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阳所主的部位在半表半里,外与太阳相连,内与阳明相邻,所以少阳病往往兼有太阳未尽之邪或兼见阳阴之症。同时因患者体质、宿疾、误治等因素,都能使病情有不同的变化,也就出现了不同的兼、夹、变证,现详细论述如下。
(一)兼证
1. 兼太阳 少阳外与太阳相连,所以太阳病容易转属少阳,少阳病往往兼有太阳未尽之邪,如146条,证见发热微恶寒、四肢关节烦痛,这是外邪初步向少阳过渡,所以未至喜呕而是微呕,也未至胸胁苦满而是自觉心下支撑似满。
太阳病向少阳过渡,一般是太阳病的症状消失时,少阳病的症状才典型,当太阳病的症状明显时,少阳病只是初步形成,譬如小柴胡汤的加减法中“若不渴,外有微热者,去人参加桂枝”就是兼治的太阳,但这时半表半里的症状已很典型,而肤表仅仅残留着身热未去,因此只加一味桂枝解表即可。而本证则是太阳病的症状较明显,少阳病的症状只是初步形成,所以就当太少两解,用柴胡桂枝汤。本方即小柴胡汤与桂枝汤各取原剂量的二分之一而成。用桂枝汤解太阳之表邪,用小柴胡汤向外发越,二方合用相得益彰。凡少阳兼太阳,无论两经的症状轻重如何,都可用一方两经同治,这是因为太阳病当发汗,少阳病当枢转,而发汗和枢转都是驱邪外出的缘故。
(146)伤寒六七日,发热微恶寒,支节烦痛,微呕,心下支结,外证未去者,柴胡桂枝汤主之。
2. 兼阳明 少阳内与阳明相邻,并以阳明为去路,所以往往少阳病未罢又出现了阳明病的症状。
邪热由少阳进入阳明,必由往来寒热变为潮热,如果大便黏溏不爽,小便自可,这是阳明热而不实。这里大便溏一症不论是自然演变还是误治而促成,如果伴有半表半里之邪未解的胸胁满一症,就应先解外后攻里,先与小柴胡汤枢转,待胸胁满消失后再用柴胡加芒硝汤治之。方中取三分之一量的小柴胡汤预防少阳未尽之邪下陷,加芒硝涤里热。
在阳明篇我们曾讲到230条,病人胸胁满而呕,不大便,亦无潮热,舌上白苔,这不是阳明实热,那为什么病人不大便呢?这是因为少阳枢机不利而作呕,呕又使津液不能下行而胃气不和,肠中干燥故使不大便。这时应给予小柴胡汤枢转,上焦得通则胁下硬满可去,胁下不满就上下通畅,胃气因和则呕逆自除,津液下行,大肠不燥则大便自调。三焦通畅,胃中津液由脾散精四布,输于肌腠,就身濈然汗出而解。本证不大便与呕并见,是否可治阳明呢?论中已有明示“伤寒呕多,虽有阳明证,不可攻之”,何况本证舌上白苔,更无必要攻阳明,只可用小柴胡汤枢转,不治阳明而阳明自愈。
凡柴胡证如果不是胁下痞硬而是心下痞硬或心下拘急,就是邪热由少阳向阳明发展迫近胃的周围,使中焦气分结滞。中焦气分结滞,升降失常故呕利并见,这时单纯用小柴胡汤就不解决问题,当改用开气分之结的大柴胡汤。大柴胡汤即小柴胡汤去人参、炙甘草加枳实、芍药而成。因小柴胡汤是助正气枢转向外,须用人参、炙甘草以扶正气;而大柴胡汤是枢转兼开结,是气滞不是气虚,所以不用人参、炙甘草之甘补,而加枳实、芍药开心下结气,若大便秘结亦可再加大黄。大柴胡汤方后注说“一方加大黄二两”,所以本方是一方二法。服大柴胡汤后使少阳之邪枢转外解,阳明气分之结亦开,痞硬消除就能升清降浊,呕利俱止。
凡柴胡证兼见可下的阳明里证,治则应遵照论中“伤寒呕多,虽有阳明证,不可攻之”。此时若只见到阳明之实而忽略了少阳之呕,接二连三用下法则为误治,在个别素质尚壮的情况下,邪气未因误下而内陷形成坏病,四五日后柴胡证不罢的,仍当先用小柴胡汤解热止呕。
服小柴胡汤后呕应自止,如果呕仍不止,且心下拘急、郁郁微烦等症仍在时,是邪已偏于里,即当改用大柴胡汤。
总之,大柴胡汤是治少阳偏于里的,其主症有仅是心下痞硬或拘急的,有兼大便硬的,其心下痞硬不是胃家实,而是少阳之邪所影响,致使中焦气分结滞,因此枳实是必用之品,而大黄则要随症加减。
少阳兼阳明,有时可以用大柴胡汤两经并治,有时又当用小柴胡汤先治少阳,然后再治阳明。有的仅仅是心下拘急尚未正式兼有阳明里实,也当先服小柴胡汤后服大柴胡汤。这是因为偏里宜下,而下法与枢转向外是背道而驰的缘故。凡少阳兼阳明两经分治的,必是痞硬在胁下不在心下,或少阳兼阳明曾多次误下者。
