欲明了厥热往来的病理,必先说明厥的原因和病理。
厥的原因,主要是阴阳气不相顺接。所谓顺接,是包括了阴阳的出入消长而言。譬如两阴交尽,接着一阳又生,或者阳入里,接着又能出于外,便是阴阳气相顺接。反之,若寒邪深重,阳气只消不长,或者热邪内结,阳气内而不外,便是阴阳气不相顺接。阴阳气不相顺接,就会手足厥冷,这就叫作“厥”。
(337)凡厥者,阴阳气不相顺接便为厥,厥者,手足逆冷是也。
厥的原因既然有热结于里阳气不能外出的,又有寒邪深重阳气只消不长的,所以从病理上又可分为热厥和寒厥两大类。下面将寒热二厥,结合厥阴病的常见症状,如胸满、呕逆、飧泄、烦心等,加以介绍。
(一)热厥的证治
热厥既然是热邪深入,阳气结聚,所以热邪入里越深,手足厥冷就越重;热邪不深不重,手足厥冷也较轻,或者仅仅是指头寒。若里热消除,手足即可转温。
热厥的特点是:手足虽冷,而体温却高,即使热深厥深,心窝部也必高热,并有舌绛、苔燥、小便赤涩、大便秘结等症作参考。另一方面,寒厥多出现于无热恶寒的三阴伤寒,病人基本未发热,如果是曾发过热的三阳伤寒,由于治疗或其他原因,导致阳气耗损而转为寒厥,一般又必须经过一段时间。而热厥则不然,其发展快的,能于一二日或四五日即发厥。其厥是先从发热而来,故手足厥又必与身热并见。
热厥既然是热邪入里,治疗就应当根据里证采取或清或下之法,如果反发其汗,那么不但不能清热,反会更伤其阴,迫使热邪上蹿,出现口腔糜烂等变证。
(335)伤寒一二日至四五日而厥者,必发热。前热者后必厥。厥深者热亦深,厥微者热亦微。厥应下之,而反汗者,必口伤烂赤。
厥阴提纲证,张卿子已经指出,还有手足厥冷一证,因为那是厥阴热证,所以也是热厥。除此以外,厥阴篇中提到的伤寒杂病中常见的热厥,还有以下诸证。
1. 热结在里,脉滑而厥的,用白虎汤 在阳明篇已经讲过,阳明经证热结在里,能使外无大热。如果热邪更深,就不仅仅是外无大热,而且还能手足厥冷,甚至肢体皆厥。这样,从现象上看似乎寒热难辨,但可以结合脉证作出分析。里热脉必滑,而且还必有舌苔黄燥、小便赤涩等旁证材料。故以白虎汤清里热为治。
(350)伤寒脉滑而厥者,里有热,白虎汤主之。
2. 下利谵语,宜小承气汤 谵语是阳明腑实,即使下利,也是热结旁流。既然下利,又无其他急下特征,就不必峻攻,不论厥与不厥,只宜小承气汤。
(374)下利谵语者,有燥屎也,宜小承气汤。
3. 痰热结于胸中,宜瓜蒂散 335条痰结胸中的手足厥冷证,是心下满而烦,饥不能食,脉搏又乍紧乍不紧。这是因为痰结于上,阻碍了心包的敷布作用,使心火炽于上而不能下交,故烦;病在胸中,不在腹中,所以腹中知饥;但既满且烦,故仍不能食。尤其是脉搏乍紧乍不紧,更是痰结于上,时时阻碍脉道的有力证明。既是病在胸中,就当因而越之,故宜瓜蒂散。
痰结胸中证,在太阳病串讲中的“病如桂枝证,头不痛,项不强,寸脉微浮,胸中痞硬,气上冲咽喉不得息”。和本条是同一痰病的两种反映。但“如桂枝证”条,是邪气阻碍了太阳正气的出入,出现了类似太阳病的症状,而本证是邪气阻碍了心包敷布心火的下达,故出现类似厥阴病的症状,故分篇不同而治法则同。
(355)病人手足厥冷,脉乍紧者,邪结在胸中,心下满而烦,饥不能食者,病在胸中,当须吐之,宜瓜蒂散。
4. 利后虚烦,宜栀子豉汤 虚烦指虽觉心烦,但心下按之不硬,是排除了胃家实。虚烦与下利并见,是津液下脱,心火独亢于上,水不济火所致。当下利时,心火还能部分的随大便下泄,其烦还较轻。而在下利止后,心火便无下趋之势,故其烦更重。学习本条要注意两点:一是利止更烦,说明是心火更不能下泄;一是这必是热利。如果是寒利的话,那么栀子汤的禁忌证就是“病人旧微溏者,不可与服之”。
