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太阴病的治则和预后

太阴病的治则和预后

时间:2023-05-04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太阴的治则是,脏有寒者当温之,脉浮者可发汗,大实痛者祛瘀通络等。曹氏认为这就是脉浮可发汗的太阴病。在这种情况下用发汗法,不仅仅是为了消除表证,更重要的是避免了太阴发黄或转属阳明大便硬的出现,所以这仍属于太阴病的治疗范围。

太阴的治则是,脏有寒者当温之,脉浮者可发汗,大实痛者祛瘀通络等。当温之,是指自利不渴者而言,诸家看法并无不同,但可发汗的是什么样的太阴病,诸家意见就分歧了,这里不妨附带把这个问题分析一下。有的认为是下利兼有表证,这肯定是错误的。因为“下利清谷,不可攻表,汗出必胀满。”仲景已有明文。曹颖甫在《经方实验录》中则用其治愈的医案作说明:谢君,三伏盛暑之天,应友人宴,享西餐,冰淋汽水,畅饮鼓腹,及夜即病下利,日数十行,凛然形寒,其脉不沉而浮,曹氏与桂枝汤加神曲、谷麦芽、赤茯苓等而愈。曹氏认为这就是脉浮可发汗的太阴病。但这个病人实质是内伤生冷兼外感,且方中已加入神曲、谷麦芽等,这显然是和胃而不是理脾,这不能叫作太阴病。

那么可发汗的太阴病究竟是什么样的太阴病?要解决这个问题,首先不要把太阴病局限在下利这个症状上,好像不下利就不算太阴病似的。试看前面所列太阴病的几个类型,除太阴虚寒证有自利症状外,其余太阴气滞证、太阴腹痛证、伤寒系在太阴证、太阴中风证等,都不下利。尤其是后二者,都见脉浮,而伤寒系在太阴,又是脉浮而缓,更是桂枝汤的主脉。在这种情况下用发汗法,不仅仅是为了消除表证,更重要的是避免了太阴发黄或转属阳明大便硬的出现,所以这仍属于太阴病的治疗范围。

太阴病的预后:伤寒系在太阴,有发黄、大便硬、腐秽去等的不同,太阴中风是脉阳微阴涩而长者为欲愈,俱无死证。就连自利不渴的太阴虚寒证,其脏寒也仅限于肠胃局部,不转入少阴出现全身性衰竭,也无死证。相反,阴得阳则解,当正气逐渐恢复时,却可能自愈于亥至丑上。这是因为亥至丑,正是夜半前后,“夜半阳气还”,论中已有明文,所以太阴病之将愈者,多于此时精神慧爽,疾病若失。

(276)太阴病脉浮者,可发汗,宜桂枝汤。

(275)太阴病欲解时,从亥至丑上。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