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真正理解什么叫厥阴病,最好先把“厥阴”这个词的涵义弄清楚。
厥阴又称一阴,于三阴中阴气为最少,“最少”有将尽之意,“厥者,尽也”,故《素问·至真要大论》称厥阴为“两阴交尽”。但阴阳总是互为消长,互为进退的,阴尽则阳生,故厥阴亦即阴阳的转折点。正因阴尽阳生,所以也是阴中有阳。
要形象地说明阴阳的转折点,最好是以《素问·阴阳类论》中“一阴至绝作朔晦”作解释。朔是阴历每月的初一,月亮到了初一以后,逐渐生出一线光明,有似阳生;晦是阴历每月的月尽,大月是三十日,小月是二十九日,这时是月体的黑暗面扩大到整个月面,使月体全无光明。但是晦尽又朔,朔自晦来,这象征着阴尽阳生。月体从晦到朔所生之一线光明,并非无中生有,它本来是藏于月魄(月的黑暗处叫月魄)之中的,所以说阴中有阳。
把阴中有阳这一概念结合到人体,最适合于说明肝和心包二脏。因为肝和心包都属脏属阴,又都藏相火,正是阴中有阳。阴中之阳,贵在敷布,贵在条达,尤其重要的是贵在生生不息,生化无穷。心包能敷布,肝气能条达,同时又生生不息,生化无穷。此阳即为生气勃勃之少阳,反之,如果心包不能敷布,肝气不能条达,此阳就会内郁而成邪火。厥阴病气上心、撞心中痛热等症状,就是这样形成的。
另一方面,此阳既郁于内,不能条达向外,就会手足厥逆,条达向外之后,又会厥退转温,还有的不是由于阳郁,而是阳气消而不长,不是生生不息,而是化生不及,也会出现手足厥冷,若阳尚有根,消而又长,又能由厥转热,由厥转热,就是阴尽阳生。
由以上可以认识到,阴中有阳、阴尽阳生都属于厥阴的特点。若结合到厥阴病来说,阴中有阳,是反映了厥阴病的本质,而阴尽阳生,则是指厥阴病的转化过程来说的。尤其是厥阴病的厥热转化,既反映了厥阴是阴阳的转折点,也说明病至厥阴,病情是极不稳定的。
从厥热往来这一特点看厥阴病,说明人体的阴阳,在邪正斗争中是互为消长、互为进退的。从病理推知生理,可知人体即使在正常情况下,阴和阳也总是互为消长,互为进退的,从来也没有绝对稳定的平衡。不过由于不断地自身调整,可以保持相对的平衡。相对地平衡了,人也就不出现临床症状。这种自身调整的活动,我们可以从厥阴和少阳的关系中来体会。譬如按阴尽阳生这一转化过程来说,阴尽之前,还属厥阴,阳生之后,便属少阳。又如从阴阳的消长进退来体会,消属于厥阴,长就属于少阳;阳气不能敷布条达,进而向内,就属于厥阴,能敷布条达,退而向外,就属于少阳,在病情表现上,也同样如此,上热下寒,厥热往来,重点在内,就属于厥阴病,胸胁苦满,寒热往来,重点半在外,就属于少阳病。因此可知,厥阴病和少阳病,都是相火病,只是表现的形式不同罢了。临床常见少阳病进就成为厥阴病,厥阴病退也可能外出少阳,无论从病理现象和生理活动,都足以说明,厥阴和少阳,是一个事物的两种不同表现,所以二经相表里。
厥阴在脏既然是肝与心包,故肝和心包病就是厥阴病,肝为将军之官,其性主急,若失于条达,必横逆上冲。其脉挟胃贯膈,故能出现胸满、呕逆、飧泄等症。心包位于膻中,为臣使之官,主布施气化,若失于布施,就会相火内郁。其脉循胸出胁,就会出现胸胁支满、烦心、心痛等症。这些,《灵枢·经脉》篇中称之为“是主肝所生病者”和心包“是主脉所生病者”。
由于厥阴之为病有以上这些特征,因此,我们把厥阴本经自病和一些虽非厥阴病,但其病理为上热下寒,症状表现为胸满、呕逆、飧泄、烦心、心痛等症的,分别在以下几节中作一系统地介绍。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