本证用栀子汤是以栀子解热除烦,用豆豉引水上升,以达到水火交济。这和太阳篇中兼有身热不去的虚烦证,用豆豉的宣发透达以解身热,是稍有不同的。
(375)下利后更烦,按之心下濡者,为虚烦也,宜栀子豉汤。
5. 腑实作哕,当通降腑气 哕,俗称打呃忒,病理有虚有实。由于腑气阻塞,气不下降的属实,其腹必满。小便不利的当利其小便,大便不利的当通利其大便。腑气通后,腹部不满,气机下降,哕证自愈。
(381)伤寒,哕而腹满,视其前后,知何部不利,利之即愈。
结语:以上诸证,热深时厥亦深,热微时厥亦微,治疗时必须以里证为主。只要里证存在,厥深时用这样的方剂,厥微时或不厥时,也用这样的方剂,所以条文中都不附加手足厥冷这样的症状。凡属热厥,只要里热消除,其厥即止,不会厥热往来。其厥热往来的,只是在寒厥的部分中才会出现,这个问题下面再讲。
(二)寒厥的证治
寒厥是阴寒极盛,阳气大衰所致。寒重的厥也重,寒轻的厥也轻。阴极阳生,少阳生气外达,即可不厥。在阴气也极少的情况下,阳回太过,又能手足发热,甚至伤阴灼血,出现化痈脓、便脓血等变证。
寒厥有与下利并见者,寒盛时厥而下利,不能食;阳回时厥退,利止,能食。寒厥的体温低于正常,不渴,小便清,常恶寒踡卧。寒厥如果出现厥热往来,都是在久病伤阴的情况出现的,这表示邪正斗争,已进入不稳定的阶段。寒厥的治疗,与热厥相反,应温忌下,治同虚家。兹将篇中虚寒诸厥,综合介绍如下。
(330)诸四逆厥者,不可下之,虚家亦然。
1. 血虚、表寒及里寒诸厥 平素阴血不足,必脉中血少,再感受表寒,气血被表寒外束,能使脉细欲绝,手足厥冷,脉细欲绝和脉微欲绝不同。脉微欲绝主要是阳虚,所以必须以干姜、附子为主药,如通脉四逆汤即是其例。脉细欲绝主要是血虚,血少阳无所附,因而手足亦厥。血虚忌用燥烈劫阴之品,应以当归四逆汤主治。方中当归补血行血,通草通利关节血脉,桂枝畅血行,配细辛又能通阳散表寒,甘草芍药益阴。
血虚致厥有不是脉细,而是脉虚者,如347条即是。该条对于手足厥冷的诊断,首先提出“不结胸”,这是排除了痰结在胸中的瓜蒂散证。指出“腹濡”,又排除了冷结在膀胱关元证。那么这样的脉虚之厥,显然是亡血之类,属于虚家了。所以也当益血通阳,属于当归四逆汤证。
用当归四逆汤通阳解表寒,固为对证,但若其人素有沉寒痼冷,则本方温里之力仍嫌不足,这虽不宜加入燥烈伤阴之姜附,却可改用温而不烈之生姜、吴茱萸,以兼驱里寒。
所谓沉寒痼冷,是指阳气久衰,气血不畅,以致脏气凝结的宿疾而言。如340条,病人手足厥冷,但胸中无病,自言小腹满,按之痛,这就是沉寒痼冷结在膀胱关元的部位。也就是当归四逆加吴茱萸生姜汤所主。
也有的表寒外束,手足厥冷,不是脉细欲绝,而是出现促脉。这是阳被寒闭,欲出不能。可灸太冲穴以助阳外达。
凡是促脉的出现,都是表邪未解,手足不厥的,其脉促而有力,当服汤药解表;手足厥的,是阳虚比前者为重,脉虽促却无力,故改用灸法助阳最为相宜。
(351)手足厥寒,脉细欲绝者,当归四逆汤主之。
(352)若其人内有久寒者,宜当归四逆加吴茱萸生姜汤主之。
(347)伤寒五六日,不结胸,腹濡,脉虚,复厥者,不可下。此亡血,下之死。
(340)病者手足厥冷,言我不结胸,小腹满,按之痛者,此冷结在膀胱关元也。
(349)伤寒脉促,手足厥逆者,可灸之。
2. 水饮诸厥 寒饮阻碍胸阳外达所导致的手足厥冷证,其表现形式也是多式多样的。有兼心下悸的,为水上凌心,阳被水困。治法当先用茯苓甘草汤治其水,水去阳通,厥亦自愈。若厥仍不愈,再用四逆汤治厥。若不先治水,只见厥治厥,不但对厥的治愈没有把握,而且还有可能使水趋大肠,转为下利,使治疗更为困难。
