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热论》的“受之”与《伤寒例》的“传经”

《热论》的“受之”与《伤寒例》的“传经”

时间:2023-05-04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所不同的是,《伤寒例》在各经之前都加上了脉象,把《热论》的“几日受之”,一律改为“当几日发”。“受之”并不等于传经,在《伤寒例》中还另有确证。这是自有《伤寒论》以来第一次见到“传经”这个词。已经“受之”了,又提出“更不传经”,显然《热论》中的所有“受之”,都根本不同于后世注家所说的“传经”。

《素问》并无“传经”一词,在《热论》篇却有“伤寒一日,巨阳受之,”“二日阳明受之”,“三日少阳受之”,以至“六日厥阴受之”之文。几乎所有的《伤寒论》注家,都认为这就是《热论》论传经,也是《伤寒论》中传经的指导思想,其所谓“受之”,就是受邪于前一经,“一日”“二日”“三日”……就是传经的日期。作者认为,这个说法是有问题的,因为日传一经,这不仅是自古以来临床所未见,而且从语法上讲,在《热论》中也讲不通。试问,“受之”如果是指受邪于前一经的话,那么“一日巨阳受之”,这个巨阳又是受之于哪一经“受之”并不是指受邪于前一经,所以也就不等于传经,我们把《热论》这一段与《伤寒例》结合起来看,问题就更清楚了。

《热论》是:

“伤寒一日,巨阳受之,故头颈痛,腰脊强”。

“二日阳明受之,阳明主肉,其脉侠鼻络于目,故身热目痛而鼻干不得卧也。”

“三日少阳受之,少阳主胆,其脉循胁络于耳,故胸胁痛而耳聋。”

“四日太阴受之,太阴脉布胃中,络于嗌,故腹满而嗌干。”

“五日少阴受之,少阴脉贯肾络于肺,系舌本,故口燥舌干而渴。”

“六日厥阴受之,厥阴脉循阴器而络于肝,故烦满而囊缩。”

《伤寒例》是:

“尺寸俱浮者,太阳受病也,当一二日发,以其脉上连风府,故头项痛,腰脊强。”

“尺寸俱长者,阳明受病也,当二三日发。以其脉侠鼻络于目,故身热目痛鼻干不得卧。”

“尺寸俱弦者,少阳受病也,当三四日发。以其脉循胁络于耳,故胸胁痛而耳聋。”

“尺寸俱沉细者,太阴受病也,当四五日发。以其脉布胃中络于嗌,故腹满而嗌干。”

“尺寸俱沉者,少阴受病也,当五六日发。以其脉贯肾络于肺,系舌本,故口燥舌干而渴。”

“尺寸俱微缓者,厥阴受病也,当六七日发。以其脉循阴器,络于肝,故烦满而囊缩。”

从以上可以看出,两者对于六经“受之”的日数、经络循行的取段以及主症等,都完全一致。所不同的是,《伤寒例》在各经之前都加上了脉象,把《热论》的“几日受之”,一律改为“当几日发”。这就证明:《热论》所谓几日某经受之,不是指的六经相传之日,而是指其本经感邪以后出现症状的发病之时。

“受之”并不等于传经,在《伤寒例》中还另有确证。试看它在《热论》的“其不两感于寒”之下,又加了“更不传经,不加异气者”九字。这是自有《伤寒论》以来第一次见到“传经”这个词。这个词是在一日巨阳,二日阳明,以至六日厥阴等“受之”之后提出来的。已经“受之”了,又提出“更不传经”,显然《热论》中的所有“受之”,都根本不同于后世注家所说的“传经”。

人所共知,《伤寒例》连同《辨脉法》《平脉法》,都是王叔和整理《伤寒论》时,为了给学者打好学习的理论基础而加在《伤寒论》原文之前的。就时代而论,王叔和距张仲景的年代,比任何注家都近,因而也就比任何注家都更为可信。因此,只从后世的注解中搞空谈玄谈,不能从《伤寒例》中把《热论》的“受之”弄清楚,就是没有把学习《伤寒论》的基础打好。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