无所闻、目赤、胸中满而烦者,不可吐下,吐下则悸而惊。
(265)伤寒,脉弦细,头痛发热者,属少阳,少阳不可发汗,发汗则谵语,此属胃,胃和则愈,胃不和,烦而悸。
(二)邪结胁下
邪在太阳阶段,应当及时发汗。如果失治,则气血渐耗,腠理不能固密,邪气乘虚内入,结于胁下,就会出现胁下苦满(即闷)或痞硬等症状。因胁下属少阳,所以一般也称之为少阳病。但必须明确它与自发的少阳气化之为病不同,这是转属的,在《伤寒论》中多叫作柴胡证。还要注意一点是太阳转属少阳,一般需五、六日后,而自发的则是受邪后二、三日就出现口苦、咽干、目眩,即论中“伤寒二三日,阳明少阳证不见者,为不传也。”
正因为柴胡证都是外邪经过太阳肤表逐渐转属而来,所以《伤寒论》原本之柴胡证都在太阳篇,而少阳篇只是偶尔提了一下,这是需要读者注意的。
胁下属半表半里,上连胸下连腹,又是少阳经脉所经之处。邪气结于胁下,患者必胸胁苦满,甚则胁下痞硬;阳气出入受阻,少火内扰膻中,就会心烦、默默不语;胁与胃相近,木火犯胃,必不欲饮食,且常常作呕。此呕不是胃本身的病变,乃是少阳之火波及于胃,郁而求伸所致,故时呕时止,呕吐物也不多,往往兼有苦味,舌上有白苔,这和太阳病的干呕、阳明病的呕吐都不相同,这是柴胡证的特点。
自发的少阳病和柴胡证的热型亦不相同,少阳病的热型是头痛、发热、脉弦细,而柴胡证则是由于邪热结于半表半里,阳气出入的枢机不利,邪向内迫,阳被郁遏就不发热而恶寒;阳气蓄极而通,阳气振作,又发热而不恶寒。这样就形成了以恶寒开始,发热告终,发作次数不定、毫无规律的往来寒热的热型。
柴胡证既然是邪结在半表半里,枢机不利,所以治疗时就得枢转少阳,从半里之中提邪外出,以小柴胡汤为主方。方中柴胡升发,助少阳之气达于外;黄芩苦寒,使少阳之火清于里;半夏开结气、降逆止呕;生姜、大枣调营卫;甘草调诸药;人参扶正。
伤寒由发热恶寒转变为往来寒热,这提示正气已不能抗邪于表而退居半表半里,所以邪入少阳,就意味着正气不足而“血弱气尽,腠理开”,故方中加用人参。
小柴胡汤的作用是从半里之中提邪外出,所以不加大柴用量是达不到目的的。既然是从半里之中提邪外出,就不像解表那么容易,故在正气稍弱的情况下能蒸蒸而振,出现战汗的现象。这就显示出小柴胡汤的枢转作用。
前面已讲过,少阳为游部,故少阳枢转不利时可波及其他脏腑,出现不同的兼证,用小柴胡汤时药物就要随证加减。譬如痰热壅于胸中而未涉及胃,则胸中烦而不呕,当加瓜蒌荡涤胸中之痰热;胸烦不宜补当去人参,不呕就不必用半夏;若津少热结致口黏而渴,则去辛燥伤津的半夏,加重人参的用量以生津;再加苦凉的瓜蒌根以清热化痰生津;若脾络不通则腹中痛,去苦寒凝敛的黄芩加芍药破阴结通脾络;若邪结胁下成形,胁下不仅满闷,还按之痞硬,就去壅满的大枣,加牡蛎以清热化痰软坚;若影响三焦决渎功能,水气蓄于下则小便不利,水气上凌则心下悸,又当去苦寒泻心火的黄芩,加茯苓保心气而利水气;若表热未尽则体表微热而口不渴,恐人参固表恋邪当去之,加桂枝服后温覆取微汗以解表邪;若寒邪犯肺而气逆咳嗽,去生津的人参和壅满的大枣,加干姜温肺、五味子敛肺,既加干姜就不必再用生姜了。
这里需注意两点:一是柴胡证之口渴与阳明病之口渴相鉴别。柴胡证的口渴是或然证,必与柴胡证的主症兼见,这不是阳明病。如果患者本来不渴,却在服小柴胡汤后,一切柴胡证消失,反觉口渴的,这是胃家燥热已转属阳明,当按照阳明病的治法处理,不可再用小柴胡汤。二是柴胡证系邪结胁下,为什么有时出现腹痛呢?这是因为人体脏腑既能相互制约又能相互传变。譬如胁下属肝胆的部位,肝胆相连,脾胃相关,邪结胁下,则胆能传肝,肝能克脾,脾能传胃,由于这一系列的内脏联系,所以邪气虽然高居胁下,也能使脾络不通而腹痛,论中所说“脏腑相连,其痛必下,邪高痛下”就是这个意思。即尤在泾所说“邪高谓病所来处,痛下谓病所结处”。
小柴胡汤的加减在其方后注中已讲得十分明白,读者必须明了其加减药物的道理所在。只有这样,才能正确理解仲景用药的灵活性,临证时方能得心应手,运用自如。
凡太阳病转属少阳,已出现胁下硬满、干呕不能食等症时,其脉亦必由浮紧转为沉紧,进而为弦细。
再者,自发的少阳病有汗、吐、下三禁,误犯三禁,必变坏证。而柴胡证在吐、下后则有其证仍在者,仍宜小柴胡汤治疗。
总之,转属的少阳病,不管其主证、兼证如何复杂,但总的原因是邪在胁下,属于半表半里,用小柴胡汤治疗最为理想。
综上所述,少阳病和柴胡证显然是不同的。少阳病是少火被郁,柴胡证是邪结胁下;少阳病是自发的,受邪后二、三日即形成,柴胡证是由太阳转属而来,需四五日至五六日;少阳病的热型是头痛发热脉弦细,柴胡证的热型是往来寒热;少阳病的主症是口苦、咽干、目眩,柴胡证的主症是胁下满闷或痞硬、往来寒热等;少阳病禁用汗、吐、下,半表半里的柴胡证,虽然也是汗之无益,下之亦无用,但“若不渴,外有微热者,去人参加桂枝三两,温覆微汗愈”,有潮热者,小柴胡汤还可以加入芒硝,都不像少阳病那样严格。即使犯了三禁,两者的变证也不相同。少阳病误汗可导致胃燥而谵语,吐下能使神虚火扰出现心悸烦惊,而柴胡证吐下后,有时可能柴胡证仍在。如果柴胡证消失,则可能形成结胸或痞硬,它不会像少阳病误下那样形成火邪。两者治疗都适用小柴胡汤,但用量不同。治少阳病小柴胡汤用量需少,而治柴胡证则需用原量,否则不能从半里之中提邪外出。这个问题在学习《伤寒论》少阳篇时必须弄清楚。
(96)伤寒五六日中风,往来寒热,胸胁苦满、嘿嘿不欲饮食,心烦喜呕,或胸中烦而不呕,或渴,或腹中痛,或胁下痞硬,或心下悸,小便不利,或不渴,身有微热,或咳者,小柴胡汤主之。
(97)血弱气尽,腠理开,邪气因入,与正气相搏,结于胁下,正邪分争,往来寒热,休作有时,嘿嘿不欲饮食。脏腑相连,其痛必下,邪高痛下,故使呕也,小柴胡汤主之。服柴胡汤已,渴者属阳明,以法治之。
(266下)尚未吐下脉沉紧者,与小柴胡汤。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