饮在膈下,能凌心作悸,饮在膈上,又能干呕。寒饮所致的干呕,和吴茱萸汤证的干呕不同,二者都不吐谷食,但吴茱萸汤证是胃寒生浊,呕吐黏液丝,粘连不断,且多兼有胸满烦躁等证。而膈上寒饮的干呕,是水饮清澈,绝不粘连,一般也不出现烦躁等症状。这是中焦虚寒,不能化饮,以致水泛上膈而成。当用四逆汤助阳化饮。若不是干呕,仅仅是喜唾的,理中丸亦可用。
(356)伤寒厥而心下悸者,宜先治水,当服茯苓甘草汤,却治其厥。不尔,水渍入胃,必作利也。
3. 厥而下利 厥而下利,是阴寒极盛。但是人体的元气,有最后挣扎搏斗的力量,所以有时能阴极阳生,不经治疗,亦能厥退热回,利亦自止。不过在老年、久病的患者,这是阳气作最后的挣扎,已极勉强,病情极不稳定,也可能热退厥进,又复下利,形成厥热往来。因此,对寒利的诊断和治疗,可综合为以下三点来说明。
(331)伤寒先厥,后发热,而利者必自止,见厥复利。
(1)厥利并见时,当温里回阳,治同少阴:如峻汗峻下后,下利厥冷,或大汗太骤,亡阳脱液,以致厥逆下利、腹内拘急、四肢疼痛、身热不去、恶寒不止等,都当以四逆汤回阳为主。其格阳外热,下利清谷,汗出而厥者,尤当以大剂回阳,以通脉四逆汤为主。这些症状,当未见厥退热回时,实质就是少阴病,所以与少阴寒化证的治法相同。
(353)大汗出,热不去,内拘急,四肢痛,又下利,厥逆而恶寒者,四逆汤主之。
(354)大汗若大下利而厥冷者,四逆汤主之。
(2)厥退热回,当结合脉证观察:厥退热回,是阴消阳长的好现象。但是阳气初回,病情还不十分稳定,可能阳回不足,也可能阳回太过,所以寒厥初退时,对于脉象、身热、食欲、口渴等,必须仔细观察。
出现微热、微渴、脉弱的,是邪衰阳回,这样,下利必会自止。若不是脉弱,而见数脉,一般说来,下利也当自愈,但数脉究竟不同于弱脉,因为在久利伤阴的情况下,数脉意味着热伤荣血,这就是阳回太过。所以如果利不自愈,就必接着便下脓血。脉数、微热,同时又周身微汗,这是寒去阳通、邪气出表,下利必将自愈,若脉不久又由数变紧,汗亦必止,这说明寒邪复聚,仍为未解。
又如,下利虽止,却汗出咽痛,这是太过之热不下趋而上蹿,这样就不会便脓血,却会咽中肿痛而成喉痹。所以这样的利止,也不等于痊愈。
下利与发热并见,不少是阴阳离决的死证,但如果脉象是微弱之中见数,不是实大鼓指之数,其发热就属于阳回之热,而不是死证。凡下利证,寸脉见浮数,尺中脉涩的,便是已经伤及下焦血分,必便下脓血。厥退热回,本当利止,若身虽转热而仍不止,又不汗出咽痛,是太过之热不上蹿而仍向下,也必转为便下脓血。
其他如脉大是病势在发展,为病进;脉沉弦的,沉主里,弦主急,必里急后重,都不是将愈的脉象。
(360)下利有微热而渴,脉弱者,今自愈。
(367)下利脉数而渴者,今自愈。设不差,必清脓血,以有热故也。
(361)下利脉数,有微热汗出,今自愈,设复紧,为未解。
(334)伤寒先厥后发热,下利必自止,而反汗出咽中痛者,其喉为痹。发热无汗而利必自止,若不止,必便脓血。便脓血者,其喉不痹。
(365)下利脉沉弦者,下重也;脉大者,为未止;脉微弱数者,为欲自止,虽发热不死。
(363)下利,寸脉反浮数,尺中自涩者,必清脓血。
(3)厥回无望者,便是死证
①下利已止,脉搏已绝,灸后手足不温,脉亦不还,反加微喘者:脉资始于先天肾,资生于后天胃,所以下利手足厥冷无脉时,可试灸少阴肾的太溪穴,以启先天之生阳。若灸后脉渐出,是先天生气未绝,生阳渐出,手足亦可转温,为顺,为易治。反之,灸后脉不还,反加微喘,便是先天生气已绝,脉既不还,手足亦决不能转温,便属死证。
②利止后脉绝,一昼夜脉仍不回者:由于阳回而利止的,必手足渐温,脉亦渐出。如果观察一昼夜,脉仍不回,这就不是阳回的利止,而是阴竭的利止,其手足也必不能转温,所以必死。
③真脏脉见者:脉无胃气,叫作真脏脉。如下利频繁,日十数行,脉象本当微弱无力,若反坚实弹指,毫不柔和,便是真脏脉见,真虚假实,是必死之候。
