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少阳病和柴胡证

少阳病和柴胡证

时间:2023-05-04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学习《伤寒论》的少阳篇,首先要弄清楚什么是少阳病,什么是柴胡证。少阳病和柴胡证的发展情况和热型也各不相同。少阳病提纲是口苦、咽干、目眩,这三个症状之中,尤其关键的是目眩这一症状,它是少阳病所独有,而在柴胡证中则不易见到。而且即使犯了三禁,少阳病和柴胡证的变证也不相同。

学习《伤寒论》的少阳篇,首先要弄清楚什么是少阳病,什么是柴胡证。二者发病的机制不同,症状不同,误治后的结果也不相同。

少阳病是外邪直接中于少阳,少火被外邪所郁闭,火性炎上,上寻出窍,所以主要症状是口苦、咽干、目眩。至于柴胡证,最初则是外邪中于太阳之肤表,外邪由肤表逐渐向里,结于半表半里的胁下,所以它的主要症状是胁下苦满(即闷)或痞硬。正因为柴胡证的来路是太阳,所以《伤寒论》原本中,柴胡证都在太阳篇中,在少阳篇中只是偶尔提了一下。

少阳病和柴胡证的发展情况和热型也各不相同。少阳病是自发的,其口苦咽干目眩等症,是受邪后二三日就出现,而柴胡证是由太阳转属而来,则需要四五日至五六日。少阳病的热型是头痛发热脉弦细,而柴胡证则由于邪热已结于半表半里,阳气出入的枢机不利,邪向内迫,就不发热而恶寒,阳气蓄极而通,又发热而不恶寒。这样就形成了以恶寒开始,以发热告终,发作不定次数,也毫无规律的往来寒热。总而言之,少阳病是少阳的气化之为病,而柴胡证虽然也能出现口苦咽干等少阳气化方面的症状,但病的主要根源是在胁下,它是少阳所主的部位之为病。又因为胁下这个部位己接近于胃,所以常能波及于胃而出现喜呕,所谓柴胡证就包括喜呕在内,而少阳病则不存在呕吐这一症状。

另一方面,不但邪气结在少阳部位的胁下能出现柴胡证,即使离开少阳的胁下,凡邪在躯壳之里,肠胃之外的任何半表半里的部位,都能形成往来寒热这一症状。譬如热入血室,血室即子宫,子宫就位于躯壳之里,肠胃之外,所以也能出现往来寒热。因此,柴胡证比少阳病的范围更广泛一些。少阳病只能说是少阳化火,没有确切的病位可指,而柴胡证则必有半表半里的病位。病位在胁下的,因胁下属于少阳,一般也称之为少阳病,但必须明白,毕竟与自发的少阳气化病不同。不然就会与少阳提纲造成混乱。

少阳病提纲是口苦、咽干、目眩,这三个症状之中,尤其关键的是目眩这一症状,它是少阳病所独有,而在柴胡证中则不易见到。如果没有目眩这一症状,只是口苦、咽干,则需要和阳明病相鉴别。因为阳明中风就能咽燥口苦。二者的区别是:口苦、咽干兼具目眩,舌苔薄白的,属于少阳,是胆郁化火所致,宜小柴胡汤;其不兼目眩,舌苔垢腻,白厚或微黄的,属于阳明,它是风热之邪,外连于表,里亦化热,是栀子汤证(现可改用三黄石膏汤之类)。少阳病也有伤寒中风之分,头痛发热脉弦细的为伤寒,兼见目赤、胸中满而烦的为中风。必须指出。头痛发热虽然像是太阳病,但脉不浮而弦细,就不是太阳病,也就不可发汗。胸中满而烦的,是无形的少火郁于膻中,不是有形的痰食,也就不可用吐下等法,这就形成了少阳病有汗、吐、下三禁。柴胡证是否也有三禁?当然,柴胡证的病位不在表,也不在里,汗之无益,下之也无益。但是“若不渴外有微热者,去人参加桂枝温复微汗愈”,有潮热者,柴胡汤还可以加入芒硝,都不像少阳病那样严格。而且即使犯了三禁,少阳病和柴胡证的变证也不相同。少阳病发汗,会导致胃燥而谵语,吐下能使神虚火扰,出现心悸烦惊。而柴胡证在吐下后,有时可能柴胡证仍在。如果柴胡证罢,则可能使“热入”形成结胸或痞硬,而不是像少阳病误下那样形成“火邪”(《金匮要略·奔豚气病篇》惊怖与火邪并列于一篇)。

治少阳病和治柴胡证,都适用小柴胡汤,但是治少阳病是升散郁火,柴胡用到一般用量就能达到目的(治伤寒八九日郁而化火,误下后胸满烦惊的柴胡加龙骨牡蛎汤,其中小柴胡汤的用量,就是原剂量的二分之一),而治柴胡证,是从半里之中提邪外出,不加大柴胡的用量就达不到目的。

小柴胡汤的作用,是从半里之中提邪外出,所以,在正气稍弱的情况下,能蒸蒸而振,战汗而解,这正是枢转的作用,而不是和解的结果。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