这里一定要明确呕、烦、往来寒热是邪在少阳偏于表或偏于里出现的共同症状。胁下痞硬是少阳偏表才出现,若偏于里则痞硬的部位必在心下,不在胁下。因此,少阳兼阳明其痞硬在心下的,可用大柴胡汤两解,而痞硬在胁下的则先解少阳,后治阳明。
(229)阳明病,发潮热,大便溏,小便自可,胸胁满不去者,与小柴胡汤。
(104)伤寒十三日不解,胸胁满而呕,日晡所发潮热,已而微利。此本柴胡证,下之以不得利,今反利者,知医以丸药下之,此非其治也。潮热者,实也,先宜服小柴胡汤以解外,后以柴胡加芒硝汤主之。
(165)伤寒发热,汗出不解,心中痞硬,呕吐而下利者,大柴胡汤主之。
(103)太阳病,过经十余日,反二三下之,后四五日,柴胡证仍在者,先与小柴胡汤,呕不止,心下急,郁郁微烦者,为未解也,与大柴胡汤下之则愈。
3. 兼里虚 小柴胡汤的作用是助正气枢转向外,所以也和发太阳之汗一样,必须里气充实。如果中焦虚,荣血化源不足,病人脉象就会涩而不流利。中焦虚则气血不能畅行,不通则痛,弦主痛主急,故腹中急痛者脉象亦弦。这是伤寒兼里虚证,治则应先温里后解外,所以当先用小建中汤温补中焦,服后荣血化源充足,气血畅达,阳脉不涩,通则不痛则阴脉亦自不弦。小建中汤本有补中寓汗的作用,轻度外感病人服后不但腹痛可愈,外感也能自汗而解。
如果服小建中汤后,阳脉不涩而伤寒未解,阴脉仍弦,腹仍痛,按“伤寒,脉弦细,头痛发热者属少阳”之例,予以小柴胡汤,按加减法去黄芩加芍药治疗。
这里需要明确的是:服小建中汤前的腹痛是中焦虚,服小建中汤后的腹痛是柴胡汤的兼证。当从脉之涩与不涩,弦与不弦,腹痛之急与不急来辨析其属太阴还是属少阳。
(100)伤寒阳脉涩,阴脉弦,法当腹中急痛,先与小建中汤,不差者,小柴胡汤主之。
(二)夹证
少阳病有夹痰饮者,如147条就是。伤寒已五六日,往往转属少阳,本条已出现胸胁满微结,往来寒热、心烦、但头汗出等少阳证。但又见小便不利,渴而不呕,这是夹有痰饮。正因为病不在太阳又不在阳明,所以虽然已发汗而复下之,以上诸柴胡证仍在。头汗出一症是阳结于里,不能枢转向外而上蒸于头所致;痰饮内结,津液不布则小便不利、口渴;胃气尚和则不呕。本证既然是少阳夹痰饮,就应枢转少阳兼宣化痰饮,用柴胡桂枝干姜汤治之。本方其实也是小柴胡汤化裁而来,不呕去半夏,渴加瓜蒌根化痰湿行津液;微结已接近胁下痞硬,去大枣加牡蛎清热化痰软坚;痰饮内结的小便不利只可宣化不可渗利,故不加茯苓,改用干姜配牡蛎,辛咸并用宣化痰饮;头汗出是阳郁过重,故用桂枝通阳,又能助柴胡解外。
本证既然是少阳夹痰饮,阳气被痰饮所遏,因此,方后注云“初服微烦,复服汗出便愈”,这就是说服第一次药后病人反觉微烦,这并不是药不对证,而是痰饮未消时,姜、桂反助其热,正邪交争而觉微烦,这时不要改弦更张,应续服第二次,痰化饮消后,表里阳气宣通,三焦通畅,柴胡、桂枝即可使阳气透出体外,濈然汗出而解,所以这个“烦”应看作是作汗的先兆。
(147)伤寒五六日,已发汗而复下之,胸胁满微结,小便不利,渴而不呕,但头汗,往来寒热,心烦者,此为未解也,柴胡桂枝干姜汤主之。
(三)变证
前面我们讲过少阳中风吐下后能挫伤胸阳,火邪内扰出现悸而惊的变证。107条就可证实这一点。伤寒患者八九日不解,可能使阳气郁而化火,出现口苦咽干目眩或胸中烦满等症,这本应“火郁发之”,用小柴胡汤加减治疗。如果反而误下,使无形之火不能外出反乱于膻中,胸中就会更加烦满,火扰心神则惊惕不安,邪热内陷,胃不和则谵语,三焦功能失职,不能外通肌腠则一身尽重不可转侧,水液不能下输膀胱则小便不利,应给予升散郁火兼除烦镇惊的柴胡加龙骨牡蛎汤治疗。
前面我们已讲过,凡治少火被郁的少阳病,柴胡汤的用量都较治邪结胁下少些。本方用小柴胡汤原量的一半去甘草加龙骨、牡蛎、铅丹、大黄、茯苓、桂枝而成。本证由于火郁而胸满、不是虚寒之满,故去甘草;加桂枝是助柴胡之枢转,使邪从外解;加茯苓保心气、利小便;加龙骨、牡蛎、铅丹镇静收敛,以止烦惊;加大黄泻热和胃以止谵语。本证心下不悸,故不去黄芩,并用以清三焦之火。
(107)伤寒八九日,下之,胸满烦惊,小便不利,谵语,一身尽重不可转侧者,柴胡加龙骨牡蛎汤主之。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