④发热下利,厥不止者,或躁不得卧者:虚寒下利反发热,已有阴阳分驰之势,如厥不止,——包括治疗后,也厥仍不止,便是脾阳已绝;若再躁动不安,是阴气已绝,这就是《素问·痹论》所说:“阴气者,静则神藏,躁则消亡。”
⑤伤寒不发热,不下利,至六七日,变为发热而利,汗出不止者:伤寒六七日,一经之后,是阴阳转化的时期,病情的好转或加剧,多呈现于此时。若本来不发热,不下利,此时却发热与下利并见,其发热即非阳回之热,又加下利,汗出不止,便是阳从外脱,阴从下脱,阴阳离决,必死无疑。
凡发热而厥,于六七日又出现下利,即使不汗出,也是正气不支,邪热下陷。虽不一定死,也必难治。
⑥除中者:除中是将死之前,胃气已绝,反求救于食,能食善咽,似不知饱的反常现象。凡下利兼厥的,胃中必冷,一般是不能进食。若反能食,即是反常,需要考虑是除中。除中的能食,和胃气恢复的能食不同。胃气恢复的能食,是阴退阳生,手足必渐温,利亦渐止,知饥知饱,食态正常。而除中的能食,则是狼吞虎咽,似不知饥,食态极不正常。有的在食态上不出现突出的异常现象,只是能食,难于鉴别,可用“索饼”试之。索饼即干面条,最易消化,患者食后,逐渐身温利止,就是胃气尚在,属于阳回的能食,必愈。若食后不是肢体逐渐转温,而是突发暴热,就是残阳暴脱,回光返照,其暴热不久即退,转归死亡。
除中证有由于病情严重,自然出现的,也有清下过剂,伤败胃气而促成的。其由于误药所致的,本身的残阳,已被清下药彻尽,往往连暴热也不发,即转归死亡。如333条所说的除中证,就不发暴热。
(362)下利,手足厥冷,无脉者,灸之,不温。若脉不还反微喘者死。少阴负趺阳者,为顺也。
(368)下利后脉绝,手足厥冷。晬时脉还,手足温者生,脉不还者死。
(369)伤寒下利,日数十行,脉反实者死。
(344)伤寒发热,下利厥逆,躁不得卧者死。
(345)伤寒发热,下利至甚,厥不止者死。
(346)伤寒六七日,不利,便发热而利,其人汗出不止者死,有阴无阳故也。
(348)发热而厥,七日下利者,为难治。
(332)凡厥利者,当不能食,今反能食者,恐为除中。食以索饼,不发热者,知胃气尚在,必愈。恐暴热来出而复去也。
(333)伤寒脉迟,六七日,而反与黄芩汤彻其热。脉迟为寒,今与黄芩汤复除其热,腹中应冷,当不能食,今反能食者,此名除中,必死。
4. 虚寒呕哕诸厥 厥阴里热,外出少阳,出现呕而发热的,当用小柴胡汤枢转,使热从少阳外出。但厥阴外出少阳,脉必弦数不弱,小便必黄。如果呕而微热,脉弱无力,小便清利,又手足厥冷,这与其说是少阳欲枢转外出,不如说是阴阳分驰,阳气将脱。这是比较难治的病证,不可用小柴胡汤,当以四逆汤温其里。
古时有令病人多饮暖水以取汗之法。这种方法,若用在病人大吐大下胃气极虚的情况下,胃气不能消水,水停胃中与胃寒相搏,就会哕逆不止。当温中止哕,论中虽未出方,似可以理中汤加丁香柿蒂主治。为什么要饮暖水取汗?这是因为大吐大下之后,外邪未尽,仍有怫郁之微热在表的缘故。也幸好是饮暖水取汗,故其变证仅仅是不能消水而作哕,如果不是饮水取汗,而用麻桂发汗,那就可能导致亡阳,结果就更为严重了。
(379)呕而发热者,小柴胡汤主之。
(377)呕而脉弱,小便复利,身有微热见厥者,难治,四逆汤主之。
(380)伤寒大吐大下之,极虚复极汗者以其人外气怫郁,复与之水,以发其汗,因得哕。所以然者,胃中寒冷故也。
结语:以上诸厥都由于内脏虚寒,故属于脏厥。脏厥证,寒轻的厥也轻,寒重的厥也重。如果脉微而厥,通体皆冷,躁动不安,就是阳光欲熄,接近死亡。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