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伤寒论·厥阴篇》原文,属于厥阴本经自病的,有以下几种类型。
(一)消渴、心中疼热
这是指厥阴提纲证说的。它是风邪中于厥阴,从心包相火而化热所致,厥阴篇有称厥中风者,实际也是指的此证。由于心包不能敷布君火,风煽火炽,独盛于上,必心中痛热。“痛热”,是又热又痛,病人有焦灼挛急的感觉。厥阴之阴本来最少,又被火灼,所以舌绛少苔,渴思饮水,饮不解渴,形成消渴。水虚不能涵木,肝气又因风而动,必气上撞心,凌胃克脾,饥而不能食,食即呕吐。火炽于上而不下达,肝气又上逆,所以膈上虽然有热,而膈下已隐伏着无形之寒。患者如果胃肠道有蛔虫,蛔虫避寒就温,就可能趋向膈上,随吐而出。这一系列的症状,实质已经包括了肝的所生病和心包主脉所生病,所以也是最典型的厥阴病。厥阴病篇以本证作为提纲,其原因也就在这里。
学习本条,要理解这些症状之中,“食则吐蛔”仅仅是供参考的症状,是有蛔则吐,无蛔则不吐,有这种可能性,而不是必吐。“下之利不止”,是预测的症状,提出这一预测的目的,是供读者推想,心中痛热,并非实热,误用下法,就会上热未除,下寒又起。除了要注意这些以外,还要把《张卿子伤寒论》中的一段话结合进去,才能真正理解厥阴病。张卿子说:“尝见厥阴消渴数证,舌尽赤红,脉微,手足厥冷,渴甚”。脉微、渴甚,说明阴气将尽,肢厥、舌赤,说明阴中有阳,这样,厥阴热证的症状、脉象、舌诊,就全备了。
本证应用乌梅丸治疗。以乌梅之酸补肝体,养肝阴,生津止渴;细辛、桂枝之辛,疏肝用,由内以达外;黄连、黄柏,清膈上已现之热;蜀椒、干姜,温膈下隐伏之寒;人参益元气,安五脏;当归益肝血,养肝阴。如此气血两补,主持其间,使热清寒解,肝气条达,心包敷布,病即痊愈。
临床应用乌梅丸治疗厥阴病提纲中诸证,不必诸症悉具,只要见到其中之一,如食欲不振或消渴、胃脘痛等,只要是舌赤苔少,就意味着阴气已少,阴中有阳,用乌梅丸都必有效。尤其是方中乌梅,更起主要作用。
(326)厥阴之为病,消渴,气上撞心,心中痛热,饥而不欲食,食则吐蛔,下之利不止。
本证也有不治自愈的,其愈与不愈,可从脉象上来观察。当相火内郁时,张卿子说是脉微,微是沉微,必不浮,如果脉由微转浮,是风邪出表,其饮不解渴的消渴,必变为较轻的渴欲饮水或不饮亦可的轻证。而且将愈的时机,又多在丑至卯这一段时间。因为这时是太阳即将升出地面,人身的阳气,也随着天阳之将升而呈现由里出表之象,脉之所以由微转浮,也是由内达外的表现。
本提纲属于厥阴中风,后世对于三阴中风多称为热化证。病在三阴,均以有阳为可贵,风为阳邪,故无死证,脉浮为风火出表,故为欲愈,如果脉不浮,论中也告诉我们,不过“为未愈”而已。
(327)厥阴中风,脉微浮,为欲愈,不浮,为未愈。
(329)厥阴病,渴欲饮水者,少少与之愈。
(328)厥阴病欲解时,从丑到卯上。
(二)热利下重
本证是热邪中于肝经,肝气不能疏泄,挟胆火下迫大肠所致。由于肝性急迫,所以其下利有滞涩难出、里急后重等特点,须用白头翁汤主治。以白头翁入肝清热,消毒止利;黄连、黄柏厚肠胃;秦皮苦寒而涩,清肝胆之热,坚阴止利。本方不但能治里急后重之下利,凡下利又兼口渴欲饮冷水的,都与肝热有关,也可用本方。
(371)热利下重者,白头翁汤主之。
(373)下利欲饮水者,以有热故也,白头翁汤主之。
(三)干呕吐涎沫,头痛
本证是寒邪中于肝经,不能化热,肝气挟胃中寒浊上逆而成。肝脉挟胃贯膈,挟胃中寒浊上逆,必干呕不止,其特点是:呕的全是粘连不断的涎沫,而不是水谷。肝脉又与督脉会于巅顶,所以寒邪又能冲头作痛。当用吴茱萸汤主治,吴茱萸能温肝降逆,兼化浊饮。
(378)干呕吐涎沫,头痛者,吴茱萸汤主之。
(四)胸胁烦满,默默不欲食
此证多从少阳转属而来。少阳柴胡证,本来就有胸胁苦满、默默不欲饮食、心烦、喜呕等症状,这时如果手足不厥,或兼往来寒热,这是少阳还想枢转外出,而仅仅是枢机不利,这样就当用小柴胡汤助其枢转。假若不往来寒热,又由不厥而逐渐指头寒,逐渐由指头寒而手足亦厥,心烦又进一步烦而且躁,从只是喜呕变而为正式呕吐,胸胁由苦满进而为烦满,这就是热深厥深,已转属厥阴,须用大柴胡汤下之则愈。如果失治,就有热盛灼阴,出现便脓血的可能。
少阴枢转不利转属厥阴,也有在热微厥微之时,病势停止发展,而于数日之后,小便逐渐清利,食欲逐渐增进而自愈的,这是心包之热由三焦下出膀胱的缘故。这是敷布有权,脏病还腑,故能自愈。
(339)伤寒热少厥微指头寒,嘿嘿不欲食,烦躁。数日,小便利色白者,此热除也,欲得食,其病为愈。若厥而呕,胸胁烦满者,其后必便血。
以上几条的主症,都未离开胸满、呕逆、飧泄、烦心、心痛等,而且都是由于肝或心包失职,所以都是真正的厥阴病。其中值得一提的是消渴和便血。消渴一证,绝不见于太阴和少阴,便血一证也仅见于少阴移热膀胱,而厥阴病则渴到随饮随消的程度,篇中下痈脓便脓血等症也最为常见。这是因为:三阴虽然同出一源,但阴气的多少不同,所以在人体中的作用和受邪后所出现的症状,也不相同。太阴主水谷之津液,为盛阴,故自利不渴;津液中之精微,归于五脏六腑,由肾受而藏之,为少阴所主。精微不足,虽然能出现口渴——如少阴病自利而渴,但决不至于消渴。惟厥阴之阴主荣血,血是精微之中更为精专的部分注入脉中所化成,即《灵枢·荣气》篇所说:“精专者,行于经隧”。《灵枢·荣卫生会》篇所说:“此所受气者,泌糟粕,蒸津液,化其精微,上注于肺脉,乃化而为血,以奉生身,莫贵于此”。正因为厥阴之阴主荣血,是精微中之精专者,所以在人体中最为重要,而又最少,因此厥阴病本身,不仅是渴,而是消渴,且常出现化痈脓、便脓血等变证。推而广之,即使不是厥阴本经自病,而是其他伤寒或杂病,凡由于久病耗阴,阴亏化热出现渴,热盛灼血出现化痈脓便脓血等变证,都符合阴中有阳、阴尽阳生这一概念,仲景也都归在厥阴篇中论述。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